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抓住概念明观点,追根溯源承文化

(2022-08-13 15:27:36)
分类: 文化热点
抓住概念明观点,追根溯源承文化——差序格局活动设计-《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单元 
一、活动课标分析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贯穿始终的十七项目标任务群之一,被列入了 2017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初稿,2020年修改)中。各地中、高考命题也先后圈定若干书目作为考查内容。在此形势下,“整本书阅读”越来越受到重视。新课标和中、高考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既是出于对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的语文教育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是出于对语文教育更好地贯彻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应然状态的期许。相比使用文选式教材时单篇独章、逐段逐句的讲授,整本书阅读在理论上更有利于学生阅读经验的建构、阅读能力的提升和阅读成果的形成。  
课标要求“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整本书阅读”的指导措施:
1.要确定阅读目标。学生没有整本书阅读的实践,难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就不可能自己学会阅读。因此阅读课,尤其是双减活动下的课外阅读不可以放任自流,这时拟制“整本书阅读的专题目标”是比较好的做法。
2.将阅读与写作课等结合起来。可把阅读感悟写成文章,与同学分享。还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写成小论文,一举两得,还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还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形式,以便开阔视野、活跃思维。
3.本实践活动作业设计就是基于整体理解中的重要环节,理解关键概念,只有关键概念理解清楚才能理解整部学术著作。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之间的联系。学术著作往往会提出一些重要的概念,然后从理论上进行阐释。阅读《乡土中国》要特别关注其中的重要概念,如“差序格局”“礼俗社会”等。这些都是作者从大量的田野调查材料中提炼出来的,用以归纳某些现象,并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现象。抓住核心概念,就掌握了阅读学术著作的钥匙。
4.反复阅读,积极思考。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怎样从调查材料中提炼典型的现象,形成概念,又怎样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进行阐释。不仅要知道结论,还要注意形成结论的过程,看作者怎样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出和研究问题,获得新的理论发现,甚至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二、《乡土中国》之“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依托教材分析
《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是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五单元,本专题属于“整本书阅读”任务群,本堂课的活动内容是完成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任务“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改)指出,高中语文的学习目标与任务包括:“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通过对《乡土中国》整本书的阅读,可以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学术类著作,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根本属性的思维形式,可以使人们从普遍意义上去描述事物,讨论事物。抓住重点概念是打开全书阅读的钥匙。在单元任务一中就提出了“差序格局”这一重要概念,要求在理解这一概念时要读懂写作方法,带动对其他概念的理解。因此,此次活动作业选取《乡土中国》4-7章,围绕着“差序格局”理解重点概念的理解,并梳理出逻辑关系。要求在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的基础上,结合书中举例和对比、比喻等写作方法,梳理本部分的重点概念,明确概念内涵,并且能够拓展举例,引领学生将自身生活体验与文本理解联系起来,真正读懂乡土中国的特性。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三点,一把握重点概念,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释;二是理解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初步建立章节之间的体系。三是学会阅读学术类著作的方法,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要帮助学生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分析社会现象。将书本中的概念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思维,深化思考。能够看到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一分为二地、辩证地看对待乡土文化,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进而能够培养出理性的社会参与者。
三、《乡土中国》之“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活动背景分析
对高中生而言,《乡土中国》的阅读量并不大,不到 7万字,是典型的“大家小书”。全书共 14章,单章篇幅也不长,是引导学生进行学术类“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比较适合的入门级书目。虽说《乡土中国》的语言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甚至很多地方不乏幽默,但毕竟不同于学生读惯了的文学作品。它既缺乏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又出现了大量的专业理论和抽象的学术概念,而且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对社会学这个领域几乎一无所知,甚至可以说是“门外汉”。学生对其既没有相关阅读经验又缺乏浓厚的阅读兴趣,产生一定程度的“畏难”情绪便可以预见。因此,在实际活动中,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并给予得当的阅读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导读课的特点在于教师更多的是“引导者”而非“讲解者”。教师怎样才能成为“引导者”呢?关键在于了解学生的“困惑”何在。对学生的阅读困惑,教师不能只凭感觉猜测,而要与之沟通,进行调查了解。我们在让学生自主阅读了一段时间后,进行了当面沟通和调查问卷两种形式的“摸底”工作,将学生阅读障碍点整理、归纳,发现学生的阅读障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这类学术著作缺乏阅读兴趣;二是对学术概念不理解且容易混淆不清。因此,阅读《乡土中国》选择从理解关键概念开始,把学生领进门,让学生不觉难、不畏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我们向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活动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活动的重点、难点及学法。
四、阅读内容:4-7章(《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4篇)阅读方法:
【精读(批注点评)】
1.阅读原著,一边读一边批注,重点关注基本概念、主要材料、论证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语言表达。
2.学会质疑,在不理解的地方做好标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好记录,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尽量找出合理的解答。
3.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结合原文解释基本概念和主要观点。
五、活动目标
1.阅读《乡土中国》4-7章,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的含义,理解作者观点。
2.联系生活,运用关键概念解读社会现象,说明乡土文化在当下的发展和时代意义
活动重难点
1、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
2、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3、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
4、促进学生“体验各类启示性、陶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逐渐实现多方位要素的综合与内化,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质、精神样貌和行为方式。”同时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性,“通过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激发学习兴趣。
第六、活动过程:
活动对象,高中二年级某班全体学生40人,分为8组,每组5人。
活动时间:课下或自习,待定  
活动地点:教室或学校会议室,待定
活动方式:小组合作为主,百度搜索,整体阅读、同学汇报等
主持人:课代表或班级最善于表达的同学担任,及时客串,衔接(提前设计好过渡用语)
展示【情境任务】
活动第一阶段,网上搜寻《咬文嚼字》近三年年度十大流行语
小组合作谈论,网上查询,及时记录或打印出来。
一组成果展示:
经过读者征集、网友投票、专家和媒体评选,《咬文嚼字》编辑部选出了评出“2019,2020年,2021十大流行语”,让我们一同回顾这三年生活的流行印记。
2019年:文明互鉴;区块链;硬核;融梗;××千万条,××第一条;柠檬精;996;我太难/南了;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霸凌主义。
2020年1、人民至上,生命至上2、逆行者3、“飒”4、后浪5、神兽6、直播带货7、双循环8、打工人9、内卷10、凡尔赛文学
2021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二、小康三、赶考四、双减五、碳达峰,碳中和六、野性消费七、破防八、鸡娃九、躺平、十、元宇宙
主持人:其实,在成书于 20世纪 40年代的《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一些新鲜概念,也重新定义了一些已有概念。这些概括当时乡土社会的概念,因其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的凝练性,在当时就是“新词”,甚至是“热词”。今天我们就通过探究学习,在班级内推荐《乡土中国》4-7章中的“概念热词”。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许多反映社会现象的概念,这些概念在那个时代就是“新词”,甚至是“热词”。今天,我们就在班级内推荐 4-7章的“概念热词”。
活动第二阶段,抓关键概念,明“热词”观点
主持人:
在阅读《乡土中国》4-7章的过程中,有哪些概念给你深刻的印象,让你认为它最能体现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的社会特点呢?请你将选取的关键概念作为“热词”推荐给大家,并结合文本分析,理解文章观点。
要求:1.自主梳理阅读中勾画的重点概念,选出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特点的概念作为“热词”推荐给大家。
2.小组合作交流,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的内涵。       
3.自由展示小组推荐出的概念,分享给大家,并说明推荐理由。
二组展示(1-9)
重点概念
1.私: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很难对“私”的评价做界定。    
2. 团体:用捆柴来打比方,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    
3. 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一扎扎、一把把柴火摆在一起。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    
4. 亲属关系: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5. 伦: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   
 6. 差序格局:同“伦”,即以“己”为中心,通过有差等的次序和一根根私人联系而构成的网络。    
7. 个人主义: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力上控制个人。    
8.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9. 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应当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着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三组展示(9-18)
10. 代理者: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   
11. 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    
12. 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的基本社群,相当于“小家族”。    
13. 事业组织:用来形容中国乡土社会的家族或家庭。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主轴在父子之间、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这两轴都被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与纪律相对照的普通感情)。    
14. 生活堡垒:用来形容西洋家庭团体。此类家庭里,夫妇是主轴,共同经营生育事务,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合的力量,家庭是其获取生活安慰的中心;子女是配角,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也都不是家庭的分内事。    
15. 感情定向:文化所规定个人感情可以发展的方向。    
16. 了解:指接受着同一的意义体系。稳定社会关系的力量,不是感情,而是了解。
17. 亚普罗式/阿波罗式(Apollonian)的西方文化模式: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但是人连维持它的力量都没有,天堂遗失了,黄金时代过去了。
18. 浮士德式(Faustian)的西方文化模式: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他们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过程,不断地变。
三组展示
(二)理清概念关系“差序”是“等级”,“格局”是“结构”,也就是有等级差别的社会结构,而等级其实就是“伦”(有差等的次序)体现出来的,像一轮轮的波纹,这些等级体现在家族长幼、尊卑、男女之中。差序格局延伸开的圆心是“自己”,以己为中心就会有“私”,所以强调“克己复礼”的道德。看起来,这几章有很多概念,但最核心的就是“差序格局”,其他章节和概念都是“差序格局”的表现。
(三)方法总结 理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抓住核心概念是理解作者观点的工具。在阅读学术类著作,还有我们的论述类文本的时候,都应该把握住核心概念。把核心概念作为一把钥匙,打开理解作者观点的大门。
第三活动阶段:文化有根源,“热词”相与析洞悉社会万象,聚焦文化根源。
《乡土中国》中的概念和现象与生活紧密相连,即使现代社会也摆脱不了乡土文化的影响。近期大家较为关注以下新闻材料,你能运用《乡土中国》4-7章中的“热词概念”解释和评析这些新闻事件吗?
四组呈现搜寻到最近的几则新闻,进行分析
材料一:一辆装载了 9吨新鲜活鱼的大货车在沪昆高速上饶境内发生侧翻,活鱼撒在公路上。附近的村民闻风而动,纷纷拿来袋子哄抢。这样的情况实非首次,众多侧翻的大货车都被疯抢过。
材料二:刘女士近日乘坐高铁从北京去往上海。初次乘坐高铁的 4岁儿子非常兴奋,在车厢内大吵大闹,且经常离开座位搅扰其他乘客。其时正是午休时间,有人提醒刘女士约束孩子的行为,让孩子安静一些。刘女士却说孩子活泼好动是好事,大人不应该和孩子计较。到刘女士的孩子睡着时,她却指责邻座乘客看电影的声音吵到孩子,要求邻座乘客带上耳机。材料三:今年大学毕业的小李,原本在郑州干着网站开发的工作,但在亲人朋友的劝说下回到了家乡小镇,来接替父母的工厂。他发现工厂管理不规范,但刚要开始整顿就遇到了难处:工厂的管理人员不是“舅舅”就是“叔叔”,新的想法不仅没有实行,还被长辈们训斥,说他“不安分”。
小组讨论,就上述现象进行分析,四组首先展示第一种社会现象,其他组补充。
主持人:同学们,咱们看完了【视频】, 我有这样的感觉,就是在读了《乡土中国》之后,才发现生活中许多现象都是可以用书中的概念来解释的,在理解了重点概念之后,我们就用这些“热词”来解释社会现象。来看两则社会新闻。“哄抢事件”生活中并不少见,“老人霸座”也屡见不鲜,这些现象背后是“差序格局”什么样的特性呢?请用“概念热词”来解析。有请五组进行分析
材料分析
材料一:哄抢是因为想“暴发”,这是“私”的突出体现,全然不觉得这是“公”(其实也不是公,而是他人受损);从哄抢者角度,向内看,对个人和家庭有利,是“公”;从外看,有损他人,是“私”。
材料二:《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社会机构格局的差别引起了不同道德观念”,“在以自己为中心的社会关系中,最主要的自然是‘克己复礼’”,而“道德和法律都因之得看所施对象和‘自己’的关系而加以伸缩”。这里的刘女士因儿子与乘客的关系有着差等,而去距离还很大,自然就出现了道德的“双重标准”。这在差序社会里,却很明显,虽然到了现代社会,仍然保留着乡土社会的特征。
材料三:在《家族》章节中,与“氏族”“家族”、“事业社群”“继替”等概念有着密切联系,“舅舅伯伯”们都以“己”中心,对侄儿(外侄儿)的小李行为严重影响到“自己”等利益,因此小李的改革自然遇到很大的阻力。这里不仅仅是熟人社会,更是具有地缘和血缘关系,自然严重束缚了小李的改革。
第四活动阶段-联系新时代,理解“新热词”
费孝通先生 20世纪 40年代写这本书的初衷是“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中国社会随后几十年的发展符合作者的预期吗?
(一)要求:学生自由举例说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例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模式变成“浮士德式”的自由追求;男女地位平等;权利、责任明确,签订合同,有契约精神等。
六七两组展示成果
所以我们看到了许多“新热词”:“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突出成效,“中国速度”让中国活力四射,摆脱了封闭安稳的束缚。对世界来说,国就是一个家,“差序格局”是圈,我们也在地图上画圈,而这个圈向内看是“公”,向外看也是“公”。所以,我们真的可以骄傲地告诉费老先生:这个时代如您所愿!虽然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我们也还坚守着对乡土的那一份挚爱。“归国潮”、“返乡潮”,一年一度的“幸福春运”,都是我们对家的执著,这些乡土情怀是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是磨不灭的文化符号。所以我想说:“读不懂《乡土中国》,就读不懂现在的中国。”
主持人:希望此次活动作业是一个起点,让你从核心概念“差序格局”入手,带动全书的阅读,带着你读懂《乡土中国》!
第五活动阶段,立足新时代,理解新热词
八组展示名家看法
一、“熟人社会”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这四十多年间,中国乡土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中国基层的社会结构仍然根植于土地之上,土地仍然是连接人们的重要载体。但不得不说,如今土地已不再是人们唯一的生产生活资料,而原先根植于土地之上,基于空间上的不移动形成的“熟人社会”结构也在慢慢发生着变化。随着乡村人口外出打工的热潮,空间上不移动的乡村人口已经开始了大规模的移动,从乡村到城市,从中西部到东部,原来在乡村的“熟人社会”移动到了城市,形成了新的“熟人社会”,只是这个熟人社会根植的可能不在是土地。没有了土地的“熟人社会”在现代化“陌生人社会”里面对着就医、子女就学、失业保障等等诸多社会问题。
二、不再“愚”的乡土。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介绍了文字下乡这一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认为乡村不需要文字是因为,在乡村熟人之间有时几个表情便能明白对方在说什么,想要表达什么,这就是文字对于乡村显得没那么重要的原因,但这不能说乡村人是“愚钝”的。现在的乡土人已然不能再用“愚钝”与否来定义了。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本上新一代农村孩子都能接受教育,文字与语言或表情一样是重要沟通交流工具。只是面对越来越稀缺的教育资源,乡村教育出现了诸如升学率不高、上升空间缩小等问题。没有办法继续升学的农村子弟到城市工厂成为打工人,十几年后再回乡土已不再会耕作,脱离了土地的新一代乡村人,即便认了字,也不再“愚”,但面临着新的难题。
三、没有本质变化的“差序格局”。
费老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非常重要的观点便是对中国社会结构的解释。他认为中国社会结构有别于西方团体社会结构是“差序格局”(具体内容我已在上期做过解释,本期不再赘述)。
以“己”为中心,如水的涟漪般外延的社会结构,仍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从波纹中心出发离波纹越近关系越亲的社会人际关系仍是主要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是随着家庭人口数的减少,如今不再像上世纪早期那样每个乡村都有人口众多的大家庭。小家庭的人际关系仍然是波纹形状的,由己及人,由中心到外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着人们的社会交往。
费孝通曾经讲过,“美人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得到了今天许多人的赞同,从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跳出了原来传统的乡土社会,开始关注到从乡土社会进入到世界社会之后大家如何相处的一些原则,这四句话无形当中也把中国推向了世界。
七、评价与反馈
1.本节课通过大胆设计“情境体验,任务驱动,真实探究”,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这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把知识点整合在一起,从整体的角度引导学生去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学习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认识,便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整体构建,达到了很好的效果。3.学生通过对文内容的分析和理解,加深了对关键概念的认识,积累了整本书阅读经验。掌握了核心概念,就掌握了阅读学术著作的金钥匙。4.通过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从学术著作走向生活,辩证地看待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特性,深化了自己的认知。
八、活动反思
《乡土中国》中厘清概念既是教材单元的学习任务,也是学生阅读《乡土中国》基础。我们认为,大致可以根据内容来组合,把 4—7章组合一个活动单元,通过活动来抓住本“单元”众多的概念,结合文本相关的阐释,厘清概念的含义,为通读文本打下基础。让学生结合现实材料,然后对应《乡土中国》4—7章的相关概念,不需要过多的阐释,只要能够从书中提出相关概念,并用对材料做简单的阐释,就可以知道学生是否基本把握了相关概念。是否理解了文中的很多重要观点,从而可以推知学生是否完成了读懂相关章节的阅读任务。因为阅读任务繁重,活动目的不是解读所有章节,只能是示范和指导,这里活动所设计的抓住重要概念就是一个切入点,纲举目张。理解概念、提升思维能力是导读《乡土中国》的核心目标。用网络流行的热词导入,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兴趣,使原本枯燥难懂的概念变得鲜活起来。情境的设计,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可以有效地调动学习、思考的积极性。联系生活现象,用概念去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是对概念理解的深化和实际应用,是深化学生理解、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的部分,让学生知道乡土中国就在生活中,就在自己的身边。学术著作本来就在生活当中,现实生活因素的加入,更能让学生从具体的生活体验中,深入理解文本中深奥的理论。学生以在这活动作业中所掌握的方法为基础,完成其他章节的阅读,进而完成整本书阅读,重点概念的梳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