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归何处乡土为怀—第五单元《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
(2022-08-13 15:35:44)| 分类: 文化热点 |
一、活动课标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这样的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所以,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略读一单元文本,筛选关键词,梳理基本思路
2、精读一单元文本,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重点)
3、研读一单元文本,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难点)
此外,本节课我贯彻新课标理念,采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阅读整本书的过程就是学生进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过程。
二、活动依托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在新课标
18个学习任务群中居首位。《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学术性著作,以中西对照的学术视野,扎根乡土本身,经过十几年社会实践与调研,运用社会学方法来整体分析乡土社会。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写出这等贴切的文章的。不仅提出了科学的结论,还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三、活动背景分析
我所面临的学生是高一的学生,学生阅读了一定量的文学作品,但他们对真正意义的学术著作并未涉猎,学术著作理论性较强,读起来不如文学作品生动,学生有一定的阅读障碍,设计活动作业的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在课下查询,探索,质疑,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交流,指导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学习的效果或许更好。
四、【活动学习目标】
1、略读一单元文本,筛选关键词,梳理基本思路。
2、精读一单元文本,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
3、研读一单元文本,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五、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精读一单元文本,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
【活动难点】研读一单元文本,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六、活动策略 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合作讨论
七、活动过程:
引言: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开学之际送给学子一份礼物——《乡土中国》。
寄语:在我国努力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全力决胜脱贫攻坚、努力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背景下,阅读这本《乡土中国》一定能让你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热土有更深厚的感知,对自己肩头的责任有更深刻的体悟。
主持人:今天我们就以本书第一单元为例,“心归何处,乡土为怀”,进行第一单元(《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活动作业探究。
活动第一阶段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一组展示:
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江苏吴江(今苏州市吴江区)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获得伦敦经济政治学院博士学位,1945年加入民盟,1982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政治学院院士,1988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
费孝通从事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费孝通在其导师马林诺夫斯基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成为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费孝通先后对中国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进行实地调查,提出既符合当地实际,又具有全局意义的重要发展思路与具体策略。同时,开始进行一生学术工作的总结,提出并阐述了“文化自觉”的重大命题,并出版有《行行重行行》、《学术自述与反思》、《从实求知录》等著作,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乡土中国》虽然是客观的科学论说,但我们依然感觉得到,如果没有一种流淌在灵魂深处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乡土中国情结,恐怕是很难写出这等贴切的文章的。难怪有人说,费孝通对于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社会学解析,可以和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剖析相类比,不仅提出了科学的结论,还具有发人深省的力量。
——温儒敏
费孝通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在他的身上,饱含着爱国主义的情怀。他的《乡土中国》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他提出的“文化自觉”理念、他对全球化时代中国国际地位的战略思考、他的“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和谐世界设想,都将指引着我们坚实地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活动第二阶段 “读书交流会”
清华大学文学社在积极筹办《乡土中国》第一单元“读书交流会”,请你作为发言人品析分享。
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第一单元重点段落品析,并确定发言人。
清华大学招生办希望你在报到前能认真读完这本书,并首先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拿到书后,请你勾画第一单元关键词句,梳理行文思路,绘制思维导图
各组互相合作,个人单独画思维导图,看谁画的最好,梳理行文思路。组长推荐
任务二:清华大学文学社在积极筹办《乡土中国》第一单元“读书交流会”,请你作为发言人品析分享。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定第一单元重点段落品析,并确定发言人。
1、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
【分析要点】费孝通先生学术语言准确、简洁、严谨兼具生动、有趣、传神的特点。
点拨:五步阅读法
浏览 略读 精读 研读 重读
2、
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在数量上占着最高地位的神,无疑的是“土地”。“土地”这位最近于人性的神,老夫老妻白首偕老的一对,管着乡间一切的闲事。他们象征着可贵的泥土。我初次出国时,我的奶妈偷偷的把一包用红纸裹着的东西,塞在我箱子底下。后来,她又避了人和我说,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时,可以把红纸包裹的东西煮一点汤吃。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我在的电影里看到了东欧农业国家的波兰也有着类似的风俗,使我更领略了“土”在我们这种文化里所占和所应当占的地位了。
【分析要点】靠种地谋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贵,土是中国人的根,是中国人身上的烙印,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着的东西。我们的民族和泥土分不开。
•【真题强化】
•概述“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的具体特征。(4分)
三组展示,其余小组及时补充
•参考答案:
靠土地谋生。
聚村而居。(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
就村和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隔膜。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熟悉”的社会。
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
•评分细则:4分。每点1分,答对4点即可
3、农业和游牧或工业不同,它是直接取资于土地的。游牧的人可以逐水草而居,飘忽无定;做工业的人可以择地而居,迁移无碍;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象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我遇见过一位在张北一带研究语言的朋友。我问他说在这一带的语言中有没有受蒙古语的影响。他摇了摇头,不但语言上看不出什么影响,其他方面也很少......我相信还是微乎其微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些宣泄出外的人,象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是“发迹”了......以及死了给狗吃的路毙尸体。
【分析要点】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4、无论出于什么原因......我在上文所说的孤立、隔膜是以村与村之间的关系而说的......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分析要点】
正如《老子》十八章中所言:“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正是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村民们对这块土地熟悉到不能再熟悉。
任务三:为在读书会上更好的交流,你们决定拓展阅读,继续探寻文学中的“乡土性”。任务要求:结合对第一单元的理解,从文学名著中找到“乡土性”的体现。
【明确】“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汪曾祺《胡同文化》
双水村里的人互相之间连呼一口气都知道他要干什么。
路遥《平凡的世界》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现实中:中国人喜欢在阳台种菜、敲门不必通名报姓,回答“我”就可借助声气来辨人、借钱不打欠条......
活动第三阶段 拓展延伸
读书交流会顺利进行,会上两个问题引起在座各位同学深思:
1、根据原文,乡村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人们之间具有怎样的关联?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联依然如此吗?
2、如何看待中国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转型?
任务要求:任选一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点拨
1、乡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亲密、自由、熟知、信任;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显得陌生、隔膜,容易互相不理解、不信任。
2、由乡村社会转向城市社会,可以有效促进村民思想的转变与革新,但在转变中更应该注重对乡土风情的传承与保护,并将其发展下去。
展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增大,中国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是必然的。因为二三产业主要的分布在城市,农村人口会逐渐向城市流动,使城市化率逐步提高。
我国巨大的城乡差异使城市化的进程不同于其他国家。一般说来,城市的生活水平、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等,都是农村所无法比拟的。城乡之间的巨大经济差异,导致农民大量从农村流入城市。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城市化也处于不同的阶段。一些发达地区,比如北京、上海、广州,已出现了生活富裕起来的阶层从城里向郊区迁移的趋势,也就是说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第二阶段——“市郊化阶段”。然而,绝大多数地区仍处在第一阶段,即人口由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阶段。不同发展阶段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给制定城市化政策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我国城市化的压力非常大。根据现代化的标准,城市人口至少要达到60%,才称得上是现代化国家。即使按照这样的低标准,我国也面临着将几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任务。如此众多人口的城市化,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我国的城市不仅面临着多方面设施的投资与建设任务,而且需要付出使数亿人口改变生活方式的艰巨努力。同时,由于人均土地面积少等原因,未来我国的城市化不会是人均有较大空间的城市化,而会是人口高密度居住的城市化。
四、当堂检测读书交流会结束后,你当选为“读书代言人”,将怎样为读者推荐《乡土中国》?
任务要求:请为《乡土中国》写 100字左右的推荐词。
【明确】“知道我们从哪里来,才更清楚去向何方”中华文化能屹立世界东方不倒,自然不会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品读《乡土中国》,感受植根于乡土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大踏步迈向未来更有底气,行稳而致远。
展示:《乡土中国》不是一个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一些概念。在书中,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传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乡土社会面貌和内在精神气质,需要指出的是,书中讲到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八、评测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在这里我想说明的是生活上被土地所圆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传统的村落是一个靠熟人或者说人际关系来维系的社会。但是现在农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进入到一个陌生人的社会,他们会把城市里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带回农村,维系原来村落的一些制度安排都在发生重大的变化。原来农业社会是以高劳动投入为主,这样形成整个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是很近的。但是,现在以机械投入为主后,劳动力投入大大下降,现在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也在发生变化。出村农民的代际也在出现差异。上世纪
50年代和
60年代出生的农民,即使来到城市,还是会带着赚到的钱回来建设村庄,比如说会在村里建自己的房子。70年代出生的这一拨农民,基本上还是会带着钱回来建房子娶媳妇。但是
80后,90后农民走出乡村后,已经没有农业生产经验,他们不再像上一代那样,对土地有那么深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人走以后,钱不再带回来了。所以,人口不断城市化的结果是村庄更进一步破落。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村落的未来会是怎么样?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但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未来村庄的巨变是必然会发生的,且是不可逆的。
(摘编自刘守英《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材料三:
乡村最大的问题就是人都被城市吸走了。乡村里原有的青年人到城市去打工,他们赚了钱就带着老婆、小孩,甚至亲朋好友一起出去继续打工,他们赚到更多的钱之后就把父母接走。这样的乡村由于缺乏发展的机遇等前述的一系列问题,所以不断地流失原住民。比如说,浙江某个自然村,20世纪
80年代初原有 2000多人,当前只剩下 10到
20个老人在坚守。这些老人是真正热爱这片土地的人,他们以此为家,一辈子种田种菜,不愿意改变这种生活,他们为了这片乡村留守了下来。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说白了,乡村民宿就是一个普通人(比如说白领,农民,甚至下岗工人)在当下就能够独立做起来的事,这也是真正可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事业。而且乡村民宿这件事特别适合设计师来做,包括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都很合适。所以,当前的时代背景给大家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去进行乡村民宿创业,为中国的美丽乡村贡献力量。
(摘编自俞昌斌《体验设计唤醒乡土中国》)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中国乡民被囿在土地上,由无比熟悉的人物无须选择的关系构成基本不变的生活环境,是自然发生的礼俗社会。
B.
在传统中国熟人社会中人们彼此熟悉,长时间、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使人们产生亲密感,维系人际关系,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
C.
传统农业社会以劳动投入为主,村落和土地之间的半径近。现代农业以机械投入为主,劳动力投入下降,村庄跟耕作土地之间的半径相对灵活。
D.
乡村民宿项目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是当前一个非常有前景的创业项目。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引用《论语》中的话.一方面阐明在一彼此熟悉的社会中,人们如何学习及学习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论证中国社会是一个彼此熟悉,用规矩和礼俗维持的社会。
B.
材料二、材料三都谈到农村原住民流失的问题,材料二侧重阐述出村农民的代际差,越年轻的农民对乡村的感情越淡薄,材料三侧重阐述农村存在的最大问题,由此引出振兴乡村的措施思路。
C.
材料一从生活环境,不同社会性质的对比,礼俗规矩三个角度论证了乡土中国是熟人社会,而材料二把传统村落是熟人社会作为引子,主要论证城市化对传统乡村有巨大影响。
D.
城市化给传统村庄带来巨大的变化,有的村庄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有的会成为城乡过渡区域,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材料三则对此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
3. 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
【答案】
1. 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题中
B项,“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只需要规矩就能做到”错,根据原文“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可知,只是说规矩带来的自由和法律保障的自由不同,并非“保障自由不需要法律”。故选
B。
2. 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题中
D项,“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错,根据原文“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破败或消亡”可知,有一些可能会保留,不少会趋破败或消亡,不是“大部分传统农区可能会趋于破败或消亡”。故选
D。
3.
(1)利用好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做好或融入城市,或城乡过渡,或保留文化特征的文章。(2)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3)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联系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实现乡村振兴有哪些具体措施”,从“中国村庄最大的变化是城市化带来的,但是未来城市化对不同类型的村庄影响的方式和程度可能会非常不同。未来村庄跟城市的关系可能分成三类;第一类村庄随着城市的扩展,会成为城市的一部分。第二类村庄会成为‘城乡驿站’,就是城里人和村里人相互流动的一个过渡区域。所以这些村庄会成为城乡人口,资本和土地等要素最活跃的地区。第三类是传统农区,有一些文化特征的传统农区可能会保留下来,但不少传统农区会趋于破败或消亡”可概括出“利用好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机遇,做好或融入城市,或城乡过渡,或保留文化特征的文章”;从“所以乡村振兴的第一步措施就是要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这是当前乡村复兴最重要的工作,而乡村民宿就是一种吸引人流来到乡村的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可概括出“留住人才,唤醒乡村,吸引原住民回流和热爱乡村的外来者投资”;从“美丽乡村这个内容很大,包括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类型。但是这些乡村产业到底如何落到实处呢?应该说,乡村民宿启动性强、商业模式清晰、资金需求量小、投入小产出大而快、可以结合‘互联网+’的形式”可概括出“开发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各种各样的乡村产业项目”。
九、活动总结:
从活动作业的效果来看,整体上比较理想,在教学设计上特别注重任务驱动,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五步阅读法”,对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指导。我引导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词,梳理基本思路,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进而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课标理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无论是阅读方法的指导还是阅读活动的开展都做了精心的设计,随着教学环节的步步推进,学生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增强了学生课堂阅读的参与性。在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走到学生中间,俯下身子,一起参与交流,同时加以指导,拉近师生距离,凸显师生平等。充分相信学生能力,随时肯定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气氛热烈。由于课堂时间较紧,这就使得课堂后面时间有些紧凑,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总结反思,不断进步。
十、活动反思
《乡土中国》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在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整本书阅读的“五步阅读法”,对学生展开有效的阅读指导。我引导学生通过筛选关键词,梳理基本思路,理解核心观点,品析重点段落,进而探究文本的文化和现实意义,促使思维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避免泛泛而读。同时,放手把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去分析,随时肯定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同学们小组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老师只是起了点拨的作用,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但是,由于本文是学术著作,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些同学在自主思考时出现畏难情绪,对这样学生应该注重引导。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努力,弥补不足,总结反思,不断进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