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札记——引子

标签:
牛背山亚丁央迈勇贡嘎雪山海螺沟 |
分类: 旅行/见闻/感想 |
川西札记
撰文/摄影
引子
自小喜欢旅行,哪怕是从县城走去专署所在地的城市,然后再回到县城,只要一说出发,就会屁颠屁颠的跟在大人身后,走路、坐汽车、再走路。喜欢看汽车身后喷出的“烟”和轮子带起的尘土,还不可思议的喜欢闻汽车释放出的汽油味儿!
后来,早早的参加了工作。工作的需要使我很早就走遍了祖国的山南海北。到五十岁的时候,就剩下了西藏和台湾,在我心中的地图上,所有都是红色,因为那些地方都被我插上了红旗!剩下的白色只有台湾和西藏。
去台湾,不言而喻,容易的像去一次厦门。去西藏,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因为那是高原。近年来,更是很想去西藏,但是因为血压的关系,对高原反应的担心或者说恐惧一直困扰着我,有时候还会产生放弃进藏的思想。尽管如此,向往西藏的心情却时时不能平静。那深邃的蓝天、触手可及的白云、神圣的雪山、神秘的寺庙会时时浮动在我的脑海里,浮动,从没有停止过。
在今年年初去云南采风的时候,老朋友、影友李军得知了我至今没有去西藏的情况,也由此改变了我没有上过高原的历史。
摄影采风活动,他却是我名副其实的良师!
在元阳胜村小孔老板的家庭旅馆里,在红河县的撒玛坝万亩梯田边,在东川水冬瓜湾的红土地旁,我们一直在谈论着高原采风的问题。李军告诉我,高原不可怕,但对高原反应要慎之又慎。他建议,我可以先去甘南、青海和川西,因为这些地方海拔不到 5000米,基本在4000米左右,而且上去下来相对西藏比较方便,一旦出现高反,可以较快的下来,避免出现意外。
李军老弟的意见既给了我登上高原的信心,也给了我尝试去高原的方法,从今年的年初起,我就开始了去高原采风的“预谋”和策划。
秋末冬初,我终于等来了初上高原的时机。好友李军答应放下手头的工作,陪同我去川西采风,同行的还有另外九位摄影发烧友,他们中有资深摄影爱好者,另外还有我的几位学生,虽然是学生,但年龄却与我不相上下,其中还有两位老大姐呢!
在李军的指导下,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工作。李军用了近两天的时间设计了此次17天的行程,包括吃住行,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拍摄计划。另外,还准备了一个20升的氧气瓶,其他保暖衣裤,食品,拖车绳,帐篷等等一应俱全,当然,还准备了应付高原反应的红景天胶囊、安定等等。
在李军的倡议下,我被推举为此次摄影采风团的团长。有了团长,当然还要有其他的班子成员,我宣布:李军作为此次活动的实际领路人和策划人,被任命为总指挥和总策划师;王国强担任财务总管,袁建昱担任后勤主管,贾广丽担任女生联络人。
万事俱备,东风尽吹,我们的川西高原采风行开始了!2012年10月17号早6时,我们驾车出发,美丽的甘孜阿坝在向我招手,神奇的稻城亚丁在等待着我们!
一,
旅行车轻松的行驶在高速公路上,大家都在惬意的交谈,李
总却有些担心的谈起了车子的问题:我们去亚丁的必经之路是川藏318国道,那是从雅安经二郎山,过川西至西藏的重要道路,也是五十年代由解放军修建的第一条进藏公路。但是,由于近年来道路重修,数百公里的路程都是非常难走的困难路,加之又是海拔3、4千米的高原路线,对于这种旅行车,李总感到没有把握。虽然这样,当我看到驾驶员王立民那胸有成竹的眼神时,还是感到了一丝丝的安慰,因为,在这样一位走南闯北的老驾驶员的心目中,高原行车是没有什么可怕的!
汽车出了山东,进入河南在郑州服务区吃完中午饭后,继续上路西行。不知是谁的提醒,我电话拨通了如家的400电话,顺利的定好了如家西安含光门店的房间。如家含光门店正好在西安体育学院附近,同行的气象专家、影友袁建昱的女儿正好今年刚进入这所大学学习体育播音专业。
晚上,团友们和建昱女儿以及她的同学共进晚餐,席间,建昱与女儿间的父女亲情感染着大家,我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西安之夜。酒足饭饱的时候,我提醒大家早一点休息,明天我们还要赶到成都。
西安至成都的道路,就是被诗仙李白感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在车上,依稀回忆起李白的那些流传千古的句子: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nao)欲度愁攀援。/剑阁峥嵘而崔嵬(wei),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感叹着李白震撼人心的乐府诗句,同时也感叹着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如今的现代化交通,使难于上青天的剑阁古道变为“千里锦城一日还”的通途!苍莽秦岭,巍峨大巴山不再是我们入川的屏障,那些崇山峻岭,奇石苍松带给我们的尽是奇骏无比的风光。感叹间,车沿着京昆高速,翻秦岭,过剑阁,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成都平原。
到达成都,与乘飞机到蓉城的五位女士汇合后,顺利入住预定的位于永陵路的乔伊斯商务酒店。见面后,五位女士感叹着成都人民的热情与友好,由于她们乘坐的川航的飞机,所以享受了从机场免费送达酒店的待遇。据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支援了四川,而现在四川人民也在感恩着全国人民,她们在各行各业的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正是这种感恩的具体体现!
李总是个四川通,对成都的人文地理更是了如指掌。他决定带领大家去品尝成都最著名的龙抄手。谁知,龙抄手人满为患,排队号牌都停发了!我们只好另找一家小店,满足了我们想饕餮一餐成都小吃的欲望。
饭后回到酒店,我见到了我们川西之行的重要人物,也是我们的第12位成员,成都的驾驶员兼向导周涛。周涛,31岁,重庆人,媳妇也是重庆人,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将驾驶7座瑞丰旅行车为我们服务。初见周涛,对于他是否能很好的为我们这个团队服好务,是否能够融入到我们中间来,我还是保持着怀疑的态度。但是,在以后的十几天里,我打消了哪怕一丝丝的疑问:小周用四川人那直率的性格,诚实的态度,务实的行动和聪慧的思路感动了我,也感动了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再后来,小周成为了我们12人团的一员,成为了我们这“一队牛人”中的一员,他更是我们其中的“七条汉子”的一员!
晚上,其他团友休息之后,我和李总、周涛还在策划着第三天也就是19号的行程和拍摄计划。突然,从李总的电话那端传来了不好的消息:贡嘎山附近的海螺沟仅有的两个宾馆金山宾馆和银山宾馆19号都已经没有房间,无论怎么协调也住不下我们这12个人!
怎么办?海螺沟是我们此次摄影活动的必到之处,因为在海螺沟,有很大可能能够拍到“日照金山”的壮丽景色。虽然李军老师曾两次来到这里,但那两次的早晨贡嘎雪山都被云雾笼罩。但他相信事不过三,根据当时的天气情况,他预测到这一次有日照金山景象出现的可能,他相信我们这一次能够拍摄到震撼人心的片子!所以海螺沟一定要去!
此时,我想起了在此次活动的计划书上,李军设计了一个备用的采风地点——牛背山。牛背山是还没有被开发的一处极佳的摄影景点,按摄影人的俗话讲是一个野景。我提出了19号去牛背山,20号再去海螺沟的想法,总策划师李军欣然同意。他马上联系20号海螺沟的住宿,得到了满意的答复,此后,又安排好了攀爬牛背山的越野车、山顶帐篷以及吃饭喝水的问题,此时已经是20号零点了。
虽然很累,但想到牛背山和海螺沟的及时调整和合理安排,我还是带着满意的笑容进入了梦乡。睡前,我祝愿自己睡一晚好觉,因为,20号还有更艰难的行程在等待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