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专访 |
下面这篇文字,是2005年,我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戏剧频道主持《周末聊天室》时对赵志刚做的专访。赵志刚当时在上海大剧院推出他倾心制作的大型越剧《赵氏孤儿》,作为当今越剧男小生的一面旗帜,赵志刚在《周末聊天室》里,和我谈了他这些年的经历以及他对越剧的思考。
【画外音】
最近这两年,赵志刚可以说是上海所有戏曲院团中最忙碌的演员之一了,2003年、2004年,赵志刚先后推出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被隔离的春天》《家》《千古情怨》等四部原创大戏,2005年一开始,他又自筹资金,推出了一部大制作的新戏《赵氏孤儿》。对于广大的中国老百姓来说,《赵氏孤儿》的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京剧的《赵氏孤儿》早已经成为了中国戏曲的经典作品,在赵志刚版的《赵氏孤儿》投入排练之前,北京人艺和国家话剧院也各自推出了一版《赵氏孤儿》,河南省豫剧三团也排演了根据这个故事改编的《程婴救孤》,并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上获得了文华大奖。虽然有了这么多优秀的作品摆在前面,赵志刚却依旧迎难而上。
韦翔东:《赵氏孤儿》这部戏京剧也有,话剧也有两个版本,这次你们为什么要考虑排越剧版的《赵氏孤儿》呢?而且这个题材我们外界感觉,并不非常适合越剧
赵志刚:应该说这个题材筹划的时候,还没有话剧的两个版本以及豫剧《程婴救孤》。那是两年前的事,当时余青峰(编剧)他从福建带来两个剧本,一个是我约他写的《兰陵王》,已经写了第四稿,他是给我带来那个剧本,还有个剧本是准备推荐给上海京剧院的,是一个老生戏,我说拿来看一下,我看了以后我说《兰陵王》我不排了,我要排《赵氏孤儿》。余青峰当时是大吃一惊。当时看了这个题材以后,我对剧中的故事这些人物,他们的这种精神,给我的冲击非常大,很多点让我深深地感动。我想一个作品、一个平面的作品能够让我深深的话,在舞台上把它变成立体以后,我一定能够去感动我的观众,所以我最早出发点是从这儿来的。然后在2003年又看了两部话剧——中国国家话剧院和北京人艺的两部《赵氏孤儿》,然后2004年又看了豫剧《程婴救孤》,当时就有很多人劝我,你这戏还搞吗,有这么多版本了,你不要再搞了,而且都已经到了这么高的一个高度。但是当时我觉得我这个剧本还是有自己独到的一面,而且很多人多说这是个很男人的戏,不是很适合越剧,实际上当时也有过是否要搞,但最后我还是坚持一定要搞。而且一定要请到王晓鹰导演。
韦翔东:为什么一定要请王晓鹰导演呢
赵志刚:因为我觉得《赵氏孤儿》这个剧它跟越剧以往的题材来相比较的话,它可能更具有阳刚的东西,同时更具有它的厚度、深度,那么我更希望是一个话剧导演,王晓鹰是我非常仰慕的一个导演,特别是我看他《萨勒姆的女巫》,我觉得他在这个题材的反映上面,特别是最后主演张秋歌有一个点的爆发,那个点让我热泪盈眶,当时我对这个导演的印象特别深刻,我觉得他在情感的把握上,调动观众情绪上面特别有本事。而且请王导来导,又能够在越剧的范畴中间有所突破,同时又能够把越剧本身这种情感、善于抒情的这种东西能够淋漓尽致的发挥。
韦翔东:这两年你过的非常辛苦,2003年推出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被隔离的春天》《家》2004年推出了《千古情怨》和《家》的修改版,2005年推出了《赵氏孤儿》,现在又在宁波排《藜斋残梦》,不久又要与何赛飞排《玉卿嫂》,可以说你三年排了七台戏
赵志刚:实际上有时我也反问自己:干嘛?有钱赚吗?对你自身的生活会有很多帮助吗?实际上给我的家庭也带来很多压力,我可能没有很多的时间去陪家人,也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在王晓鹰导演和我合作的期间,我是越剧院一团的团长,又是制作人又是《赵氏孤儿》的领衔主演,这里边的戏每一场几乎都有我,台词特别多、唱腔特别多,但是我必须要考虑到首演的出票,所以我要去无锡、去宜兴、去杭州三地运作票务,还要陪着客户吃饭喝酒应酬,把我的艺术观念也灌输给他们,让他们接受,来剧场买票。
韦翔东:所以你不仅要有表演艺术,还要有推销艺术和公关艺术。
赵志刚:有朋友写了一篇(文章)叫《快乐的推销员》,把我比喻成了推销员。王晓鹰导演他在排练时说:“赵志刚,你真是个超人,你这个时间安排这么紧,我都担心你是否还唱的出戏,是否有精力去塑造出这样一个人物”:但是确实在排练场我是个拼命三郎,王导在昨晚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说,他说我是一个很苛刻的导演,但是程婴这样的角色,又必须是要用生命去演的这么一个角色,而我在排练场,我经常跟赵志刚说:你轻一点,不要太用劲!他说,一般来说,他是不会这样去要求演员的。
韦翔东
你得留一点精力应付其他别的事情
赵志刚:我现在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很投入,特别希望像《赵氏孤儿》,我又担任制作人,自己去筹钱,自己去运作,又把很多朋友拉进来投资在这个其中,我又特别希望他们的投资能够有所回报,所以还必须去争取市场份额,去争取市场的回报,收回投资。同时对我来说有这样一个作品的积累。当然在这个中间我自己也学到很多,我也交到很多朋友,我觉的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验,包括我这次上海大剧院的运作,真的是压力特别特别大。戏曲的一个剧在大剧院,靠一个独立制作人独自去运作,不依靠任何的剧院或者是政府行为的话,那确实是非常累的,但是我觉得这种尝试,压力有时会变成一种动力,也促使我必须去全身心的去投入。
韦翔东
那么像你现在这么辛苦搞戏,太太对你有意见吗?
赵志刚:当然有的时候肯定会有这种怨言,因为我几乎是顾不到家庭,那孩子的教育、读书、接送全部靠她,孩子也需要父爱,我经常会受到这种短信:“爸爸,你在哪里,我好想你!”那我觉得这种情感作为一个父亲的话,我觉得有的时候我会很心酸。特别是今年春节,年初二我就去了宜兴、无锡去运作,一直到杭州演完,这个中间实际上半个多月,整个春节我都不能在孩子身边。我自身作为一个父亲来说,有的时候觉得不是很称职,我特别希望能经常陪陪女儿,我很想把这种父爱能够给孩子。在我太太坐月子的时候,我会学着给孩子洗澡,小孩子软塌塌的很难弄,但是就会向医院里的护士长请教,怎么样给孩子洗澡,我会尽力的去做好这个父亲。但是觉得特别是这几年,我给孩子的时间很少,把这些责任实际上都让给了太太,她很辛苦,肯定有时也会有这种怨言,你干嘛呢?这么拼命?自己身体垮掉那怎么办?而实际上我演的这几个戏都累得要命的,都必须全身心地去投入去演的这么一些角色,《家》《千古情怨》包括《赵氏孤儿》。我认为王导这句话说得非常对,要用生命去演,全身心地投入才能演好的这些角色。你刚才谈到三年七台戏,实际上包括我现在还在做,包括即将要做的戏,实际上这三年中我觉得特别充实,而且我觉得是一步一个脚印,基本上没有走很多的弯路,而且可能是我整个艺术生涯中,这个三年是最充实的,而且是最有收获的。我知道这个时间对我来说是非常紧迫的,我的艺术生命也确实到了应该说是一个黄金期,自己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一个时期,我必需抓住这个时期,在有限的艺术生命中间,能够创作出一些比较有价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