老屋张忠《池州交通三十年》
标签:
池州系列交通三十年1978/2008老屋张忠原创 |
分类: 老屋原创作品 |
5.池 州 交 通 联 运 三 十 年(1978——2008/老屋)
老屋编撰《 池 州交 通 联 运 三 十 年》(来源:池州广播电视报)
非虚构作品:池州系列之五



池 州 交 通 联 运 三 十 年(5000字)
作者:老屋
历史以往,池州大地上没有一寸高速公路,没有一寸现代铁路(注:这里系指现代机电动力的客货联运大铁路,与后文所称的货物专用“小铁路”有别),更没有民航运输,它的濒江靠山区位优势因历史的负重而步履维艰,百万民众的出行为闭塞的交通所困!一个现实的话题摆在时人面前——交通不畅,制约了池州的拓展空间,严重阻碍了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痛定思痛,历届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花大力气下大决心,谋划发展池州的“海、陆、空”联运大交通。几多时日下来,经过我们百般争取、不懈努力,又一个现实话题摆在我们面前——池州人成功了,大交通的梦想已经实现!我们的全部梦想正在一个接一个的待实现!
请看:2006年底,货运列车开进了池州,沿江高速毛竹园至大渡口段建成通车,结束了池州无客货联运铁路、零高速公路的历史。2007年9月,合铜黄高速公路全线贯通,2008年6月,沿江高速公路池州段全线贯通,2008年底,安(庆)景(德镇)高速公路池州段即将建成通车,宁宜沿江城际快速客运铁路项目正在积极推进。至此,池州水陆交通已初步形成“两纵四横”格局:合肥、铜陵至黄山高速、北京至福州高速纵贯南北,铜陵至九江铁路、南京至安庆的沿江城际快速客运铁路、沿江高速公路以及长江黄金水道横穿东西。随着九华山机场、池州港口及若干个临江专用码头等空港和陆港的建设,池州水陆空联运的区域性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打开池州交通历史的篇章,我们可以看到,梦境与现实的对接:水路篇章是长航口岸和内河运输,陆路篇章是公路(国道、省道、区间道、农村公路和高速公路)、铁路;空港篇章是九华山机场筹划和规划。

水路第一篇章:长航口岸
池州长江航运口岸是安徽沿江五大水运口岸之一,2007年度池州口岸已列为全国十大内陆水运口岸的第8位。自1992年池州(港)口岸经省政府批准为二类口岸,即将申报通过国家一类口岸验收。
池州市依江近海,水网发达,长江岸线长162公里,支流通航里程216公里。长江池州段水流平稳,岸坡稳定,常年通航5000吨级船舶,季节性通航万吨级船舶,属国家一级航道;长江岸线多数水域建港条件优越,具有良好的水运条件。随着多条高速公路、铁路的建成使用和现有公路的拓宽改造,发展水陆联运和水铁联运前景广阔。
2005年7月,池州港获国务院正式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成为国家一类口岸(已申报待验收)。2007年初,年通过能力740万吨的池州海螺水泥有限公司专用码头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临港工业得以快速发展。2007年12月,市政府引进香港远航集团有限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池州江口物流项目,该项目通过与香港远航集团有限公司合资经营江口港区一期码头、投资建设江口港区二期工程、物流园区项目(含江口港区三、四期工程)和进港铁路专用线。至2008年,池州港现有泊位87个,其中长江干流泊位70个,支流泊位17个(见下文);池州市长江干流规划形成十大港区:香口港区、东流港区、吉阳港区、大渡口港区、牛头山港区、钱江口港区、乌沙港区、老港区、江口港区、梅龙港区。全市已取得港口经营许可证的港口企业共34家,取得港口危险货物作业认可证的港口企业6家。其中公用码头以池州港远航控股有限公司、池州市港务总公司、贵池港埠有限公司为主导,专用码头以池州海螺公司和九华发电公司为主导。
2005年以来,池州市先后建成池州港江口新港区、池州旅游码头、池州海螺、九华发电和华泰化工等专用码头。池州港2007年完成货物吞吐量2100.6万吨,外贸运量106万吨,集装箱吞吐量932标箱,停靠游轮174航次,入境游客68526人次。与此同时,临港工业得到较快发展,除池州海螺、九华发电、华泰化工等临港工业项目已建成投产外,禄思伟、东盾木业、升华碳酸钙、华远新材料、九华船舶、香隅化工园等一批临港工业项目正在陆续建成,长江黄金水道的价值逐步显现。
近10年来,池州港货物吞吐量快速增长。1994年货物吞吐量118.94万吨,2005年为1751.77万吨,年均增长率27.70%;2006年货物吞吐量1952万吨,外贸发运量106.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321 TEU(标准箱,下同);2007年货物吞吐量2100.6万吨,外贸发运量100.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932TEU。预计,2010年池州港口年吞吐量将达4000万吨,2020年年吞吐量将达7500万吨。

水路第二篇章:内河运输
池州境内长江支流众多,主要支流有尧渡河、秋浦河、白洋河、九华河、青通河。现在内河支流建成泊位17个,支流港区主要规划建设秋浦河杜湖港区和青通河童埠港区。这些交通水道,是连结池州辖区各地经济的纽带。过去,航行在内河支流河道上的主要是小帆船和排筏。各条河流的历史航运情况是:
尧渡河(又叫前河),发源于良禾岭,由南向北至东流注入长江,长72公里。其中,尧渡至东流27公里,季节通航30吨以下的木帆船,常年通排筏。河内有百余多木帆船和乌排,与长江船舶过驳运输,年运量约一万吨。货种主要是米、茶和竹木柴炭。
秋浦河,发源于九华山和黄山支脉仙寓山、大历山、大洪岭北麓。流经祁门、石台、贵池三县境,至池口注入长江,长99公里。秋浦河流域面积2827平方公里,山区占80 % ,殷汇以上属山区河道,水浅、滩多、礁石多,无航槽,仅季节流放竹木和通航1.5吨小木船。殷汇以下36公里系圩畈区,枯水时河道底宽15—70米,季节通航40吨以下的三桅木帆船。过去,秋浦河是贵池县的主要水运干线,年运量约三万吨。通过这条河运输的主要货物是竹、木柴、炭及香末、大米、盐、糖、布匹及日用百货等。由于秋浦河在池口注入长江,河口水面宽阔,水深适宜,航行在秋浦河、白洋河及长江里的航船多在这里停泊。平时停泊在这里的民船约300艘以上。
白洋河(池水),发源于九华山,流经池州城下清溪注入秋浦河,长77公里。白洋河上游属排筏航道,河内有400多张排筏,历史时期可通航到梅街,年运量达两万吨。
九华河,发源于九华山,地跨青阳、贵池两县,由南向北,流至梅埂注入长江,全长60公里。九华河上游河道弯曲狭窄,多浅滩,河床内黄沙藏量丰富,是九华河主要水运货源。沿河村民有600多条扒沙船,常年在斗龙山一带扒沙,扒沙船载重一吨左右,装满后运往梅埂转装大船。
青通河,发源于九华山,流经青阳、贵池、铜陵三县,至大通镇入长江。新河口以上称青阳河,新河口以下称大通河,合称青通河,全长53公里。此河坡陡、流急,水势汹涌,陡涨陡落。下游圩区比较平缓,汛期受江水顶托,河宽水深,通航条件较好,百吨大船可直抵青阳县城。历史上,民族航业发展盛期曾开辟大通到青阳航线,属安庆一芜湖航段上的一条内河航线。

陆路第一篇章:公 路
农村公路:从1978年,在国家“以工代赈”帮助贫困地区修建公路政策的扶持下,实行“民办公助,民工建勤,群众投劳,各方集资”的筑路方针,直到1987年才实现了全地区乡乡通公路的目标。1988年末,全市农村公路累计里程2067.78公里,其中,县道542.4公里,乡道159公里,村道1366.38公里。
1994年,安徽省人民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公路建设的决定》和《全省公路分级管理实施意见》,全区上下掀起乡乡镇镇通油路的建设热潮。“十五”后,农村公路建设实施 “村村通”油路工程建设;2005年,市政府出台了《池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决定》,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达4478公里,其中二级公路122公里、三级公路352公里、四级公路2569公里,乡镇通油路率达100%。目前,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已达5741.708公里。
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革开放前的公路建设除改善原有的路面状况、改建桥梁外,主要修筑“三线”公路和县乡公路。截止1978年底,通车里程为1284公里。1979年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要致富,先修路”的理念深入人心。公路部门在“全面规划,加强养护,积极改善,重点发展,科学管理,保证畅通”工作方针指导下,依靠地方政府,坚持民工建勤,逐步改善干线公路,重点提高路面等级,同时积极发展乡村公路和旅游公路。至1989年底,辖区共有公路405条,里程达3028.1公里(包含县、乡、村道),是1978年底的近2.5倍。
进入九十年代,特别是“九五”期间,公路建设快速发展,至2000年底,共完成工程建设投资3亿元,是“八五”的4.1倍。五年共完成147.2公里油路改建工程和89公里的砂改油任务,新建大、中桥梁7座。到2000年底,全市国道和省道总里程达707.2公里,其中二级公路216公里,占总里程的30.5%,主要公路建设是以贵池为中心,形成以国道为主骨架,以省道为基础的池州干线公路网。
“十五”期间, 为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小时交通圈”和“三纵两横三条连接线”的池州新交通网,全市干线二级公路由“九五”末的216公里提升到2005年底的493公里, 新改建公路里程386公里,顺利实现了“一小时交通圈”的目标——全市国道、省道干线以市政府为中心,到各县(区)、主要旅游景点不超过一小时。近期,池州主城区按照“东进、南拓、西扩”的布局,拉开主干道框架,初步形成“三环四横五纵”的城市道路骨干网络;城市公交从无到有,12条营运线路总长104公里。此外,池州公路大桥预可研报告通过评估,有望很快立项;望东长江公路大桥预可研报送国家发改委和交通部,进行了预可研评估。2003年11月18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九华山“佛光大道”五九线全线贯通,作为全省公路建设的示范工程被大力推广,初步形成了“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生态长廊景观。
高速公路:2003年,沿江高速池州西段开工兴建,池州公路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至2007年,包括沿江高速池州段、安景高速池州段、铜汤高速池州段在内的数条高速相继开工建设。目前,沿江高速池州段、铜汤高速池州段都已通车,池州境内高速通车里程已达200公里。东至——九江高速公路业主单位正在进行预可研报告准备工作;殷汇——祁门高速项目稳步推进……

陆路第二篇章:铁 路
最近,盛文鹏在媒体上撰文说:“早在上世纪初,孙中山先生就提出了建设沿江铁路大动脉的构想。” “上世纪60年代,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对沿江铁路也曾做过规划论证,但沿江铁路大动脉始终未贯通。”根据史料记载,1918年到1932年间,贵池民族资本家开办的福利公司,曾在大山、兰山、竹溪三村开办了河岭、大岭排、穿山三座煤矿,并修建了25公里的小铁路到升金湖水口。这个公司每年一万余吨煤炭,就从这个湖用木船沿黄湓河进入长江。又据市文化局吴先耀报道,在贵池区江口办事处进行文物普查,发现一处铁路路基。据了解,该铁路路基位于今江口办事处江口村,始建于1910年前后,分上下二段,全长各五华里左右,主要为运输煤炭所建,史称“江口馒头山煤矿铁路”。据悉,该铁路是我国最早的铁路之一。其路基遗址的发现,将我市铁路历史推前了整整90年—这就是池州人的“铁路梦”肇始之地,为了这个百年梦想,现代池州人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跑步追梦运动——
1992年8月,池州行署与铜陵市政府在九华山召开专题会议,决定联手率先开展铜陵至江西九江铁路项目的前期工作。会后,两地市领导联访九江市,得到了九江市委、政府的积极响应。
1993年1月,铜陵、池州联合编制《铜九铁路项目建议书》。12月,《铜九铁路项目建议书》经铁道部、安徽省、江西省三家会签联合发文上报国家计委。
1994年3月,国家计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在九华山召开铜九铁路项目评估会。
1995年6月8日,国家计委正式批准“一部两省”(铁道部、安徽省、江西省)项目建议书,同意铜九铁路由铁道部、安徽省和江西省共同合资兴建。
2004年12月28日,铁道部和安徽省在池州站举行开工典礼。
2006年12月28日, 池州货物列车试通车。
2007年10月7日,长162.5公里的铜九铁路安徽段正式铺通,
2008年2月28日,长约88公里的江西段铺轨完成,铜九铁路全线贯通。
2008年7月1日,铜陵至九江铁路货运正式开通运营。
今年9月1日13:30时,上海T776/7次特快旅客列车开到了家门口……
空港篇章:期盼九华山机场落成
为积极响应安徽省提出的加快发展“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经济的战略要求,也为了适应九华山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池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池州九华山旅游机场。
根据民航华东机场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意见,机场地址初步定在贵池区梅龙镇境内。该地距九华山风景区20公里,距池州市区16公里,距铜陵市区21公里。该机场初步设计目标为年旅客吞吐量30万人次,飞行区等级为4C(即跑道长2600米),计划开辟至上海、北京、广州、天津、重庆、武汉、厦门、西安等旅游城市和重点城市的航线。终端规划按4D级标准(即跑道长2800米,宽45米),以起降B、C类飞机为主,同时适当考虑国内外邻近地区D类旅游专、包机的安全起降。机场建设费用初步概算在7亿元左右。其中:控制用地10平方公里,机场用地3000亩。拟在机场内建设导航台,维修厂房,水电房等附属设施,修建机场内外道路18公里,其中,机场至318国道10公里、机场至沿江高等级公路3公里、机场至沿江高速公路5公里。自此,该项目已列入国家民航“十一五”发展规划,池州人民期盼九华山机场早日落成。
5.池 州 交 通 联 运 三 十 年(1978——2008/老屋)
老屋编撰《 池 州交 通 联 运 三 十 年》(来源:池州广播电视报)
非虚构作品:池州系列之五
(老屋张忠;2023.6.11上传;安庆得烟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