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三篇网上陌生朋友的评论

想象另一种可能
文/斯索以
我们眼中的世界,很大程度上也是我们利用想象勾勒的结果。那可能是与现实无比接近的地方,也可能有着十万英里的距离,当你真正去靠近、去接触的时候,才发现它与你所想的完全不同。理想国书系有个很响亮的口号,叫“想象另一种可能”,也许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同时也是它的“另一种可能”。试想,今天的世界,何尝不是昨天的“想象”呢?
徐东在《想象的西藏》中有一篇自序,称自己要“借助于一个地方,虚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既是他的,也是藏民的,还是每一个去过或没去过的人的。徐东所要抵达的,是他自己,他要借助这个离真实的西藏有一定距离、却也同样真实的世界,表达自己“对自由、爱情、存在以及生死的看法”,那是过去经历的所有时光开出的花、结出的果。因此,他呼唤距离,渴望远方,期待人们能够“换一种眼光,换一种心境去看待和理解一切”。与很多作者在作品面前保持缄默不同,徐东将自己创作意图说得很明白,我们在这些篇章中随处可见他所说的“远方”——在现实与理想的纠缠中,面临感情与生活双重困境的欧珠选择以成全的姿态离开,去了他心中苦苦追寻的远方;成为画家、功成名就的格列面对深不可测的蓝天依然心存困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天地之间一块好吃的鲜奶酪”,从此周游四方,不再回家;心里有了爱情的达娃怀着一颗年轻的心浪迹天涯,苦苦寻找会唱歌拉姆,直到山野沧桑、容颜老去……小说的焦点“远方”,实际上不仅仅是人物所要抵达的最终归宿,更是一个神圣的起点,是“一种新的人生角度和新的生活方式”。而推动着人物走向远方的最大动力,往往是爱。是那种纯粹、宽厚、澄澈却又带着深深执念的爱,将欧珠、格列、达娃,还有许多许多的人物,推向了远方。
徐东笔下的西藏,一切都是敞开的,一切都被时间磨砺过,一切沾染了爱的色彩,一切都充满着生命质感。“这些自由的人啊,他们不是没有羁绊,但是他们想离开家就走了,想去远方就去了,想爱谁就爱了,尘世中的问题不是问题,想做什么才是问题。人是可以这样生活的吗?”“走吧,走吧。脚下是路,根本不用思考。”虽然十年过去,那些经历过的人和事,却化成了愈加清晰的文学形象,令他如此动情地感慨。他的感慨,正是读者的困惑,人们近距离接触了这些故事并有所触动,但往往很难理解这些行为的实质,与书中人物仿佛处在两种不同的时间里,无法对话。他们透明,你却看不懂。这恐怕是最糟糕的阅读后果。
2016.9.4于北京•既往居
评《想象的西藏》
asasas
2016-09-11 12:22:42
乡土小说作为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流派,多取材于具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厚地域风俗的农村,其中以写西北、湘楚之地的此类小说为多,而写藏地的并不多见。本文取名为《想象的西藏》,名字有些笼统让人可能抓不住重点,仔细阅读会发现本书主要描写了一个个发生在西藏的小故事集。
说本文是带有西藏背景的乡土小说,是因为本书将西藏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表现的非常详尽,包括了他们日常的工作饮食,也包括了他们朴实的藏民价值观。他们每天牧羊饮酒,对待情感从不拘泥,并且对感情异常的开放,而对于未来则保持着随心而为的理想主义,虽然有时会被现实所扰,但总有一刻能够回归初心。
当然本书也有一些缺点,比如书名的笼统,比如设计的粗糙,都让本书变得很冷门,但仅对本书内容本身来说,还是非常有阅读性的。
2016-09-07 09:50:37
总有这样一些地方,美得如世外桃源,但谈论的人多了,渐渐地会让人感觉“不过尔尔”。但事实上,那些美丽与人们的言语往往无关,无论人们是否发现,美丽都在蓝天白云之外的地方,兀自驻留。
《想象的西藏》共有十八个故事,故事的主角无一例外都是藏民。这便决定了作品“想象”的主基调——作者是个在藏地旅居三年的“异乡人”,而他写西藏则是“借助于一个地方,虚构另一个世界”。而这种虚构则是为了另类的真实——关于书中与书外人的向往与期盼。
人生是一段需要完成的旅行,有来有回。既然如此,一切的蝇营狗苟显然并无意义。你所得到的并无其他,除了一个圆满的自己。而出走也正是为了遇见,遇见想象与美丽,或者只是天边的某一朵云。
购书地址: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846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