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亡政息之辩
对比中西方管理上的差异,一般都认为中式管理更强调人治,而西方管理更强调法治,而且在比较后会认为,法治优于人治,因为人治需要依赖具体的人,就容易出现“人亡政息”的“兴衰周期律”,而法治则排除了对人的依赖,好的制度可以保障一个组织不依赖于具体的人而有更长久的生命力。
在企业管理方面的西学东渐浪潮下,很长时期包括现在的主流认知也是认为好的企业关键在于有一个好的制度,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也在于为企业建立了一套长治久安的制度而更胜于一时的业绩。
但制度真的能脱离于人而存在吗?这就看具体如何理解“人亡政息”了。
“人亡政息”的思想语出《中庸》,中庸中的其中一段专门论述孔子的政治思想,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天道敏生,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者,犹蒲卢也,待化以成,故为政在于得人。”这段可以通俗的理解:制度是容易的,难度在于得人,为什么呢?文武时期国家治理的那么好,他们的制度一定是好的吧?而且他们的制度典章也没有失传,都在书上写着呢,但好制度就在那里摆着,后代的君王却实行不起来呢?关键就是人不行,没有相应的人,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实行。所以就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得人比得制度更重要,也更是难度所在。
比如什么“哈佛管理大全”就“布在方策”,都在书上写着呢,但为什么能实行好的企业却不多呢?就是人这个要素不具备。
那么关键就是如何理解“人”这个因素。
最直接的说就是领导者,其实我们现在已经越来越感受到了一个好的领军人物都一个组织的核心作用,就像如果没有乔布斯,苹果不可能是今天的苹果,当年联想坚持要分拆成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也是因为杨元庆和郭为这两个领军人才。特别是当组织面临变革的转型时期,对卓越领导者的依赖会更大。而对于企业来说,变革已经快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而不是个别的非常时期了。
再扩大了说就是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或班底,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按现在经济学的说法,到某一层次的优秀人才其实都不完全是市场化的,同时也是非标准的,特别是对于从事非常的事业来说,其需要的人才都是稀缺的甚至是个别的,有了这些人组成一个团队,事业就能做成,没有就做不成,而所谓制度反而是相对次要的,不是说不重要,而是说制度相对来说可学习,可借鉴,但人却具有相对的独特性。
更重要的是,一种制度能够有效实施,必然需要一种对应的文化,也可以说是被某种文所“化”的人,没有这类人,那么这类制度也就是空的。就像日本企业的精益制造其实是源于日本人的性格特质一样。所以制度必须和相应的文化相配合,和有某种性格特质的人相配合,没有这样的人(人亡),那么制度也就无法推行(政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