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一个时髦用语,见笑了。
毛佩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2005年,毛佩琦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明十七帝疑案》,获得很高的收视率,声名远播。
毛先生原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62级学生(67届毕业生)。当时,本人就读于人大历史系,我们算是同学或称校友。
或许有人说了,你是不是想与名人“套瓷”?非也。毛佩琦成了名人,我为他高兴不假,其他非分之想没有。不过,我觉得,毛佩琦的成功似乎能够给我们一点什么启示。这才是我写此文的动因。
上世纪60年代在校期间,我和毛佩琦就认识。记得有一次一起吃饭时,我问他:“最近学校搞画展,有没有你的作品?”毛佩琦嘴里嚼着饭菜回答:“嗯,有一些。”那时,我知道毛佩琦会画画,而且在人民大学小有名气。
话说十几年后的70年代上中叶,我在河北省天津地区杨村师范学校任教。学校派我们几位教师到河北师范学院“取经”——学习人家的教学经验。当时,团队中有一位李云海老师,教音乐的。他说,这次回到母校,我得抓空看看我们的作曲老师。他说,他们老师很厉害。他教作曲,学生们个个五体投地。而且,钢琴、手风琴、小号、二胡、黑管、萨克斯……他无所不精,虎得弟子们一愣一愣地。
因为李云海老师是我的好友,利用晚上自由活动时间,我陪他一起登门拜访他的恩师。
万万没想到,当我们叩开他老师家门时,迎出来的竟是毛佩琦!你想啊,毛佩琦在大学所学专业是“档案学”。我知道他会画画。可眼下,他是高等学府艺术系的作曲教师,难道不出人意料吗?
当时,他正在用木头和胶皮车内胎自制沙发。他们师生寒暄一阵,我们也聊了一通,不在话下。关键在于,毛佩琦从一个文科大学毕业生(虽然会画画),成为一位音乐家(大学的作曲专业教师,说是“音乐家”,差不多吧),这叫不叫“华丽转身”呢?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30年后的2005年,毛佩琦又以一位史学家的身份站上了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明十七帝疑案》,并且获得很高的收视率。我想,那些和毛佩琦朝夕相处的人们,一定知道他一再转行所付出的艰辛和汗水,从而对于他的这些成功转变不觉得意外。但是,对于我们这些早年相识而又天各一方的人来讲,有些大惊小怪还不是情理中事?
毛佩琦转来转来去弄什么成什么,当然与他的绝顶聪明和刻苦努力分不开。但是,我觉得似乎还能够说明一个道理:一个人,只要具备了一定的天赋条件,只要选对了方向,而且肯于付出辛勤的努力,都可以取得成功。
我说这样的话,还可以找到另外的佐证:记得有一阵儿,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等,各讲一位中国古代的医学名人。那么,易中天、于丹、王立群等虽然都在其主讲的题目中取得成功,但是,他们绝对不都是研究医学和医学史的专家。可他们也都成功了。你说,弄成一件事儿,难吗?
朋友们,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们,凭着你的聪明才智努力吧,成功并不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