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岭福温古道,也称白鹤岭古官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南漈公园。南宋宝庆年间(1225-1227年)由时任宁德县主簿的丁大全主持修建,由原来羊肠小道开辟为较为平缓和路程较近的官道,历代多次维修。古官道起于宁德旧县西门,通往罗源,全长10公里,宽1.5~2.5米,均由石磴层层累砌而成。古官道沿途尚存摩崖石刻、碑刻二十余处,时间跨度为南宋至民国时期。白鹤岭福温古道是闽东境内保存路段最长、最完整的古道,是古代宁德通衢南北的重要陆路通道,也是古代福建陆上四大出省古驿道之一(福温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9年10月,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蕉城区的霍童灌溉工程和白鹤岭福温古道双双入选,作为宁德市政府驻地的蕉城区终于实现了“国保”零的突破!而位于城区的白鹤岭福温古道自然也引起了更多的关注。这条古道本身也是福建省内登山和徒步喜爱的经典线路,很早也看到过徒步者拍摄古道相关的图片。此次决定去寻访,对于这么长的阶梯山路也不确定能否全程走完。走到半岭倒亭处看到摩崖石刻后就想着剩下几处摩崖石刻看完。一个人一路走走停停,历时近二个小时。走到岭头隘口处(登山爱好者常说的岭头三通牌处),想看的摩崖石刻都看到了,虽说回来后腿酸痛了一周,但还真是不虚此行了!
福温与福瓯、福莆、福延是福建四条陆路省际古道。福温古道全程两百多里,由省城福州鼓楼地区北上,经连江、罗源、宁德后进入浙江温州境内,成为古代福建北上重要省际陆路通道。白鹤岭古道,位于福温古道北段,扼守闽东,形势险要,不仅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亦是古代福建对外沟通的桥梁。古道由南宋时任宁德主簿的丁大全修建,规模宏大,沿山路迤逦而去。历经近千年,古道上柳杉古树参天。历代文人、官宦在这条古官道上留下不少诗篇和题刻,题刻主要集中分布在倒亭、楼梯头、岭头隘口等处崖壁和岩壁上,成为古道重要文物遗存。
白鹤岭福温古道作为福建较少见的“国保”古道,历史上因风水争议几度遭废。争议源自宁德当地文人士大夫和周边百姓两方群体。官宦文人十分注重风水堪舆学说,认为白鹤岭山峦犹如展翅白鹤,而古官道直插宁德县城,导致风水被破,宁德中举人数大大减少。而周边百姓、农民、客商则认为古官道是便捷实用的通道。两股势力的争议之下古官道开开堵堵。
据载,当地文人认为丁大全官声不好,从风水学角度指责白鹤岭官道的存在为“白鹤带箭”,认为是丁主簿有意破坏宁德县风水,所以自开辟以来,“邑中人文寂寥”,因此“邑人佥云旧路坦而近,甚便,且改由白鹤以后,毓秀不如昔”,“宜复如旧”。沉寂了大约三百年后的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时任云南道监察御史的陈褎归隐在家,他力倡重开南路,并亲自与“耆民”林庄实地察看,而后撰写了《募开南路记》一文,得到时任宁德知县叶稠的全力支持。叶稠筹集资金,招募工匠,全力以赴。于同年十一月开工,次年夏新路告成,“邮舍轮奂一新”,新任福建巡按御史白贡对此大为赞赏,不久叶稠就擢任四川合州知州。随后的几年间,沿路一些交通配套设施以及驿馆、铺递也相继得到恢复。耗费巨资修复了南路官道以后,“不利风水”的白鹤岭官道也被彻底堵塞。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白鹤岭官道堵塞,导致河阳(今罗源县中房镇一带)以及白鹤岭头村民进城不便,怨声载道。迫于压力,县府只得重开白鹤岭路。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南路官道因倭乱再废。到了崇祯三年(1630年),庠生杨文炳等以“青鸾既变,士气不扬”为由,再次开辟南路官道,时任湖南桂东知县的邑人崔世召闻讯,欣然命笔《闻南路复开志喜》。地方士大夫对“南路开辟”极其热衷,地方百姓对白鹤岭官道的堵塞却是极度不满,白鹤岭后村民再次上控省衙,得到批准。时任宁德知县杨定国奉文重修白鹤岭道,“而朱溪官道复废。”
白鹤岭古官道几度废与开,但其独特地理位置使其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白鹤岭古官道不仅是古代宁德通衢南北的重要陆路通道,也是古代福建陆上四大出省古驿道之一(福温古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古道成为古代宁德对外交通、交流的重要窗口。其不仅见证了宁德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道路交通和邮驿制度的变迁。古道还保存着数量众多的摩崖題刻、碑刻、关寨、烽火台遗址等,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倒亭,附近崖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
憩亭遗址,俗称倒亭,位于白鹤岭半岭。始建于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由县尉曹辅所建。多年后倒塌。嘉定五年(1212年),县丞黄克宽在原址上改建为跨鹤亭。淳祐元年(1241年),县丞潘璇将憩亭移建于岭麓古榕树下,被称为“新亭”。如今古榕树下仍可见当时遗构件。憩亭(即跨鹤亭)后有一清泉名“曹公泉”,据《宁德县志》载,曹辅建憩亭于此,念欲引泉,以此引行人,忽泉脉涌出,遂甃为井。亦称“黯井”。附近崖壁上有多处摩崖石刻。
两处石刻,上一处无法拍清楚,不过还有无人机……
无法对焦拍清楚的石刻……

航拍的两处石刻……

“沧海一粟”石刻,落款“乾隆巳卯(1759年)仲秋,郡守李拔题”。李拔(1713-1775年),四川犍为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进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春,由楚北郡丞升福宁知府,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五月,调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任内关心民瘼,劝农桑、兴水利、治城垣、兴教化,政绩斐然。主撰乾隆版《福宁府志》。
“山宁海晏”石刻,落款“万历壬辰(1592年),毘陵吴翼云题”。吴之鹏,武进人,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任按察司佥事分守福宁道。任内靖寇安民,剔除奸弊。
“海鹤雄观”石刻,落款“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孟春吉旦,知县楚郡吉轩高愈谦书”。高愈谦,邵阳人,万历年间1580年至1585年任宁德知县,任上“乎易近民,礼贤下士,仁心善政”。曾捐俸建南门外武庙。

“南无阿弥陀佛”石刻,无落款
“俯视一切”石刻,落款“康熙戊寅(1698年)菊月吉旦,楚郡知县汪大润立”。汪大润,河南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由例贡任宁德知县。在任八年,为宁德历史上任职最长的宁德知县。其平易近平,与公同心戮力,建三元观,修石壁岭路,浚西湖,皆捐俸为之,不以烦民。
汪大润重修官道功德碑,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为时任宁德知县汪大润所立。碑文竖刻,共三行,内容为:“康熙戊寅季夏吉旦,恩主汪侯捐俸重修官道功德碑,侯伟大***合邑绅衿子民同立”。

“白鹤”石刻,落款:“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五月廿九旦,秋浦许世英”。许世英(1873-1964年),安徽秋浦人,民国以后,任内阁司法总长。1915任福建司法巡按史,1925年任北京政府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1950年赴台,受聘总统府资政。其于1915年5月巡视宁德,后著有《闽海巡记》一书。
“海阔天空”石刻,落款左款不清,右款为“万历岁乙酉(1639年)六月望”。为明万历福宁分守道徐用检所题。徐用检(1528-1611年),兰溪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任福宁分守道,生平致力理学,著有《婺州新安纪》、《会友声编》、《己亥二录》等。

“天青海晏”石刻,落款左款为:“西蜀熊敦朴题”。熊敦朴,四川富顺人,明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任福建提学、按察司佥事,分巡福宁道。为人狂放不羁,宦途不甚得意。著有《玉堂漫稿》。
楼梯头附近摩崖石刻……
楼梯头,为白鹤岭古官道别险峻和较有风光特色的一段,此处经常为登山和徒步爱好者所拍摄……

遇上的一位登山锻炼的,也是当天除遇上四位登山小年轻外的人了。登山速度还挺快的。特意问了下岭头还有多远,才讲两句话就走了老远了……

白鹤题刻(第二处),落款也为许世英,貌似字迹与前处字迹不一样……

传说中的岭头三通碑,经常被登山和徒步爱好者作为汇合集中拍照打卡点……
白鹤岭关、鹤岭寨遗址,俗称岭头丫门,位于白鹤岭头隘口。关隘建于明代,已废,现仅存部分石彻墙基,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此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代福州、闽各各府县进入宁德的咽喉要道。旧有鹤岭寨,始建于宋,据明嘉靖《宁德县志》载,鹤岭寨在一都白鹤岭。宋建炎二年(1128年),叶侬入寇,邑人同长溪令潘中扼控于此,贼不敢进。绍定四年,建寇发,县令黄宪牒邑士高伯埙再加修葺,后废。后被改建为白鹤铺。据载,白鹤铺,一都白鹤岭上,离城十里,为县前、界首两处交代传递之所。铺兵四名,赁民屋守候。
此处曾为白鹤关,俗称“岭头隘门”,古时为扼守官道重要军事之地。据载,宋,徐令梦发建,天峰亭,亭中有观音亭一座。此处除隘口处立的“公禁砍盗岭树乡规民约”碑。尚还有另外三通碑,此处是登山和徒步爱好者山顶集中汇合打卡拍照最常用地点。这儿也被常称为岭头三通碑。
“步白鹤岭有感”碑,刻于明万历年间。碑文竖刻楷书明参政崔师训诗《步白鹤岭有感次王震所韵》:“白鹤自崔嵬,昂霄势不回。林峦张健翮,盘石压惊雷。岂惜云飞去,宁招羽化来。几番忙里错,流览豁灵台。”落款为“仙源崔师训”。崔师训(1550-1613年),今安徽黄山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后转福宁首参政,政声卓著。精于《易》,著有《大成易旨》、《龙山遗稿》等。
“白鹤岭眺望”碑,也称东粤黄琮诗刻。诗曰:“恍骑白鹤下蓬莱,历历河山四望开;重叠几屏青玉案,浮沉凫雁紫云堆;渔人晚棹连歌入,秋谷新登并辇回;为问海门水尚血,只今谁非总戎才”。
落款:“东粤黄琮”。黄琮,潮州府人,进士,任福建按察使、左布政使,以廉使任,有治绩。诗中“只今谁非总戎才”中“总戎”所指即为明嘉靖年间入闽抗倭的名将戚继光。
岭头隘口残存墙址……
“公禁砍盗岭树乡规民约”碑,原位于白鹤岭“倒亭”处,今立于岭头隘口处。清同治七年(1868年)立。上世纪60年代,被一村民私自拿走作为坟墓的‘墓桌’使用。2014年,由民间历史爱好者发现将重新竖立岭头丫门处。该石刻属于乡规民约性质的石碑,石刻内容为保护岭旁栽种树木的“公禁砍盗岭树乡规民约”。石碑宽0.63米、高1.27米,离地1.20米,落款时间为同治七年十一月,闽邑公立。“碑文上,对当时林木的数量、管理规定、刑罚量定等都写得很具体,可以看出,古人对生态资源有着很高的保护意识。”
“我入云中路”题刻,诗云:
“我入云中路,山惟白鹤高;振衣千仞上,万古几人豪。”落款:“万历辛卯(1591年)丰城李琯”。李琯,江西丰城人,进士,万历年按察佥事,驻福宁。浚江练甲,爱民修法。时闽清令吏掾为奸,琯按法上书,触阁臣忌,削籍。

“鹤翥鸾飞”石刻,位置角度问题,拍不全。见后航拍图……
“鹤翥鸾飞”石刻,位于岭头隘口一处岩壁上。落款:“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仲冬,郡守李拔题书”。


航拍时顺便拍摄的远处群山……
岭后村……
航拍楼梯头段福温古道……
---END---
------------------------------------
图文|网然
---用镜头记录古建---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