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幸较早地一睹电影《建党伟业》之芳容。第一感觉是:“大手笔”,气势恢宏,颇为震撼。客观,真实,本子好!同时,演员们各尽其能,无不称职。
但是,不仅观后,观看之中我都明显地感觉到一种“玩电影”的味道:各路“星”们在“玩票”,导演则在“玩星”。
若论用人,《建党伟业》完全袭用了此前《建国大业》的套路。有《建国大业》在先,《建党伟业》的片名则显得亦毫无新意。
有一点应该不存争议:这样的明星堆积,使得一个本应十分严肃的主题带上了显而易见的“游戏“性质。君不见,银幕上每出现一位由某某明星扮演的历史人物时,首先传递给人的不是自然而然的历史的审视,而是一阵又一阵“嘘”声甚至笑声。而这,与建党90周年的特别日子显得是那样的格格不入。
试想,这样一部鸿篇巨制,假如采取中国电影人向来具备的严肃认真的态度,早作准备,像当初搞“四大名著”那样认真地而不是儿戏地海选演员,大胆任用新人,我相信,其效果绝不会是今天这个样子。不但会使自己的作品成为对于全国党员群众极好教材,还会推出一批新星,令国人眼睛一亮。况且,包括参演的各位“大腕”在内的所有明星,不都是在某一部或几部作品成功之后,才得以名扬四海的吗!
当年,我国京剧界也曾有过名家的“大合作”。电影戏曲片《群英会》便是其经典。但是,那样的合作才是各路英雄,各显其能。生、旦、净、末、丑,手、眼、身、法、步,唱、念、做、打各领千秋,成为后世难于超越的一座丰碑。看看我们今天的“杰作”,有哗众取宠之心,无脚踏实地之意。既有生拼硬凑,就有滥竽充数。有的“大腕”并无上乘表演,甚至连一句台词都没有。我想,他们事后备不住也会因被“玩”而大呼上当呢。
我想,制片厂家这样做,自然有他的道理。一方面,可以凭借明星云集把票房抬上去,挣大钱;同时,顺手划拉来那么多名演员,粘上胡子画上脸儿就是“人物”,省事啊!倘若有些名家“高风亮节”不要钱,那不更赚了!
在下不才,不懂得电影这玩意儿应该怎么“玩”。说些外行话,望行家们不吝赐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