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经理人
生活、工作总有迷失的时候,当自己不清楚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时候,常常会停下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只有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那么下一“做什么、怎么做”也都简单而又清晰了。面对自己、朋友、同事遇上烦心事,我已经习惯了用这种方式去开导。也许没有什么具体地解决建议或是应该做什么、怎么做之类的话,但至少清澈了友人和自己混沌地思维。而这种习惯地养成现在细想来竟是源于从没上过学的品品他爷,无意间进行地所谓“绩效管理”。
儿时的家境有些拮据,父母亲却是勤劳地,排行老大的我也是听话的。父亲除了平日正常上班外,为了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赶在上班前还要做些蔬菜地卖买。在寒暑假还没去帮干爸小杂货店帮忙之前,我也就帮着父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活。除了凌晨努力睁着没睡醒的眼帮父亲推车去批发蔬菜外,回到菜市场还兼顾着帮着卖菜。由于父亲在8:30得上班,所以我们总尽可能在那个时间内“多、快、好、省”地卖完三轮车里的全部蔬菜。
采购好蔬菜,再运至小镇菜场已是凌晨四点时分,借着边河道上的亮光,市场里已有有许多卖买开始了。车上100来把的蔬菜洒上些水后更显得水灵,父亲说那样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刚开始父亲交待了1角一把的进价加上8分,我们卖1角8分一把,相比其他专业卖菜摊位的2角5分价位,我们菜的价钱明显便宜。而小镇很小来买菜的人大凡也都是我们邻居或是不远熟识,或是久了的老客户,于是在现在看来并不算得上什么有深层次优质服务理念的唠叨是我们唯一也是卓有成效的“营销”手段了,当然菜价的便宜、父亲的诚实和我懂事的举措也是吸引更多人来买我们菜的缘由。忙忙碌碌一直到了7:45分,每次车上的菜剩下30来把的时候,父亲开始要我卖1角4分一把。到是8:10分左右时,父亲更是让我卖1角1分一把,有时甚至遇上邻居奶奶,或是伯伯类长辈更是买一送一。那时才念小学的我觉得有些不解,便问了父亲:为什么要降价,我们已经卖得很便宜了,卖不完的话,我们可以明天少进些菜再卖?!父亲答:菜我们是卖得很便宜,但我们还是有得赚,再说了菜放到明天再卖就不新鲜了。
学校毕业后我进了银行这个讲求服务和管理的行业,如果说卖菜让我可以更快理解服务的重要的话,那么父亲分时段不同的菜价和最后赢余的钱让我在做一个管束理者时更是明白了行为与结果的绩效二元定义,以及绩效管理中建立目标体系和不同阶段目标的明晰的重要性。
在家的时候老是“讥笑”三岁儿子品品是个“文盲”,但他教会了我许多关于生活的快乐。同样品品他爷这是个在历史时期的“农民文盲”除了教会我对生活的坚强毅志外,还同样教会了我关于绩效管理最粗俗而又简单地概念,于是我想父亲关于卖菜的行为和思想在现在看来如果不是个成功的经理人的话,也至少算是个农民经理人了吧!(品品他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