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对学者说:我俩太不公平
侃大山是北京人的一个地域特色,这也包括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前几年有人概括北京出租司机的三大特征,其中之一就是侃大山,不过这两年大量郊区和外地司机置换了原来北京市本地司机,真正能侃而且侃出点门道的司机已经很难遇到。前几天遇到一个能侃且特别有职业自豪感的司机。自豪到什么程度?说在北京开出租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言下之意他已经掌握了这样一门学问很深的学科),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爬活儿,什么时候走什么路线,讲的都头头是道,就连北京西站什么点到什么车次,这个车次上的乘客是什么类型,会有多少打车的比例,因此在什么时间去西站能够以最少的排队时间拉上合适的活儿,都有一套研究。真是应验了“行行出状元”,开出租都开成仙儿了。
还有坐过他车的,有部级高官、知名演员、企业家、大款,无所不包,因为他知道什么时候到什么地方出没就会遇到这些人。估计他还没有想到要开发出租的附加值,否则倒是可以做为给某些娱乐媒体爆料的线人。
“官员一生做对了99件事,只有一件做错了,就可能下岗、处分甚至蹲班房,学者一生只做对一件事,其他99件事都是错的,也足以一生不愁,扬名立万,官员和学者比,太不公平了。”这是他听他一个官员乘客的抱怨,又把这个转述给我,也可能包括更多的乘客。
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抛开部分碌碌无为或贪得无厌的官员,很多的官员(包括被处极刑的官员),绝对也可以说是人中龙凤,一生奋斗,成绩无数,却一失足成千古恨,多年奋斗重新归零,大量成绩一笔抹杀,难怪有官员感叹:“在中国做官已经是高危行业。”而相对来说,做为学者,错一百次不要紧,只要有一次创造性的发挥,成名成家了,往后的事业就成了顺水推舟。
不过,高危也好,不公平也罢,依然有无数人打破脑袋要往官员行列中挤。以经济分析的角度,肯定这“高危”和“不公平”都被其他的收益所平衡,甚或超出。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官员和学者是一体的,官员都是学者,学者的最高理想也是成为官员,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不是读书高,而是读书是普通百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唯一通道,读书高的潜台词还是做官高。现在两者分离,学者是平稳却没地位,官员是“无限风光在险峰”。什么时候学者不再是附庸,官员不在独揽那么大的权力,两者之间的风险与收益才可能得到对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