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姜丰访谈-

(2013-07-26 22:26:27)
标签:

文化

   个人简介:徐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创作副高职称。上世纪70年代出生于山东郓城,曾在西藏当兵,曾就读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深圳大学作家研究生班。曾在《大家》、《青年文学》、《山花》、《作家》、《星星诗刊》、《小说选刊》等全国纯文学刊物发表小说、诗歌等200余万字。曾出版小说集有《欧珠的远方》、《藏·世界》、《大地上通过的火车》,长篇《变虎记》,诗集《白云朵朵》等。曾获新浪最佳短篇小说奖、第五届深圳青年文学奖。

 

 记者(姜丰)问:你有着作家和诗人的双重身份,你是出于什么契机开始诗歌写作的?

 

最初还没有想要写小说时就开始喜欢写诗了,那时候十几岁,渴望爱着整个世界,万事万物,情感特别丰富,所以想用诗歌来表达心声,表达自己对一切的爱。对爱与被爱的需要是精神层面的,那种渴望是非常真诚自然的。这应该是一位诗人或作家,应该具有的情怀。显然会显得大而无当,但这没有什么可笑的,相反是珍贵的。

 

在你的任何文体中我都感觉到诗歌的影响,譬如:你常说的“一切从远方开始”、“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活”这种诗歌精神似乎是贯穿在小说中的,而你常用富于感性直观的艺术语言娓娓道来,真的使人有闭上眼睛可以感到万物生长的况味,使人仿佛进入了波特莱尔描述过的万物通感的大花园,我不知道自己的感觉是否真实,你可以谈谈诗歌是怎样影响了你所有文体创作的实例吗?

 

对诗歌的爱与写作显然会影响到小说创作。但不管是写诗还是小说,我首先强调的是从内心出发,用心去融化我所听到看到感觉到的一切,形成语言,然后再去写出来。这不能说是种直观的艺术语言,应该是经过了内心过滤的艺术语言——我希望能通过语言的流淌带动万物生长,或者说让读者感到万物在生长,自己身在其中十分幸运和幸福。

“一切从远方开始”是我在《欧珠的远方》这篇小说提出来的一个重新看待万事万物的角度,是一个人从自我出发的,真诚的对所有人类的一种良好祝愿,是希望大家都好,自己生活在一个好的世界里的真诚愿望。“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活”这种说法似乎越来越行不通,越来越不被认可,事实上,一个人也只有为多数人的利益而活,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许多好人也在这么活着,只是不屑这样去说了。

对于写作来说,是要从自我的感觉出发的,首先要认为自己所写的是真实的,要自己信以为真,这样才能进行下去。如果自己都觉得是假的,当然就没有必要再进行下去。

我西藏系列的小说,也可以称之为是一种诗化的小说。如果我不曾具有一个诗人的心,可能我就写不了那样的小说。事实上,许多好作家都是好诗人或是具有诗性的作家。

 

 

记者问:我们知道你曾到西藏发展,西藏的大山大水对你有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在你离开西藏十年后才开始,渐渐融在你的小说创作中的,譬如你曾说,“遇见不顺心的事的时候,或者莫明地感到不耐烦的时候,我总习惯想到西藏那个我曾经待过的地方。在西藏,我感觉到我们在异境中不断地在打开自己,我闭上眼睛耳朵就好像从心里长出来了,于是就能听到许多类似于花开的声音。就像是灵魂盛开了,让我看到和想到从未看到和想到过的一切。而过去就像被清空的仓库,期待着装进新鲜的东西。是的,我看到的一切都被装进去了。”为什么西藏对你的创作滋养会持续这么长的时间?

 

西藏是一个特别的地方,相对内地来说是个异境,那更容易在自己的生命中形成印象,成为自己生命中鲜明的内容。

一个好地方,一个特别的人,自然会容易让人记起,回忆。我相信再过十年二十年,我也不太可能会忘记西藏给我的那种强烈的印象,因为那个地方已经融入了我的生命之中。

我最年轻,最容易吸收外界人事物时候在西藏生活过三年,那三年时光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珍贵的。也可以说,西藏是我内心的一片净土,可以使我在写作任何作品都有可能受益于那片净土——那是个曾经存在,现在仍然存在,但对于我来说,更是我生命中存在,被我想象的一个地方。那是一个好地方,可以给我想象和灵感的地方,唤起我生命里纯洁与美好的地方,我自然不会轻易舍弃那个地方。

 

读你的一些作品时我会想到三岛由纪夫的《金阁寺》,可以说西藏就是你心中的“金阁寺”吧?西藏使你写出的最好的作品除了《欧珠的远方》之外,还有哪些?它们跟没有受过西藏影响的作品有哪些区别?

 

还有《格列的天空》、《罗布的风景》等,一共十七篇,我觉得每一篇都是我用心去写的,用心去写的,有可能成为好作品,也有可能成为一般的,甚至不好的作品。因为作品不仅仅是用心写就能成为好的,好作品的准备有很多,这还与一个作家的写作能力有关系。

写西藏系列的作品,因为写到异境,要求我要有特别的写法。异境也给我带来想象的空间,让我的作品与其它非西藏题材的小说有了一些区别。

这种区别就在于,我写西藏题材的小说时,我对西藏的认识和印象对我的创作提供了特别的想象,对我提出了,要以一种特别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西藏的人和事。再简单点说,西藏让我在写作时拉开了与现实的距离,因此,那些西藏题材的小说更像是虚构,更像是小说。

现在我正在用写西藏系列小说的那种想象力,那种开放自由的写作方式来试着写当下,写城市题材的小说——这意味着我要提升自己的想象力与虚构的能力!

 

记者问:你曾在全国哪些城市工作过?你觉得不同的城市气质对你有哪些影响?还有,你有过当兵、做编辑的经历,这些工作经历对你的创作有哪些影响?在你的创作中有哪些国内外的思潮或哪些作家、艺术流派的影响?当今时代许多人抱有文学艺术无用论的看法,你认为做一位作家最大的收获与失落是什么?

 

我在西藏当兵,在西安工作和读书,在北京、杭州、武汉等地工作过,可以说我十多年来换过不少工作。

生活过的地方以及工作都构成我生命的内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单位,以及遇到的不同的人,都在我的心里,也都会成为我想象的源泉,对我的创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很难说清楚不同的城市对我会产生什么不同的影响,这种影响肯定会有,就像北京和深圳,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地里环境不同,人的生活方式也会有一些差别,这种种不同将会在我的小说中会有体现,但用几句话去说清是困难的。

我的生活会成为我写作的内容,但作家常常会写一种想象的生活,他没有经历过的生活。生活对写作的影响也许需要细心的读者从文学作品中去认识和发现,作家自己不好说。

我一般不太关注什么思潮或流派,我关注的是一些作家的作品,我要从那些作家的作品中感受作家的内心世界,作家创作的能力,关注作家作品有可能会对我所产生什么影响。阅读是重要的,可以为我提供新的创作思路,也会激励我努力去写。

 

文学艺术当然是有用的,而且文学的用处很大,这正是当下许多人忽略掉的。文学很大的一个用处是让人自知,自我,自在,在社会生活中自然生长,而物质层面的一切追求,往往会让我不自知,失去自我,不自在,在社会中成为随波逐流的一群。

作家最大的收获是他在创作自己将会感到满意,让自己满足的作品,并为此感到幸福和拥有人生的意义。失落谈不上,因为孤独点,甚至穷一点,对于作家来说无所谓。

 

记者问:我读你的作品感觉艺术特点是感情细腻、想象力丰富,人物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奸恶或是纯善,但都十分生活化,十分真实,无论情节还是文笔都带着一种娓娓道来而又意味深远的况味,你觉得这种文体的形成是自然的还是跟你的主动艺术选择有关?

 

 

都有关系。作品的气质和作家内在的气质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我是那种情感丰富,爱想象的人,因此我的作品也会像我一样,我所写的人一般是向善向真向美的,因为我希望他们如此。当然,小说中的那些人和事,是需要经过自己想象来进行编织的,那些人和事都在小说描述的“生活”中上演,为的是让读者相信,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真有可能会有那样的人和事。另外,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会变化的,通过一些小说中的人和事,发生变化,这种虚构因此就有了意味。作家在成为作家的过程中,是个自然生长,自然成就的过程,又是一个根据自己的喜好爱憎选择的过程。 

 

记者问:你怎样看待当今文坛的主流与非主流、理想与世俗、打工文学与学院精英派?不同创作者的价值、艺术取向对他们最终取得市场和文坛认可重要吗?

 

主流是主旋律,还是指纯文学?我认为文学不必去分什么主流与非主流,还是简单点好,文学就是文学,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不过评论家有权去划分,因为他们也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写作者来说,我觉得可以不必去分那么清楚。

理想与世俗永远是对矛盾,作家也好,读者也好,非读者也好,都会在其中徘徊、前行。

市场有时候还真不是作家应该认真去思考的事,至于取得什么文坛认可,也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作家所写的作品是不是好。好的作品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市场,因为当下的读者有太多要跟着时代的节拍,喜欢快餐,喜欢速食的东西,过于浮躁,有时不知什么是好的作品,值得深入细读的作品。

但我相信,曾经喜欢快餐文化的人,终有一天也会随着自己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最终沉淀下来,喜欢一些值得喜欢的文学作品。

 

 

一位作家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备的心理素质、重要才能是什么?这些你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创作来谈。

 

成为一个作家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成为一个好作家更难。作家重要的才能是他对这个世界,对人类有着特别的认识和感知能力,而且这种能力一部分来自天分,一部分来自后天不断的努力才能加强。我认为一个想要成为作家的人,首先不要怕写了发表不了,不要别人一批评就放弃了。写作过程是个枯燥甚至烦闷的过程,作家要喜欢能忍受孤独。

我每写一个短篇,要有几天甚至一周时间独自坐在房间里,吃简单方便的饭,尽量抵制外界的干扰。写好之后还要一次次的修改,直到自己认为可以拿出去见人了。近二十年来,我经常有那样写作的时候,也许在将来,我也要继续那样去写。坚持写下去很重要,不断发现写作的各种可能性,不断变化很重要。

 

 

记者问:每个作家都受到各自重要生命体验或思想原型的影响,你可以结合你亲身遭遇的一些生命中重要的人和事谈谈它们对你创作的语言、情节影响吗?

 

艺术源于生活,离了生活创作会缺少内容。所谓艺术高于生活,是说艺术创作离不开人对现实生活的在场与体验,这需要作家用心。生命体验无非来自于作家的平常生活,能从平常中发现不平常,这是成为作家的必要能力。

我们不必强调特别的经历与体验,我们应该强调的是特别的感受能力与发现能力。一些重要的经历,人和事,肯定会对作家产生影响,但不一定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就能写出很好的作品。作家有什么样的语言,什么样的虚构能力,主要还是来自于作家自觉的写作训练,而不能强调来自于外界的一些人和事。

 

记者问:除了西藏,我估计所有城市中深圳对你影响是最大的,你未来的创作会继续立足深圳还是写你想象的富于原始景观的异域或乌托邦?

 

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被已经命名的,而作家试图为一切地方,一切人新命名,因为作家写作最终需要通过语言建构一个他想象的世界。他生活过的任何一个地主,他遇到的任何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他的想象,为他的写作提供经验和感受。作家以全部之他,融入一切,融化一切,成为自己,创造自己的作品。《樊枝花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西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