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最喜欢的越剧演员旦角何英(专访一)

(2006-04-11 10:00:33)
分类: 人物专访

何英是我最喜欢的越剧旦角演员,在我只有十来岁的时候,就开始四处寻觅何英的录音带,我喜欢她的台风,内敛、优雅中略带着一丝冷傲,举手投足之间都带着一股大家风范,我极为推崇她的唱腔,清脆、甜美、婉转、悠扬、空灵,犹如天籁之声,听起来浑身上下、每个毛孔都是那么的舒服,我在中学的日记上这样写到:“把所有形容声音美妙的词语用在何英的身上都不过分!”

我最喜欢的越剧演员旦角何英(专访一)

1992年,我进入大学,在每个月只有120块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我拿出30块钱买票,到北京人艺的首都剧场,看茅威涛和何英,这两个我最为喜欢的越剧演员主演的《西厢记》,当我看到何英款款走上舞台,轻轻回眸一笑的时候,当我听到何英的第一句唱“愿在天的早归琼台享安泰,愿在世的花好月圆福寿高”的时候,我才切切实实的感受到了王实甫《西厢记》中的那段【幺篇】的真正意蕴;“呖呖莺声花外啭,行一步可人怜,解舞腰肢娇又软,千般婀娜,万般旖旎,似垂柳晚风前。”

演出结束了,我生平第一次捧着一个小本,激动的到后台找茅威涛、何英为我签名。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到生活中的何英,瘦小、单薄,但浑身上下透着一股特殊的气质,我没有机会与何英说几句话,因为那时侯的她根本不认识我,然后,我就被剧场的工作人员给轰了出来。

再见到何英时,已经是2004年,当我得知何英应傅全香的邀请,回来参加老师舞台生活70周年的专场演出时,我异常的兴奋,在傅老师的带领下,在何英刚到上海的第一天,我就冲过去采访她。

一看见何英,我突然有些紧张,可能是我太喜欢她的缘故,也可能是我太久没有见到她的缘故。紧张过后,我感到的是一份亲切,因为她身上萦绕着我无数少年时的美好回忆。在采访前,我认真的对何英说:“我等了你12年,终于又见到你了!”何英也很开心,她的笑是那么的自然,12年没见,何英似乎比以前漂亮了。在没有画一点妆的情况下,她接受了我简短的采访,谈了谈和老师的交往,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女演员,没有化妆就敢面对镜头的,面对我的诧异,何英淡淡的一笑:“生活中我一般不化妆的,我不喜欢化妆。”我立即明白,这就是何英,让我12年不曾忘却的何英,淡雅、自然,不施粉黛,却傲视群芳。

我最喜欢的越剧演员旦角何英(专访一)

2004年的12月底,应著名越剧演员赵志刚的邀请,何英再度回到上海,参加《赵氏孤儿》的排练,同时参加了热火一时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20周年的团庆”活动。在《赵氏孤儿》演出之前接受了我的专访。

专访进行的异常顺利,何英的真诚、何英的率真打动了我们摄制组的所有的人,结束了采访,我对何英说:我等了你12年,看来没有白等!何英很开心,但她开心的表示,也仅仅是淡然一笑。

杭州的青山秀水滋养了何英20年,《西厢记》的编剧曾昭弘曾这样评价何英:“你就象西湖上的苏堤”,有着6个吊桥的苏堤掩映在湖光山色、垂杨绿柳之间,白转千徊、幽深雅致,每当细雨蒙蒙之时别又一番韵味,我钦佩曾先生的比喻。何英给我的印象,一如曾先生的评价,何英是个极有内涵的女子,这样的越剧演员十分少见,每次与何英交谈总能有新的惊喜和感悟,何英是个永远值得品味和琢磨的女性,你无法一眼把她看透,正如一首老歌唱的那样: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