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徐东的印象记
(2015-04-23 10:55:09)陈再见
我们那一伙人都习惯叫徐东为东哥,这一称呼是亲切的,当然更多是我们对他的尊称。徐东主编《打工文学》期间,包括他创办“创研班”,浩浩荡荡,召集了深圳多少文学爱好者,无论最后取得的成效如何,总之现在是没有人愿意干这样的“傻事”了,也干不起来了。徐东的理想主义,或者说纯粹吧,在我看来,不单体现在他的作品里,更是在行为里的。我们一起拍过纪录片,甚至几人在当时他们的文化公司里也演过一场后来我不忍再看的短剧。说实话,如我这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人,没有徐东在一边热情鼓弄,是绝对不会参与其中的。所以,我又觉得他是能够影响身边人的人。简单说,是个有魅力的人。
认识徐东之前,我先认识了他的作品。老实说,我当时并不知道徐东也是深圳作家,而且还是和王十月一起在31区呆过的作家。恕我寡闻,我对31区的印象,似乎只有王十月一人。第一个读到的徐东的作品当然是他那无人不晓的酷酷的《欧珠的远方》,因为那诗一样的意象和语言,加上又是藏区题材小说,使我很自然的就想起了阿来的《尘埃落定》。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徐东曾是和阿来他们一样级别的作家了。那时我还没开始写作。
这些年,我回头想,在看过的身边人的作品中,徐东的作品是最多的。首先我得承认,徐东的语言是能吸引人的,他的语言极具耐心,却不是那种刻意追求的绵密,他其实还有些跳跃,这点跟他还是个诗人有关,然后在他那种娓娓道来的语气里,你感觉到的是舒适,如听人讲话,口吃者当然令人难受,口才太好又觉得油腻不可信,徐东就介乎在这两者之间,他的文字,以及他本人,在我看来,都出落得恰如其分。我并非夸奖,有一段时间,我甚至十分羡慕,我想,一个人能表现得刚刚好,得有多么厉害的分寸感啊,或者,直接就是一种天赋。是的,刚刚好。近些时候,不少人都表示喜欢徐东西藏系列的作品,包括有一次我们一起作为省文学院的一个研讨会的讨论对象,多数人也提出这样的观点。提的人多,徐东自己也相信了吧,相信自己早期的作品比现在的要好。我却这么觉得,他早期的作品固然好,但那种好在我看来好得有些绝对,似乎没有了商量的余地,比如我们谈起阿来,谈起扎西达娃,谈起马原,似乎都不好意思说他们不好了。我相信那些说徐东西藏系列作品好的读者,不乏也有人云亦云者,必然也有牵强附会者。而徐东后来那一批书写城市困境与思考的小说,相对来说,却是比较有探索性的,有商量余地的,至少在现如今中国的所谓城市文学正在兴起而大多标签着城市文学的作品其实压根只是把巷子替换成街道而已的背景下,徐东的书写是有价值的,他作品里的气质,那种刻意和现实拉开距离的架势以及注重个体体验和思辨的写作态度,都是可以为城市文学做点贡献的。从这点看,我反而觉得徐东是适合写他后期那些小说的,诸如《洗脚》、《消失》、《爬行》……
诚如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生活和工作的夹缝里写作,大多数人其实都捉襟见肘。徐东能选择专业写作,世俗的眼光看当然不算明智之举,就文学而言,却是必须的,也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