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家》2010年第六期目录

(2011-01-29 22:54:44)
标签:

杂谈

《大家》2010年第六期目录

 

前沿

13  刘敏   两种生活(中篇小说)

  杨遥  为什么骆驼的眼神总是那么疲惫(短篇小说)

  央今拉姆  桑吉卓玛与黑兀鹫(短篇小说)

19  刘丽朵  散文二篇(非虚构作品)

155 李勋阳  卑鄙的我----一部谎话连篇的回忆录(跨文体写作)

 

实力

46  残雪   师生之间(短篇小说)

41  张昆华  祝福彝寨老战友(非虚构作品)

 

你们

26  高晓枫  往事与传说(中篇小说)

 

任性

69  巴一   淮北初恋(中篇小说)

91  李安全   “初恋”风景以及背景故事——巴一中篇小说《淮北初恋》之意蕴阐释(评论)

95  娄喜雨  惊蛰(中篇小说)

105 凡野    青藏寻友(非虚构作品)

117 陈子凡(草字头)  在画室代课的那几天(非虚构作品)

  

大家对话

51  邓晓芒  残雪   关于文学创作与欣赏——从一位德国画家为残雪作的插图谈起(对话)

 

大家关注

60  郭严隶  春天的禅意(非虚构作品)

63  雷达  更高的光亮和声音(评论)

68  胡平  关于《锁沙》的创造性——评郭严隶长篇小说《锁沙》(评论)

 

大家雅座

132  汪静之  小岛幻景(组诗)

135  汪昭   故园(非虚构作品)

137  沙番  枫丹(短篇小说)

141  徐东  诗集推销员(短篇小说)

145  米奇诺娃  世界的尽头(短篇小说)

152  马季  桫椤   多样和两极的分化与反转(评论)

 

大家译丛

122  托特·克莉丝蒂娜  著,余泽民译   托特·克莉丝蒂娜短篇小说三篇(没锁的人、温热的奶、我爱跳舞)

 

【《大家》文学双月刊2010年第六期刊发,与马季老师合作,发表时略有改动】 

多样和两极的分化与反转

——从几篇作品看网络文学的潜在趋势

马季  桫椤

 

《大家》两次集中选载优秀网络文学中短篇作品,不过是在网络文学的海洋里撷取了几朵浪花,但如此推波助澜还是希望引起学界开放思想,所谓“英雄不问出处”。最近读到夏烈《类型文学发展需要有自己的专业奖》一文,颇多感触,其实这几年我一直在不同场合倡议为网络文学设立专门的奖项,以鼓励和引导民间创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多元发展。夏烈在文中提及部分学术人士的“傲慢与偏见”,我确有亲身感受,只是觉得,同他们的争执是多余的,倒不如多做些实实在在的,有益于网络文学发展的事情,或许更有价值。从去年结束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开始,网络文学的创作实践,在理论评论界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的认可。网络文学也是人写的,同样是人类生活与思维的反映。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的内容和主题虽有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网络文学的专有属性。网络文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的本质差别,来自于时代自身的变化,来自于传播方式的转变。从另一角度看,存在差异,存在既有理论无法涉及的领域,并非网络文学的过错,而正说明了它具有独立价值,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因此,在推介网络文学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观察它的发展趋势,关注它的诉求与成长态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传播方式仍然是判断网络文学的基本手段之一。在网络产生影响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网友热捧的人气VIP作品;另一类则是可向纸煤延伸的作品。这两类作品,无论是在创作手法上,还是在内容主题上,都在悄悄拉开距离。由于阅读习惯的隔膜,在线作品很难进入理论批评的视野,而纸煤作品更适合有目标的传播,这就自然形成了网络文学的分道前行。网络上的中短篇小说,向传统意义上的文学靠拢的迹象则更加明显,这种潜在的发展趋势,意味着网络写作的多面性,以及去民间化的可能性。因此,如何保持网络文学的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实现新的文学成长,乃是我们最关切的问题。此次《大家》选发的五篇作品即突凸现了这种重重矛盾。

误认他乡是故乡

文学是人类心灵的故乡,那么人类肉身的故乡在哪里?在农耕时代,故乡是村庄、是田园。工业时代造成了人的异化,人被工具和机器所统治,身被物奴役之后只得向从前寻觅来处。但是,故乡已经跨越农耕时代,被无人扰动的山野和自然所代替。而以工业时代为基础所形成的信息时代,人类的故乡又在哪里?我们的追寻被摩天大楼和高高的烟囱所阻挡,看得见的故乡甚至只是近郊,是城市里的街心公园,是灯红酒绿之中一间私房菜的雅座;当网络作为“第三世界”出现之后,很多人只把网上的虚拟爱情、虚拟空间、虚拟场景当作故乡。对这种“故乡”的寻觅和牵挂所产生的文学,再不是田园诗,不是传统的人间情趣,而充满了莫名其妙的“误认他乡是故乡”躁动意境。

涵昭的《故园》虽然作为网络文学的面目出现,但其内涵和技法却颇具传统文学的样子。全篇主旨在写作者回乡所见及所感,充满强烈的“在场感”。在写作时,作者将主题的深化与目之所见、足之所至结合起来。该文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对离作者“记忆最近”的虚假的故园回忆,后一部分则是对“可以逃避”的真正的故园的怀念。开篇作者写“回到故园那一天”,最初忆起的“故园”,却是“二十年前铸钢厂食堂里那淡绿色透明的、凉沁沁还带着股汽水味儿的酸梅汤”。童年时的故园与钢铁结合在了一起,是离作者“记忆最近的东西”。那如今还矗立着的烟囱,经过修葺的工人宿舍,成为他回忆的诱因。涵昭对铸钢厂这个所谓“故园“的怀念,深刻反映了工业和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的贫瘠。作者看到长江,是“陌生的同路游人钻出地下通道那一刻”,随着大家的喊声“我也看到了”。而对作者来讲,长江意味着什么?长江是“六七岁的时候,头发花白的外公,总会牵着我的手,到江边的大岩石旁玩耍”的地方。这样一个应该在自己记忆中最为神圣的地方,却被铸钢厂所取代。因为随后作者写道:“可我已认不出,刚映入眼帘的那块石头,还是不是当年自己淘气攀爬过的那一块”。而在写铸钢厂的生活时,却是这样的记忆清晰,两层楼高的烟囱,“只记得孩提时的自己,甚至能睁开眼睛看东西时,就发现了它的存在”。外公做的“沙灶”,“我知道它不会留存多久”,而“炼钢所用的炉子,还是最简陋和普通的平炉,这件东西和我的故园老也脱不了联系”。纵然作者在结尾说了一句很禅意的话:“向往未来,怀念过去,无所谓舍,亦无所谓得”,但这并不能改变作者被机器奴役所形成的略带颓废成分的异化心态。

米其诺娃的网络小说《世界的尽头》也与变味的对“故园”的怀念难逃干系。做电台编辑的“她”“不是看谁都笑的出来的人”,正当她百无聊赖的时候,青春时的闺蜜黎的的从俄罗斯回来后突然出现在她面前。顺着这个情节,她带着黎的的开始了寻找过去的历程。岂料人是物非,那常去的“金鑫烧烤”、“美丽烧烤”全没了,更何况那里好吃的辣椒酱。于是,她们唏嘘不已。黎的的一句“还是哈巴好,没有这么多车,更没有这么多人”勾起了“她”的一番感慨,“看来已认他乡是故乡了,毕竟在那里生活了二十多年,难免。当年黎的的戏称那里是世界的尽头。”“世界的尽头”已经被认作故乡了,人类的心灵世界寄托到哪里?这是该篇小说展示人类精神虚无飘渺的一个层面。另一方面,“她”陪黎的的一同通过寻找场景的方式怀念过去,以场景的变迁暗示着时空的流转,她们共同的“青春”在这里成为她们心灵故乡的指代者。想当年,“每个人手里都握着无数青春任意挥霍,恣意汪洋。”青春是什么?“青春最盛时最美,也最短暂,那是世界的尽头,风景从此不再”。这与《故园》最后的笔意何其相似!从前对青春的挥霍是当下对故乡的遗忘,人类生活在一个既丧失了过去又迷失了未来的混沌状态之中,所余下的只是空:“生命本来是满的,经过一年年的浪费、挥霍、折腾、捕捉,最后发现,自己把自己掏空了。”机器的冰冷和网络的虚空,构成了误导人类归乡之路的错误路标。

 

从多样化到两极分化

网络文学导致新型文本出现,大量网络符号的使用以及段、篇、章的变化使网络文学的流行期成为文本史上的大爆炸时期。尤其是网络类型化写作的长足发展,促使得网络文学呈现多种样式。文学是超越现实的“形而上”的艺术,尽管必须依赖现实,但毕竟要表达理想,追求升华。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发展样式或者称作发展阶段,也一定会在现实和理想之间选择合理的表达。网络文学与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所依赖的现实是有差别的,原因在于网络文学是诞生并流传于网络这个“第三世界”里的文学。网络文学作为源泉的现实,既包括现实社会中客观存在与主观意志的二维元素,也包括网络的虚拟形态。正因为网络文学拥有更多的“源”,所以其“流”也必然多样。因为自由和快捷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学在多样化的同时,往往会在表达现实和表达理想方面向各自的纵深发展,从而出现了“大俗”和“大雅”的效果。沙番的《枫丹》和徐东的《诗集推销员》两篇小说分别是这两种向度的代表。

《枫丹》里的主人公叫赵枫丹,是一个大学女生。因为复习单词与“我”——她的女教师相熟成为朋友,渐渐“我”发现,这个“像一个刚卸了妆的女演员,从化妆品堆积的一层层浮华中剥离出来”的漂亮女孩并不是个简单的女孩。随着交往的深入,她向我讲述了她的过去,以及她的放荡不羁的生活。她生活的故事成为小说的情节,直到她因吸毒客死巴黎结束为止。就是这样一个女孩,“似乎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我的命门”,让我觉察到“好像有另一个我在跟丹丹说话,那个我是我以前从来不曾觉察过的,二十多年来,她蛰伏在我身体里面。现在她告诉我,其实她可以接受,也可以理解丹丹”。除却枫丹令人又爱又恨又怜又悯的人生,一雅一俗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友谊,也成为这篇小说的重要看点。这篇小说的主基调完全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氛围,小说中包含一切可以从感官刺激方面吸引读者眼球的元素:女人,性,烟,毒品,咖啡,巴黎,北京后海,酒吧,夜总会,迪拜,处女膜修补术,第一夜等等。基于现实的故事在讲一个沉沦与救赎的故事,枫丹的命运是悲剧性的,且是带有后现代意味的自我沉沦的悲剧。枫丹的形象塑造的丰满且充满传奇性,技巧完全符合传统意义上小说的要求。但是,因为作品对现实进行了透骨的反映,使得其又符合网络文学对现实的典型反映,主题上的特质让其具有了网络文学的独有特征。网络文学对现实的反映,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一种拯救还是一种戕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诗集推销员》在开篇即宣称“我想写一个从来不存在的人,写一个诗集推销员”,这预示了全篇在一个理想主义的调子中开始。人称问题在这里变的简单起来,作者作为叙述者出现,又成为被叙述者。接下来的情节完全存在在想象之中,通过语言宣示了作者(叙述者)对现实和理想的看法。诗集推销员,一个被现实逼迫出现的理想化的职业,也成为沟通现实与自己理想的人。作者假想了寻觅一个诗集推销员的艰难历程,选择这种虚拟的方式,显然是作者在表达自己对写作以及生活的看法,诸如这样的话语在小说中屡见不鲜:“化简一切,或者说,我所有的写作,只不过是想要写一写我个人存在的另一种形象,想要写一写有可能的,或者完全没有可能的我的另一种生活,能够让我对这个世界上的人,我潜在的读者说说话,说说我的存在——同时,又能让别人感受到我的存在的必要性”。网络文学中玄幻或架空类的作品不少,但是缺乏这种具有严肃反省自我与拷问现实的作品出现。文字成为作者赖以存在的必要性,叙述者在讲述自己的诗集《白云朵朵》的写作目的时说:“在工作之余,在一些被思绪干扰着失眠的情况下写成的,是我化身在文字中的一种存在,是我对世界,对人类的一种美好的祝愿,我写诗,也是一种自我认识和自我理解的一种方式。” 《诗集推销员》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网络文学在经历消遣性、娱乐性、刺激性之后回归理性的理想主义。

网络文学中历来存在两种斗争,即俗与雅的斗争。关于网络文学的争议,也多半与这样的斗争有关。网络文学在将来的发展中,俗与雅的斗争仍将延续,必将诞生更多像《枫丹》和《诗集推销员》这样的作品。网络文学对现实的反映和对理想的构建,作品不胜枚举。前文论及的《故园》和《世界的尽头》亦是此种现象的例证,《故园》试图通过对现实的回忆构建理想,而《世界的尽头》则是在理想破灭之后实现对现实的回归。由于受到网络与现实的影响,现实与理想在文学中的转化是网络文学重点表达的内容。

 

大我之中的悲悯情怀

网络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讲,网络上不存在隐私。严格意义上,心胸狭隘的利己主义者是无法在网络中生存的。网络中开放的普遍道德准则有利于网络环境的建设,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网络文学作为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的反映,网络文学作者首先要做一个合格的网民,其次才会成为一个好的网络写手。文学虽然有娱乐性,但网络文学的教育意义也极为重要。好的网络文学作品,不仅要客观反映现实,更要在价值观念上影响网民。在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没落的时代,有很多网络文学作品已经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承续传统的壮举。汪静之的组诗《小岛幻景》作为在网络上出现的诗歌,其对人与自然的忧思即大有警醒世人的意图。

《小岛幻景》从《芦苇荡》写起,随后跟着《柳滩》、《竹园》、《河豚鱼》、《刀鱼》和《鲥鱼》五首小诗。这看似一组描绘自然风物的诗,却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芦苇荡、柳滩和竹园是孕育生命的环境基础,而随后的三种鱼表达自然与人类的残酷关系。从水到岸,再到鱼到人的关系紧密而复杂。芦苇荡以男人、女人做喻,女人是芦苇,男人是船,行进着命运的穿越。芦苇是船的守望者。而在柳滩之中,女人是柳,小岛是木讷的男人,女人因手艺出走,男人成了守望者。竹园以情人、孩子、老人构成园子里风景的主宰,以写真的手法为意像谋求意义。河豚鱼、刀鱼和鲥鱼的遭遇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大江南北为一条鱼涨潮”,生态的变迁给人类提出警告,河豚鱼也成了人类命运的象征;“这是刀鱼最后一滴血,滴在餐盘/并染红了整个桌面。怀孕的女人/呼喊着,在清明节前夕/和刀鱼相拥而泣”,将刀鱼与孕妇本为对立的两种事物归拢到一起,表达死亡与重生的主题;对鲥鱼的表述则直击女人、消亡和生态的变化。这看似零散的意像却构成了一首忧郁而又优美、残酷又极为壮烈的生态主义交响。网络文学中的生态元素基于网络写手对自然的悲悯情怀,而并非单纯的对人类的担忧。这篇作品超越了人类本身的利益,而将人类与自然之物对等看待,以彼此间的联系为纽带,对生态环境的变迁表达忧思。人在诗中不是“小我”,是超出自身的“大我”。这是网络文学中极为缺乏的自我认知。

网络文学中表现的悲悯情怀,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所遵守的传统道德上。在《枫丹》中,沙番笔下的两个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一种中华民族传统的“义”。她们本为师生,因为彼此心灵相通而走到一起。她们中间没有利害关系,完全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友谊。赵枫丹不是一个能够依常人的标准进行判断的人,而“我”对她的离经叛道给予了极大的宽容和理解。除了“我”这个与她没有丝毫利益关系的朋友,没有人真正关心过赵枫丹。而赵枫丹也以最大的坦诚回报“我”的关心与理解。她们是自我的个体,甚至是具有独立性格的人,但在她们身上,你看不到狭隘,看不到自私,也看不到怨恨,有的只是诚挚、真实、赤诚。这是当代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的道德观念。《世界的尽头》中“我”与黎的的之间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这种关系。我们可以将这种表达看着是一种自然的心灵呼唤,在这一点上,网络写作展现出来的宽容度明显强于传统写作,他们摈弃了教化的目的,而直达内心深处。

网络文学首先因为有网络,其次才有了网络上的文学。在经历潮汐之后,网络文学已经在波涛中开始了分化与聚合。多样化与两极化的并行之后,网络文学将向何处走?是更为现实还是更趋向于理想?是以类型化的技法引导创作还是以严肃的纯文学的样式影响网民心灵?这有待网络世界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更有待强大的社会文化背景做支撑。

                                                                       2010-1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短信
后一篇:新年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