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达娃之争”看“在商言商”及国家利益
(2008-07-16 11:01:56)
标签:
杂谈达娃之争商业利益民族利益 |
分类: 闲话 |
2008年,法国商家在中国的运气似乎很差,先是家乐福遭遇中国各大城市声势浩大的大规模强烈抵制,最近又爆达能公司遭到一位自称“税务爱好者”的人向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广东省监察厅举报中心、广东省地方税务局稽查局举报中心、中山市地方税务局稽查局和中山市纪检委等有关方面的举报。其举报内容指称“达能可能在收购乐百氏过程中恶意串通何伯权偷税”。
据举报人称:他是通过对达能在收购乐百氏过程中存在的“达能在收购乐百氏时采取的具体交易方式异常”,以及“收购价格与投资金额之间存在约为12.1亿元差价”两大疑点的分析后,得出“达能在收购乐百氏的过程中有可能存在与何伯权恶意串通、偷逃巨额税款的情况”这一结论的。
商家偷税漏税遭遇举报本来也是平常之事,但耐人寻味的是,有不少人已经猜测,该次举报实质上是漫长的“达娃”之争所牵扯出来的又一个高潮。虽然娃哈哈方面并未确认外人对此举是“娃哈哈继捅出秦鹏‘境外支薪涉嫌逃税’后,有计划地再次在税务问题上出招”的猜测。
但翻翻从1996年“达娃合作”再到“达娃之争”的这十多年历史,期间从合作到争议再到诉讼,不难看出,商场的合作永远都是一种充满诡异斗争的合作,而双方的利益诉求既是矛盾的根源也是斗争的目的。不难想象,在此种基础上,无论合作与斗争当然都如那句流行广告语一样——“一切皆有可能”、“没有什么不可能”了。
对于这场早在去年就惊动了法国总统萨科奇的 “达娃之争”,有人预言可能会从单纯的经济利益之争上升到民族利益之争。这种经济活动政治化的倾向在我看来倒是并非完全必要。我认为,所谓“在商言商”也许会更理性更能够接近真相一些。
比如达能砸巨资聘请国际级公关巨头公司为其进行危机攻关,并利用庞大的幕后操作队伍隔三岔五地爆一下有关娃哈哈的负面新闻,更加使得这长旷日持久的口水战迷雾重重,令人眼花缭乱,难辩真伪。虽然其手段算不得上乘,但也还勉强应得上一句“兵不厌诈”,谁让商场如战场呢?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商业活动当然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但首先也应该从遵守当地法律这个基本面做起,所谓守法经商即为底线。而如果那位自称“税务爱好者”的举报属实,再与之前爆出的达能高管秦鹏涉嫌偷漏税2000万元相联系,那么可以确定,这么多年来达能方面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所获得的利益中将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非法所得。而这一部分非法所得,侵害的便是我们的国家利益了。这就不是所谓“在商言商”四字所能涵盖得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