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的国际化走到了哪一步?
最新财报显示,联想在并购IBM
PCD业务2年多时间之后,继续保持了稳定性的增长,这使得联想成为中国企业通过并购走向国际化大潮中一道最值得观赏和期待的风景,在“蛇吞象”式并购这样一个失败远多于成功的道路上,联想的做法肯定充满了探索性,实践中的艰辛甚至试错在所难免,尽管带来了表面业绩的波动,至少没有酿成重大的停滞和破坏,依然航行在既定的轨道上。
我们可以注意到,在一季度财报发布之时高调宣称“并购已经成功”之后,其后柳传志、杨元庆以及联想的对外宣传上对并购的成绩略微降低了格调,如改称“取得了阶段性成功”或“融合阶段的成功”。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反而显示了联想开始显得自信和从容,对于一个没有先例、充满了质疑的战略行动,即使当事者也难免不安,这种不安反而会外化为在外部包装上的高调与粉饰。而且,以后进一步发展,更需要联想的管理层迸发出冷静中的智慧,因为变革进入深水区,试错的成本在大大增加。
对联想并购这两年多的过程进行复盘,总体上算是走了两大步,第一步是并购之后的稳定阶段,联想主要是通过总体维持原状的策略来实现。第二步是结构调整阶段,主要通过整合供应链、组织结构调整和精简、显化thinkpad的品牌收益来实现。并开始为下一个增长阶段进行布局和尝试,启动体育营销、奥运战略和推广交易型业务模式。这其中,联想的董事会、中国市场、IBM、thinkpad等发挥了支撑作用。
戴尔的跌倒给联想的变革送了一个意外的红包,降低了联想市场的压力,导致戴尔跌倒的因素,有戴尔内部的原因,也有行业变化的原因,消费市场、笔记本、INTEL的变化综合发挥了作用。
下一步对联想最大的考验,或许在于攻与守之间的平衡,因为在此期间,联想在国外站稳脚跟,获得滩头阵地的同时,竞争对手惠普、戴尔、宏基也逐渐在联想的大本营中国市场完成了布局,进入攻击状态,联想在国内市场可能会面临一波比较猛烈的攻击。由于联想已经拥有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这可能会降低政策上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包括对并购的限制,从英特尔对海尔的大力扶持看,联想在供应链关系上可能也面临着一定的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