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离经济年度人物有多远?
栾轶玫博士认为,记者分为四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镜头、摄像、剪辑和导演,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误,我想可以这样归纳:镜头代表真实的记录,摄像代表有选择的记录,剪辑代表有主题的记录,导演代表有目的的记录。一般认为,记者工作是社会现象的采集者与传播者,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之源,如果事实都可以导演了,是不是意味着记者工作的一种变质呢?
应该说,既是在镜头层面上,也不存在绝对忠实的记录,因为有镜头就会有焦点和方位,焦点本身就是对客观事实的一种选择记录,方位感则会让我们看到不同的角度,即使是一个小小的交通事故,于此有关联的各类要素也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所以新闻的记录中必然包含了主观的因素,是经过摄入者价值观折射之后的一种表象。
既然有起点上的主观,那么与其尽力限制这种主观的泛滥,倒不如让它和社会主流价值观汇合,使其成为社会进步和变革的驱动力量,要把这种力量发挥到极致,记者就必然进入导演的层次。
如此而言,记者成导演,不是变质而是一种升级。
成为媒介事件的导演者并不一定意味着歪曲和隐瞒,或者说就一定成为破坏力量,以事实为依据,但是经过主观意志的放大之后,同样可以成为社会的推动力量,比如后来引发了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的摄影作品,它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记录,但也可以说是一个局部夸张的记录,但是对事实的艺术处理并不影响作品的真实性,却因为它的社会目的性而具有了更大的价值,事实上它同样发挥了导演的作用。
在央视经济年度人物的访谈现场,《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主编刘洲伟在问道媒体人是否可以成为央视经济年度人物时候的说法显得有点心虚,认为媒体人不可能成为这么宏大的评选事件的主角,我想可能正和媒体的定位比较低有关系,在现在很多经济问题都表现为社会现象的背景下,正是媒体人包括记者群体使用导演身份发挥驱动作用的时机,在很多事情上,媒体能够发挥的作用要远大于任何一个企业所能做到的事情,成为经济年度人物不是不可以,而是非常值得期待。
做为镜头的记者看到了今天的现实,而做为导演的记者则可以创造明天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