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国式管理 |
孔子成圣难成帝
和西方国家的基督教、中东国家的伊斯兰教、印度的佛教相比,中国虽然号称是儒教国家,但儒教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相比,是一种现世的道德规则,而不象宗教那样是一种心灵寄托。同样,孔子学究天人,世事洞明,“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孔子晚年学易,所达到的高度和深度,千年之下,仍然无人超越。称之为圣人,孔子确实当得起。但孔子并没有进一步被升华到如基督之上帝、伊斯兰之真主、佛教之如来的境界。圣人还是人,让人崇拜,但不像上帝那样让人膜拜。
儒教做为一种道德规则而不是心灵寄托,在传播上就出现了重大的分歧。一是在传播方式上,儒教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而不是灌输的方式,既然是学习,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由于智力、机缘的不同,能够接受的程度就会出现差异。二是在传播的效果上,实际上就形成这样的状况:圣人位于思想的顶峰,而从顶峰向四周扩展,接受的高度就越来越低。画出来一个“及格线”,及格线之上的算基本上弄懂了圣人的思想和智慧;及格线之下的就只好随便去理解或者放弃。及格线之上的可以称之为“君子”,及格线之下的被称为“小人”。君子就是已经被教化的人群,小人就是“不可理喻”的人群,所谓“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而且可能孔子根据推广实践,认为女人基本上都是智力比较低,难以被教化的,才有“唯女子与小人是难养”的感慨。中国历代政权尊孔子为圣人,以儒教治国。在这样一种方式下,实际上就出现了两个不同划分的阶层:一个阶层是可以被儒教教化的,就可以成为统治者;另一个阶层是不能被教化的,就被当作“被统治者”,统治者圈主要靠“礼”来约束,而被统治者则主要通过“刑”来压制,形成了一种“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管理模式。
有人概括中外文化上的差异,认为:西方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彼岸神圣化的理念本体世界和现实超越的理念人生;中国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此岸统释化的本然世界和现实永恒化的不朽人生;印度哲学的终极关怀指向于彼岸享乐化的真如世界和现实否定化的超度人生。
其实,这也正是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在文化管理和品牌管理上的困境,因为文化结构和品牌结构还只是限于知识层面或道德层面,对员工和消费者就缺少心灵上的穿透力,就难以形成文化忠诚和品牌忠诚。当然,从另一方面说,正因为中国文化中缺少灵魂层面的洗礼,所谓的文化管理就成了隔靴挠痒的花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