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的困扰

(2007-07-14 21:52:35)
标签:

钱钟书

《围城》

分类: 杂感--杂而无文

名的困扰

 

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因而名人辈出,自古而然。只是名人之如雨后春笋,于今为烈,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这几年,不知怎么搞的,一下子冒出了那么多名人。才蹲了几年企业,就成为“企业家”,还冠以“优秀”;袒胸露臂,扭捏作态,唱过几句“爱得要死”,一夜之间便被戴上“著名歌星”桂冠.;凑凑合合写了几篇还称得上小说的文字,竟拿到作协会员证。而且,现在不少本事不算大志气不算小的人还在削尖脑袋往里钻.,名人队伍仍呈膨胀之势。你注意到了吗,时下一些三流电视剧的演员表中,演员的大名像吹了气的皮球,十分显眼,所扮角色的名字却像失了水份的黄豆,小得看不清;文化水平与上小学的儿子相当的人,也在要求报刊发表他们的所谓论文;还有人仗着荷包里有俩钱,毫不脸红地请作家、记者编写报告文学,为之“宣传宣传”。看来,形势大好,照此下去,十年内实现“普天之下皆名人”的目标是满有把握的。

名人,乃天之骄子,一代风流。名人多,社会必然进步,国家一定富强。因此,要创造一个适合名人产生的环境,鼓励人成名。然而,名人劣质高产,铺天盖地,多如牛毛,就是一件令人忧虑的事情了。庄子日:“名者,实之宾也。”就是说,名是实的附属物,有实才能有名。我们今天的一些人却不明此理,一味追求成名,殊不知他们得到的是虚名,有其名而无其实。这就应了司马迁的一句话:“非其名而有之,曰贪名。”

实际上,在我国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不图虚名者大有人在。就说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先生吧,他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然而却从不争名,只是埋头书斋,辛勤耕耘。六十年代,几家出版社要求重印他的《谈艺录》一书,他都以“藏拙为幸” 逊谢。八十年代,好儿家电视台和一些影视工作者提出要把《围城》搬上荧屏,都被钱先生拒绝。后来导演黄蜀芹费了好大的劲,通过各种关系,才得到认可。钱先生不屑功名、惯于冷清,是我国最甘寂寞的大学者之一。所以有人称赞他是“大智入海默”,而批评那些喜欢热闹、一味追求功名的人是“小溪爱喧嚷”。

君子求名,取之以实。只有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以实实在在的成果取得好的名声,才是牢靠的,令人信服的。那种凭小聪明轻易获取的名声,终归是昙花一现。

无其实,焉取其名乎?

 

                                1991.11.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