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考衔接
(2025-06-30 09:53:40)| 分类: 作文教学 |
【典例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阿Q这一典型人物,暴露了旧社会下国民的劣根性,并希望以此唤醒民众。
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追寻着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的余韵,对人生、自然、历史进行了哲学思考。
贾平凹的《秦腔》写出了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写出了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
老舍的《茶馆》展示了清末到民国半个多世纪中国社会的沧桑变化,体现了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黑暗社会现状。
现当代文学是近百年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现当代作家感时忧国思变在表现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方面做出独特的贡献,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分析试题的构成,三个部分——情境材料、情境任务和写作要求——目标指向分明。其中,情境材料和情境任务是针对“这篇文章”划定的范围。综合分析情境材料,从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看,它由两个部分组成:前四段以具体的事例为例说明“现当代文学似一面镜子”般映照“近百年的中国社会”。公众通过文学这个窗口可以管窥“中国社会变革发展的曲折历程”;最后一段则是从理论上阐述了现当代文学的价值,以及新时期现当代作家的责任担当和使命传承。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在从文学世界汲取营养的同时,更应该清楚自己肩上的担子。从实例到道理、由个性化到共识性,这是整则材料的逻辑思路。鉴于此,根据材料提供的话题可以思考的角度有:文学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作家怎样以文学透析社会世情、反映时代风貌,如何从文学作品中汲取正能量,以更好地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洪流中。
相较于情境材料的篇幅,情境任务只有两句话。其中,“材料引发的思考与感悟”是写作的中心,而“你”则是言说的角度和立场。
立意:
1.“文以载道”显本色。
2.现实为骨文自高。
3.扎根现实沃土,方可行“文”致远。
4.使命为笔,擘画时代蓝图。
【例文荐读】
“文以载道”,尽显使命担当
徜徉于浩瀚的文化经典海洋,不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戏剧,它们历尽风雨淘洗却熠熠生辉,源于它们把视角对准丰富的社会、关注繁复的人情、映照时代的发展,而这些自然归功于作家以敏锐的眼光和观照世情社会的情怀。
从《诗经》“劳者歌其事,饥者咏其食”的集体吟唱到“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的个体生命书写,这些无不投射出歌咏者和书写者对世情社会高度敏感的洞察力。也这是他们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有意识的把视角对准丰富多彩的世情社会,并用文学的方式将之呈现于世人面前,人们才以文字为工具完成时空穿越,认识和了解特定时代的风土人情,才会有“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精神滋养。
“文学即人学。”但是,走进文学的世界,品读文字、感受思想和情感,方才发现,文学是借助“人”的视角观天下、悟世情,不是单纯地聚焦个体生命的本体。人是社会的人,人的爱恨情愁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时代风貌和人情百态。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写作者跳出狭隘“小我”的圈子,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以理性的眼光审视世情,并以文学为工具加以表达。唯有把文学的书写扎根在现实生活的沃土中,文学的种子经过精心浇灌才能生根发芽,才会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对国民劣根性的高度概括。很显然,国民的这种性格不单单是文学形象具有的,现实社会中“你我他”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性格。先生“唤起民众的觉醒,以引起疗救的注意”的使命担当,成为济世良方的凭据。
文学是映照社会的一面镜子,如果不对准广阔的社会,不聚焦滚滚的时代洪流,只是一味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地自娱自乐,这样的文学是毫无生命,作家自然也就会变成“短命”的人。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推而广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应该勇担时代赋予的重任,在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地用自己的光和热去温暖周围,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会变得风清月明。
佳作点评:根据材料内容提炼观点,以“文学——作家——使命”为基本线索,然后关联材料联系生活具体阐述“使命担当”在社会生活中不同阶层和行业中的表现,继之论述我们该怎样立足实际,用行动诠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为了增强文章的思想厚度,在正面论述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反面举证,最后总结引申,指出,只有每个人都履行自己应尽的责任义务,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
【典例一】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茶馆》是老舍写的三幕戏剧,每一幕写一个时代,分别是戊戎变法、军阀混战与新中国成立前夕。它以老京一家名叫裕泰的茶馆的兴衰变迁为背景与线索,揭示了中国从清末到北洋军阀时期再到抗战胜利的近半个世纪社会风云变化与芸芸众生。这场群戏啊,没有主角,却人人都是主角。为何说是充斥着压抑的黑色?因为绝望被揉碎然后洒在每个人肩头。
市井之地,看人生百态;
方寸之间,品悲欢离合。
每个时代都有间”茶馆”,开在不起眼的角落,接待着茶余饭后的故事,门面不大,来往的人不多,熟络的几张脸,絮絮叨叨的讲着时代的变迁,一不小心就从黑首讲到了白发。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荐读】
藏在茶馆里的人与时代
你是明月清风,我是你照拂的梦,见于不见都将一生与你相拥。
《茶馆》这出戏,道尽了万千百姓的苦楚,写尽芸芸众生的悲哀,三幕戏“葬送”了三个时代,可气,可悲。一样写社会变迁,它没有如《雷雨》一般几代纠缠的爱恨情仇,也没有如《莎士比亚》一般轰轰烈烈的风起云涌,它淡淡的,在幕起幕落中缓缓走过数十载春秋。老舍自己说:“用这些小人物怎么活着怎么死的,来说明那些年代的啼笑皆非的形形色色。”一出戏剧,三幕开闭,群像出镜,演绎着三教九流的悲欢离合,讲述着这个社会的黑白虚实。作为一个过来人,作者把各色人物集中在一个小茶馆里,以小人生来写大社会,把过去50年那压抑黑暗的社会风情大戏,又在他们身上回放了一遍。我想,在又一次的冷静审视之中,看着这社会的艰难前进,老舍先生也有流过心疼的泪吧。
我愿称之为“新黑色幽默”。所谓“黑色幽默”,就是用喜剧的表象传达悲剧的内核。冉忆桥说:“这是一首带笑的葬歌。”贯穿全剧的富有京味儿的语言恢谐幽默、自然亲切,就像胡风所说:“他的客客气气,谈笑风生里面,常常要跳出不知道是真语还是笑话的一种幽默。”但是,它传达的还是一个悲剧内核——这时代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半个世纪的人死的死,逃的逃,苟且偷生的继续着苟活的命运。就像当我看到王利发用着北京方言讨好着宋恩子、吴祥子等各路专门搜刮百姓的恶人时,便会不自觉带入角色,感受到了那混乱时代与底层小人物的心酸与不易。然而我还觉得,这并非简单的“黑色幽默”——其“新”之处是因为在悲剧之后,我看见了人的韧性,我看见了“山中土匪”共产党的崛起,我听见了最后以傻杨安慰小丁宝“苦水去,甜水来,谁也不再作奴才”为代表的人民的心声……茶馆的灯是渐渐暗了去,但大道上的黎明渐渐明亮了的起来——那是咱们民族不倒的、熊熊燃起的未来的希望!
零碎的故事拼凑出民生百态,没落的茶馆暗藏着人与时代。有时候,在大时代的消景下,所谓的善良、自私、善变等等,只不过是活下去的工具与依托,不至于像王掌柜一样自吊身亡,或像本剧作者老舍一样含冤而投湖自尽。所以,作为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其实是很难去对当时社会的人做衡量的。但是,我们可以以史为鉴——失败不代表不好,在如今百年一遇之大变局面前,我们可以学习王利发适应潮流的改良,可以汲取秦二少不畏流言办厂的勇气,可以标榜常四爷的不服软和敢做敢当。最重要的是,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拥有他们之所以散发的人格魅力的本质的共同的品性——爱国。换句话说,在乱世中爱国,是忠良,是坚守,是尽管牺牲如今所有也在所不惜;在治世中爱国,是本职,是追求,是将个人小梦融入中国蓝图,为建设更好更强的国家而奋斗。吾辈青年,必以此为志。
《茶馆》被称为“旧中国的观察窗口”,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在那个活着比死去更艰难的时代,我窥见了黑暗、光明与人的韧性。我说,它是黎明前的黑暗,不仅仅因为它以“黑暗”为主承载着小人物与大时代的痛苦,更因为它蕴藏着巨大的黎明生机——人物中彰显出来的正义爱国情怀像把利剑,使黑暗苟延残喘逐步退却。如今早已是和平安定的新时代了,我希望如他们所希望的一样,能好好活下去,一直努力着且不被辜负,看着自己坚守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常四爷说:“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
我说:“四爷,您盼望的国家,现在就是了!”
佳作点评:市井之地,看人生百态;方寸之间,品悲欢离合
。茶馆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真相,描绘一段历史,写活一个时代。故事以旧北京城中的一个大茶馆——裕泰茶馆的兴衰为背景,分三幕讲述了茶馆掌柜王利发青、壮、老三个年龄阶段的生活,也分别代表了茶馆的鼎盛时期、低潮时期与惨淡收场。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茶馆》被称为“旧中国的观察窗口”,拂去岁月厚厚的封尘,在那个活着比死去更艰难的时代,我窥见了黑暗、光明与人的韧性。
前一篇:50句人生格言短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