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八识规矩颂简释
标签:
转载 |
作者:觉普法师
八识规矩颂简释(一)
~~~~~~~~~~~~~~~
前言
唯识,是佛法中璀璨的明珠。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完全俱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修行要有实质性的成就,必须懂得唯识,至少应依懂得唯识的老师指导薰修。而同时,如果只把唯识当做理论研究,那还停留在第六意识思辨阶段,还是不懂唯识。如果只是将佛学常识用于辩论,那已经违背了佛陀当初讲法的初衷,将佛法作为武装自己子玩游戏打怪的盔甲了,那样盔甲会越搞越厚,到最后越来越刚强难化。
如果把本性比喻成一个精良的硬盘,激活硬盘的就是它自己跟自己玩的一念“觉明为咎”。由于觉明为咎所“见”的“我”,只见到“我”和“我的”,不知道硬盘才是大本营,所以无始一来恒执持有“我”,又由于“假我”并不能带给它自己安全感,所以对这个假我执持不断,形成了“心相续”的轮转不息。而一切不过是它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戏——不断生起念头形成幻相,以此证明自我的存在。其实它所玩的一切游戏,无论其多么复杂,皆不过是硬盘自己跟自己玩的把戏,无论它玩出的世界多么精彩,“我”(能)和“我见”(所)总是同时生起,犹如交芦,并没有多出个什么,故生而无生;也没有减少点什么,故不落于坏灭之偏颇。但由于其对“我”的执着完全是盲目的操作,虽然学会了不少游戏,但不懂得把握整体,系统被搞得一塌糊涂。虽然无论系统多么混乱,依然生而无生,但它自己却感受到迷茫与恐惧,无论如何劳累地拼命执持,也无法安然。这便是有情众生的颠倒。由于这种颠倒犹如宝珠不能自照,故称之为无始无明。
而佛陀正是看到了这种颠倒,悲悯沉迷于游戏中执假为真的有情众生,宣说了佛法。佛陀一切言说,不过是引导有情打破无明,觉悟本源。并非令有情去修出个什么,也并非要灭掉个什么。一个有情彻悟解脱,也没得到什么或有减少点什么。为了破斥有情的法执,故世尊又说,他没有说过法。谁若立了一个可得的法,那是傍佛。
可悲的是,无始以来,有情由于不知道游戏形成的原理,沉迷游戏中担心自己被消灭而拼命需求幸存,形成了竞争与为了自己利益取舍的习惯势力。任何事物现前,总会条件反射地从“我”的角度去选择。这种选择已经无为了,乃至于它自己认为自己看到的是实相,其实它看到的不过是自己根据自己有限的智慧所解读后的影像,而不是原貌了,这便是有情自己给自己带上的有色眼镜。这种惯性,延续到对佛法的拣择——根据自己的习气与贪嗔痴惯性来选择佛法中自认为能证明自己存在与武装自己实力的部分,用于指导自己自欺欺人地“修行”,其实已经离道日远了。
一种情形是,连操作原理都不知道,就想玩游戏,而且希望自己战无不胜,其结果是在短短的时空幻觉里很快被洗牌——死亡。——有情众生在时空幻觉里感受到的朝生暮死之生死轮回即是如此。再者,连CPU都不懂就拼命想把硬盘格式化,那是造个“空”的幻觉来玩自己,用“空”的念头自我催眠者所坚执的误区,简直是愚痴透顶了。别说不可能,就算真造了个幻觉把自己“格式化”了,只知道不生,不知道不灭,能启用吗?不过扮演了砖头瓦块而已。还有一种,自我感觉良好,就是自己瞎折腾,盲目地这里搞搞,那里敲敲,好像就是沿着一条路已经前进了,最后终于会到达目标似地。但是,正因为茫然,无始劫来生生世世,生生死死,不还在转圈吗?兴许什么时候就摸到门路了,在茫然里摸索虽然精神可嘉,也可怜。因为智者早就告诉我们,只要放下执持,便可见到实相,无始劫摆布我们的幻觉便宣告结束。
唯识,便是指导我们如何认知系统的状态,学会掌握中央处理器,学习如何捋顺操作系统,如何自由切换,乃至不断返回源头,最终击破幻象而把握规律,自在游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有感于以上现像,笔者发心浅释《八识规矩颂》,只是交流本人学习的感悟与心得,仅供参考。但由于笔者非唯识宗专业行人,若行文中不够专业的地方敬请阅者诸君见谅。此简释只是站在笔者自己角度,为方便实修者简单掌握八识规矩颂,并明了其对修行的指导作用而作。仅供实修者参考,不具任何学术作用,不做探讨。再次声明此文仅供参考,不做他用。
所谓八识,是心的八种作用,并非心可以分成八份。八识规矩颂就是八识各自的原理与相互作用。虽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但由于觉与迷的不同而感得的境界不同,而众生心智的成熟度又决定了其能否具有修行觉悟的能力及程度。从打破无明、回归本源的角度来说,众生一念觉明为咎“来到”有为世间,皆是来学习觉悟(回归)的,回归本源只是迟早的事。从终极的层面来看,一切众生早已成就。但从相对的层面来看,众生因迷惑不能觉悟本性,便会妄见生死。宝珠不能自照即名“无明”,觉了原本自性即名“觉悟”。而唯识,便是佛法中用于指导行人认识自心,转化身心世界的镜子,是佛法中一颗闪亮的明珠。而玄奘大师所作《八识规矩颂》,是整个唯识的高度浓缩与提炼。
纵观当今许许多多的行者,修行多年,功夫停留在浅表意识,解、行不能合一,醒、梦打成两截,自己身口意造作言行时,内心真正的动机与取向不明白,犹如偏瘫病人,如此用功欲求解脱,是很危险的。平日里前一分钟还在口说般若,后一分钟遇到事相便已经被贪嗔痴所转却浑然不知。白天(意识清醒)尚且如此,梦境就更难把握了。很多人的梦境阴暗、恐怖、迷糊,在梦境中机关算尽甚至杀盗淫妄酒无恶不作,观其景象,皆与三恶道相应。但由于其不明白种子熏染与习气惯性导致轮回的机制,种种业相显示却丝毫不能引起警觉,反而认为自己在修行了,似乎之间解脱没问题了。不明生死轮回原理,不能利用修为转化心相续的每个当下并养成良好的惯性,连改变命运都不可能。更别说觉悟本源,证得菩提。
如何捋顺心相续,明白其运作规律,乃至有序训练并深入各意识层面而把握之,乃至明了硬盘与CPU的微妙“互动”而清零干扰,更好地游戏,是发心浅释《八识规矩颂》的动机。因当今很多人看唯识经论,深感生涩难懂,所以主要偏重于白话演说。希望有利于有缘人及笔者断惑证真,一切文字仅供参考。
喜欢辩论者,请绕道,因生命无常,时间可贵,实在没有精力搞别的。
八识规矩颂简释(二)
~~~~~~
《八识规矩颂》颂文
唐三藏法师玄奘作
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眼耳身三二地居,
前五识颂二
五识同依净色根,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愚者难分识与根。
前五识颂三
变相观空唯后得,果中犹自不诠真,
第六识颂一
三性三量通三境,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善恶临时别配之。
第六识颂二
性界受三恒转易,根随信等总相连,
第六识颂三
发起初心欢喜地,俱生犹自现缠眠,
第七识颂一
带质有覆通情本,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遍行别境慧,贪痴我见慢相随。
第七识颂二
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六转呼为染净依。
第七识颂三
极喜初心平等性,无功用行我恒摧,
第八识颂一
性唯无覆五遍行,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由此能兴论主诤。
第八识颂二
浩浩三藏不可穷,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公。
第八识颂三
不动地前才舍藏,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普照十方尘刹中。
【名词简释】
八识心王:
心王:宇宙万物皆由心变现,心识乃万法之源,故称“心王”。也就是说识之本体——心的主要作用谓之心王。其副作用——与之相应而起之作意、触、受、想、思等,为心所有的思想现像,如对之而起的诸情见取舍等法为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八识心王即心识的八种作用: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五识,第六意识,第七意识(末那识),第八意识(阿赖耶识、藏识)等八识,它们各有其心王与心所。
八识:
一、眼识:依眼根能见红、白、明、暗、长、短、远、近等色相之识为眼识。换句话说,眼识依根而生,眼根因识能见,能见者名眼识。而所谓的眼根,并非我们想象的物质眼睛的组织结构(物质之“根”名浮尘根),而是精微的净色根,非肉眼可见。净色根透明洁净,又称为胜义根,为五根的实体,四大种所成,依之有发识取境的作用(有人认为它与当今医学的神经相似)。
(类似解释以下四根亦然,文字不赘述)
四、舌识:依舌根能偿酸、甜、苦、辣等味之识称为舌识。
五、身识:依身根能感触轻、重、滑、涩等之识名为身识。
六、意识:依意根(第七识)而起,缘过去、现在、未来之法尘(意根对前五根所缘之境界分别好坏而起善恶之法,名“法尘”。也就是说,法尘是前五识境界分别以后的影子)而发生作用之识。意识有四种作用:
1,五俱意识,此“俱”即同时俱起之意,五俱意识与前五识同时升起,并明了所缘之境,所以又名明了意识。可分为二:
a五同缘意识:与前五识同起,共缘色、声等对境,五同缘意识必为现量(当下现起,未经离妄分别,无筹度之心量)。
b不同缘意识:五同缘意识的对称,因其虽与前五识具起,却攀缘其它异境。不同缘意识以其具有的自在攀缘作用,可广缘十八界(眼耳鼻舌身诸根及与其对应的色声香味触等法以及眼根乃至身根等,各有其界别,谓之十八界)诸法,其量分为:①比量:比量即依据所闻、见等境相而推度、计量之量果。如耳识听闻流水声时,意识同时缘及河流等。②非量:非量即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之不实量果。如在暗处眼见墙上所挂衣服黑影时,意识却同时即缘及鬼神等。
2,五后意识,因其不与前五识俱生,而生于五俱意识之后念,攀援五俱意识而作用,故名五后意识。与不具意识不同的是,其缘前念五境之境,乃至缘其它一切法之意识。其量只能为比量与非量,其性与境与独头意识相同。
3,不俱意识,因其不与前五识俱起,故名不具意识。又因其能独起构思,独自分别一切法,或独自回忆过去的事,能独自生出猛利的势用,又名独头意识。独头意识泛缘十八界之意识,惯能想入非非,故此意识在散心位,又名独散意识。其散乱纷杂而遍计诸法,如常说的走神,梦境、幻觉、打坐时的影像与景象,其或缘空花、水月,或追忆过去,算计未来,或比较分别推测想像种种事相。其中,带有影像音声情节等,通常又习惯称为独影意识。不具意识之量果,于三量中必为比量、非量,不可能为现量。需注意的是,独头意识若以究竟言之,则其尚与末那识、阿赖耶识俱起(一切外五尘也不过为阿赖耶识所现起),从此角度来看,其并非独头现行。
【注】八识中解释分析比较细致的识,是因其在因地修行中具有重要意义。其为欲把握心识,自在运作,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以下同。
七、末那识(第七意识):梵语“末那”,华言“意”,亦名“相续识”,又名分别识,是第六识所依之根。①此识本无定体,乃第八识之染分,即依第八识自证分而生,故其缘第八识见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我所”(“我”之相分)。也就是说,此识特质俱“我”相之恒审思量功能,无始劫来,若无相续不断之“我”执,心相续之轮转便不可成立。②第六意识的作用,是没有立场的,第六意识虽有了别功能,但只为了别意根(第七识)所缘之境。而此识(第七识)不仅俱有了别作用,而且“自我”之立场鲜明。其恒与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相应,故永远站在“自我”立场,从“自我”之利害关系的角度去推度计量,指导第六识分别五尘境之好、恶,而相续执取。故此识为第六识之主,我执之根本。因此,此心识也是有情众生生死之根本。③由于其具有恒审思量之特点,能因“我”之立场而恒持做功夫,其若执着于迷妄则造诸恶业,反之,恒持净念则造诸善业。若于诸相现前而明明了了却不迎不拒,诸善恶种子便不起现行,则断灭烦恼恶业,彻悟人、法二空而转染为净。因此,因地修行,是否能悟入此识、把握此识,是因地行持能否真正起步返回之关键,行者于此可谨慎领悟法要。
又因此识种种功能故,其又称为染、净识,或思量识、思量能变识等。
此识体本清净,因俱足一切种子,故染净同源,变现根身世界,含藏万物,生灭和合而俱有四分。若以染分言之,无明依之而起,结业因之而生,变现根身器界,具足烦恼尘劳。若以净体而言,即本觉心源,离念清净,在圣不增,在凡不减。
②见分,见即照见明了之义。此识能照见一切诸法及明了诸法义理,如镜中之明能照万像。
【注】此识能见之见分,与所见之相分,其显现犹如交芦,同时显现却犹如镜像,故不增不减,不生不灭。
③自证分,此识能自证所具之法,因此识能持“见分”“相分”,亲证无碍,如镜之圆体能明含像。
④证自证分,证为能证之体,自证乃所具之法,即能持前自证分、见分、相分等三分皆不离此分,故其是第八识本体(如镜性能),具有此性,方能持前三分,而此四分原本一如、即一不二。
3、此识所执持了别的对象是根身(净色根及物质躯体)、器界(山河大地、宇宙万有)和一切种子(其所藏所有善恶种子)。因其因缘之力,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即有了根身,外变为器,及显现山河大地、宇宙万物等。此识又以自己所变之境,为自己之所缘。此了别之作用,为其见分所摄。
在凡夫地,只能从圣教量及诸佛菩萨的言教上了解此识,还不能证知到确有此第八识的存在,唯有登地菩萨才能做到证知此识。
八识规矩颂简释(三)
~~~~~~~~~~~~~~~
前五识颂一
性境现量通三性
遍行别境善十一
~~~~~~~~~~~~~~~
这段经文简单直白的解释如下:
这段浅显易懂,很白话了,诸法不落极端,本自如如,不另做解释。
好了,现在来解释三境、三量就好理解了。
三境:是唯识关于辨认“相分”(一切境相)的学问,是心识所缘虑的对境。当我们的心识面对万事万物的时候,归纳的说有三种情况:
1,性境:顾名思义是指真实之境。具有真实体性与作用,由实种所生之境。包括第八识的相分(种子、五根、器世间)、前五识及五俱意识之相分等皆属性境。一切实境各有其性质,如水之湿性,火之暖性等。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八识等所缘之境——“相分”,直接呈现的未经计度、未经分别取舍之现前实境即名性境。性境自守其性而不随心,乃实种(色法种子)所生,是以因缘而变现,现前显现,非构思所成,非错乱情形下所见,也非第六识分别心幻化假设而成六尘影子,也非第七识的“非量”所认知,故性境有三个特点:①实种所生;③现量所证;②有实体之用。前五识,第六识五俱意识及第八识的相分所缘之根、尘、四大等身心内外即宇宙万物色法,全是实种所生。也就是说,它们都是性境。而且有质量,有实用。由于根尘等相分皆实种所生,所以不随能缘见分之种生,因而,不藉心识能缘的分别力,而由自己之种子、由因缘之力任运而生。性境是为前五识及第八识所如实觉知,因而不被心识的分别计度、善恶美丑等,记别,只是无记,因而说性境不随心。
3,带质境,带质,即夹带本质(别于独影境)。即能缘之心缘所缘之境时,其相分有所依之本质,但不得境之自相(别于性境)。就是说,带质境是由心力在境相之基础上通过修改合成,居于性境与独影境之间。如第六识追想过去之形像(法尘),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相分。其相分是实种所生,其有所依的本质,但不能为见分所如实认知。有二种情况:①以心缘境,如第六识缘五根五尘,名似带质。若第六识缘色尘而解读错误,这种错误的认知称为似带质。成唯识论中称作:“以心缘色似带质,中间相分一头生。”②真带质,如第七识缘第八识见分为相分,一半与本质同种生,一半与能缘见分同种生,第八识见分不是自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但其虽能缘之心是假,而所缘之境是实,故此此称为“真带质”,所谓“以心缘心真带质,中间相分两头生”。
玄奘法师有偈子,总结三境曰:“性境不随心,独影唯随见,带质通情本,性种等随应。”
~~~~~~~~~~~~~~~
三量:量,为度量之意,
1,现量,无分别、计度而得之量,心识三量之一。现量即尚未加入概念活动、思惟筹度等无分别,不错乱作用,而直接量知诸法的量果。如眼耳鼻舌身跟见色声香味触等,以及五俱意识五同缘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作用当下,定中意识乃至第八识所缘诸境等,均为心识现量。用现代语言来说,现量是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直接反映,也是比量的基础。现量相当于感性认识,比量相当于理性认识。
现量亦指不分别、不错乱,直接呈现的当下呈现之心识状态。如感知一种触觉或见到一个物品的第一刹那,其体性是无分别对待,一时具现,明晰,稳定而无染的。
2,比量,由分别计度而得之量,心识三量之一。顾名思义,比,乃比较、类也,量乃度量。比量,指以分别之心,比较、推度而量得之量果。如听闻水声而量知有流水,嗅到米饭香味而量知正在做饭等。比量在八识中为唯有第六意识所用之功能,其普遍攀援、作用于一切事物。如一切逻辑、推理作用,如见万象而推度生灭作用,见播种而知其生长结果等等。比量,又分为自比量与他以量:①自比量,是论量知者为自已而推理、证知的认识、观念等量果,此量果作用于自心。②他比量,顾名思义是为帮助他人获得正确、量果而进行的认识与推理,用言行表示于人。
比量,即意识在事物之现量现起后,应习气惯性之力而转为对事物的推测与计度,也就是说,比量所见并非原貌,而是意识不到分别执着后的色尘影像。比量只是离开了当下,但其对事物的证知,未必皆是错误,如依凭理由如实了知自境,见事物生灭之相,证知无常之理等,其量果虽为比量所得,却能帮助量知者证知事物实相。以此量果,重新升起新生之真实心识作为能量,而量知事物实相。另外一种错误是的比量,比如看到一男一女在一个房间里,就证知它们会行淫等用已知心量普遍度量一切事物的偏见。也有因现存心识记忆之可量参照过多或过于复杂,比量时模棱两可,将本来简单的事物复杂化而不能明确下结论的比量等等。
3,非量,即非正确无讹之现量、比量,甚或或非可量知之量。非量是错误的认知,指攀援、计量故去、现在与未来之境,以此错觉之心分别执着而获得之不实量果。非量有两种:①似现量,其心量生起有分别智,对于对境异转而不以自相为境界之心量为似现量,略称似现。也就是说,对于所缘之境生起分别惑乱之智,而不能正确量知其真实自相的心量。似现量又称似现。如见到米粉证知为蚯蚓,见到纸箱证知为汽车等。②似比量,因智为先所起诸相似意。如听流水声而推理证知为火车之声,见到云雾而证知为大海等等,不能正确比知量度所对之境。非量是错误的认知,是于过去、现在与未来之境,以错觉之心错为分别,而获取之不实之量果,谓之非量。
【原文浅释】
首句:性境现量通三性——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缘之境→色声香味触等色尘,唯是三境中具有增实体性的性境;能缘之量,在三量中唯是现量;但其造作的业性却通善、恶、无记三性。
次句:眼耳身三二地居——在三界九地,唯有第一五趣杂居地用得着鼻和舌两识;到了二地以上→初禅离生喜乐地,就只得到用眼耳身三识了,也就是离生喜乐地以上就只用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了。
三句:遍行别境善十一
末句:中二大八贪瞋痴——另外还有中随烦恼两个(无惭、无愧)、大随烦恼八个(掉举、昏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三个根本烦恼(贪、嗔、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