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iddle/43f59a43t90ba2fe1bdd5&690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2-01/04/c_111364189.htm
近日,由新华社记者采写并被广为转载的关于五常大米“暴利伤农”报道不绝于耳,大致内容,五常大米每斤售价“四五十元”一斤,从稻农手里的收购价不足两元,如此高额“暴利”落入加工企业手中,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不作为”。
黑龙江省五常县是我的出生地,巧得很,作为一个在京工作的五常人,从去年十月就几度赴五常考察大米生产企业,期间考察十余家米业,采取各类价位样本十多种,并于去年十一月为公司采购大米2.5吨做员工福利之用。
看到这篇报道感到很惊诧。不知道新华社记者从何处得到每斤售价“四五十元”的信息。我们几次去位于哈五公路边生产“北大荒”品牌米的盛禾米业,在家乡人眼里,盛禾生产北大荒品牌米,价格已经算是很高的了,我在2010年到该米业询价时,当时最贵的米20元一斤(不含包装),每个包装盒(2公斤装)最贵的40元左右,即便含包装,也到不了“四五十元”一斤;而在2011年去考察时,该米业称最高档的米为每斤10元。。。。
在哈五公路两侧,我们询问了多家米业,未见有每斤高达“199元”者,而我们最终决定采购的稻花香大米,是杜家镇一家小米厂的米,每斤4元稻花香抛光米,运抵北京成本核算每斤4.5元。
在五常接触了多家大中小型米业老板,提到百元以上一斤的米,他们表示,有的是老板自己“圈块好地”专门种的“不撒农药”的,产量极低;有的是重金进行包装的,一盒米“光包装就得五六十”;还有的“就是扯淡,骗外地人”的,这样的米业“很少很少”。如果找他们要这样价位的米,他们也要“出去弄”,这样的米,绝不可能一两块钱就能从农民手里收到。。。“老百姓吃的,也就是三块两块的,条件好点的吃四五块的”。
普通五常稻花香大米的市场价格,事实上就是三五元钱,其对应的也就是“不到两元”的价格从农民手里收来的原材料米。
我很奇怪,五常大米从什么时候起,成了“每斤四五十元”的奢侈品?
http://s8/middle/43f59a43t90ba3746abd7&690
事实上,不排除五常大米因有机、精选、包装等因素有个别“四五十元”乃至“一百九十九”元的个案,也不排除个别无良米商肆意炒作的可能。但是以主流媒体的身份,以规范化新闻报道的方式宣称“五常大米每斤四五十元”,这绝不是建立的客观真实的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以个案代整体,以偏概全,这样的新闻论据基础就非常不牢靠。
在这样的论据基础上,报道开始深入探讨“政府”在保护农民利益方面不作为的有关责任。
2010年秋,五常大米曾被央视报道“掺假”严重并直指当地政府打假不作为。这篇报道真实充分,当时状况是,一方面大量掺杂了其他地区大米或者陈米的五常大米在市场上泛滥;另一方面手握五常大米的当地农民的米卖不出去。我的一位林姓农村亲属家里的仓房堆放了近2吨的水稻无法出手,因为“米业”不收购。道理很简单,外地米和陈米的成本相对于本地新米而言更低,因此,当时五常几乎百分之百的米业都掺假。在央视报道压力下,当地政府加大打假力度,掺假现象得到控制。
而在今年的媒体报道中,明确指出政府“保护农民利益”不利。这个立论最重要的论据基础,就是五常大米究竟多少钱一斤;五常大米在当地的销售,是否达到了“四五十元”一斤的暴利?如果成品大米每斤三元至五元,是否还存在“暴利”和“伤农”的问题呢?
无意替当地政府开脱,在今年的采购过程中,发现很多米业仍然存在“掺假”的问题,地方政府打假力度仍然不够,这是客观存在的。媒体履行对政府监督的职能,以及保护农民利益的责任感是对的, 但是走基层理应更深入,改文风更要尊重客观事实,否则,就会成为一纸噱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