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季:洞察世界背后的真相
(2009-03-16 21:39:28)
标签:
杂谈 |
简历
马季,男,回族,江苏镇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江苏某刊副主编,《作家》杂志编辑,现任《长篇小说选刊》编辑部主任。社科院《中国年度文情报告》编委,出版署《中国新闻出版报》评论专家。至今已在《花城》《作家》《山花》《青年文学》《北京文学》《诗刊》《诗选刊》《文艺争鸣》《文学报》等报刊发表小说、诗歌及文学评论、理论300万字,发表论文一百多篇。连续五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诗选》。著有理论专著《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欧美悬念文学简史》,文化论著《消失的王城》《消失的文化遗产》,诗集《城市敲钟人》,长篇纪实作品《冷锋》等。
马季:洞察世界背后的真相
90年代初,他一度辍笔,怀疑写作的意义。几年以后他发现,没有文学的生活更加让他失望,于是开始回头张望……
他认为,所有文化都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塑造与积累,是解决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
写作释放生命的能量
最近怎么样,还好吗?
只要有上一段时间不联系,我们便会在QQ上问上这么一句。
我和马季非常熟悉了,我们曾是同事,也同在北京的某个单元房中同住过一段时间,我们的友谊不能和深与浅来形容,在我的感觉中,他是我的一位兄长,又是难得的一位朋友。
马季曾是某个地方刊物的副主编,后来漂到北京,在《长篇小说选刊》做了编辑。十几年来,做编辑是他的主要工作,文学事业似乎只是他的副业。在写作上,他不急躁,也不太注重名与利。在工作上,他是一个认真负责任的人,为人十分谦和,对朋友就像对自己一样好。我们在一起时彼此的话并不太多,我记忆深刻的是,他抽烟很厉害,经常写作或者编稿到深夜。
马季回顾自己的童年时,感到自己是在快乐的游戏中度过的。那时候没有像样的书可读,只有连环画。升入高中的那年,他偶然读到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当时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从此喜欢上了文学。“好像生了一场病一样,突然就开窍了。”马季这么形容说。从那时开始,他到处找书读,除了文学,哲学、美学书也读了很多,还做了大量笔记。那种黑色硬面抄的笔记本,做了足足有20多本。虽然没有人指导,可他觉得这一生也离不开文学了,自然而然,他也开始练习写作了。
“现在想起来,这本身就是生活,文学慢慢给了我生存方式,也给了我面对人生的态度。至于写作,我感觉就是释放生命的能量,对于不同的个体来讲,它的意义是相同的,不存在伟大与渺小,只要是健康的,就足够了。”
80年代马季只写诗歌,当时大约发表了有一百多首,他觉得自己挺成功的。90年代初,他一度辍笔,怀疑写作的意义。几年以后他发现,没有文学的生活更加让他失望,于是开始回头张望,终于迎来了他有生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变化。
2001年初,他只身到《作家》杂志工作,重温梦想。在东北的四年他几乎与世隔绝,除了日常编辑工作以外,他完全沉浸在写作之中,诗歌、小说、评论轮换着写。
2002年开始接触网络,他对网络文学研究产生兴趣,2003年初他主编的一套三卷本短篇小说选《我的聊斋故事》,其中有三分之二的作品来自网络。
2005年到北京后,他主要从事文学评论和网络文学研究,偶尔写些短篇小说和诗歌。2008年初,他出版了《读屏时代的写作——网络文学10年史》一书,作为网络文学现场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虽然有许多疏漏,它的价值仍然得到了公认。
可以这样说,这几年来马季的生活与写作几乎一体化了,其中的愉快和艰辛一言难尽,它们无疑是他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读过他在长春那几年写的中短篇小说,十分纯粹,虽然数量不多,被关注的程度也不高,但却是相当有质量的。
洞察世界背后的真相
马季认为,阅读的重要性对每个人是不一样的。知识分子侧重于专业阅读,普通打工者侧重于消遣阅读,正是由于阅读需求的差异,才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消费市场。他觉得能够提升自己审美趣味的阅读就是有价值的阅读,它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使人向善,使人宽容,并且对生活充满向往。
从图书和期刊市场来看,马季认为,喜欢阅读的人其实并不少,只是比较分散。至于文学,他认为经典和当代作品都应该读一些。
与许多作家一样,马季也非常喜欢国外的一些作家。相对来说,在许多作家中,他更喜欢现实主义的作家如托尔斯泰、现代主义作家普鲁斯特、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尼格特。他认为他们建立了不同的叙事王国,值得学习。“托尔斯泰涉及的是人类的社会性问题,他把社会学意义上的人写到了极至,普鲁斯特则发现了人的精神领域的无限性,即所谓“客观世界”如何反映在“主观意念”中,而黑色幽默小说家冯尼格特看到的世界是荒诞不经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叙事实践提供了‘通俗文学’与‘严肃文学’融合的可能性。”
马季认为,所有文化都是不断变化的,中国当代民间文化的塑造与积累,是解决中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根本途径。精英文化无法独自解决中国文化的现代性问题,只有经历民间文化的冲刷,中国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文化人最重要的是守护自己的主体意识,也就是通过独立思考产生价值判断。写作就相对复杂一些,它要描绘人类经验中独特的领域,它要洞察繁华而凌乱世界背后的真相。”
优秀作家没有统一的标准,别具一格是他们唯一的相同之处,思想上的独特与艺术手法上的创新,总是令他们主观上以背叛者的身份出现,客观上以继承者的角色收场。马季认为,中国作家普遍缺少抽象能力,多数作家只是完成由社会形象到作品形象的嫁接与粘合,缺乏内在力量。伟大的文学作品对于这个世界犹如夜晚照亮了夜晚。
写作是真实的存在
马季做为《长篇小说选刊》,每年都阅读大量的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但他对当下文学创作情况却不是很乐观。这几年关注的是长篇小说创作,总体感觉好作品不多。他认为,个人经验的大众化、雷同化,使文学叙事变得狭隘和直观,小说的实验性空前下滑。“很多作家每年都有长篇出版,写得太快了,满足于讲故事,精神流量很小,思想和生活的积累明显匮乏。还有些深层次的原因,比如作家对现实把握能力不够等等。”
马季期待在精神层面有深度开掘的作品,期待不那么循规蹈矩,能够出人预料的作品。他认为,只要作家要耐得住寂寞,不被商业驱动就不是问题。“妥协还是坚守,得失寸心知,时间会给出严厉的答案。”
艺术只存在真实性,不存在真实。一部小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中的人物、环境和事件,是自成一体的。如果把其中的一部分抽出来,它可能就是荒唐的,不真实的,但它在里面就是真实的,这就是艺术的真实性。马季说:“作家的本领就是建造这样的真实,而不是一个生活的真实。所谓的真实永远不存在于小说当中,而存在于读者对小说故事和人物的想象当中。”
马季感到深圳是个富有创造力的城市,认为深圳在经过一个积累过程后必然会成为21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领地。在谈到深圳打工群体以及《打工文学》周刊时,他说:“打工群体是转型期中国社会最具活力的一个群体,他们当中孕育着巨大的能量,文学应该直面他们的精神需求。由于这个群体构成复杂,为他们办好一份文学杂志并不容易,我觉得应该走到他们中间去,感受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交朋友。”
“你认为诗歌写作对小说的创作有什么作用?”
“诗歌对语言的要求极高,明澈,有亮度,有温度,有延展性;更重要的是,诗歌总是以最新颖的角度切入生活,用创造性思维开掘生活。好的小说必然是富有诗意的,这说明诗歌与小说在精神性上殊途同归。经历过诗歌写作的人再写小说,字里行间会散发出超拔的意韵,文学的象征意义也会在文字里得到很好的成长。但这不是绝对的,诗歌与小说毕竟在创作技法上存在很大差异,简单的转换是不能成立的。”
“假如让你重新选择一项职业,还是写作吗?”
“对我来讲,重新选择职业只是一种诗意的遐想,写作却是真实的存在。”
“有没有一首你认为你写的最好的短诗,与读者分享?”
“无所谓最好,自己比较喜欢罢了。”
在街边
在街边
怎样能把心情和缤纷的世界
联系起来
在街边
怎样能学会飞翔
不用登上高楼的顶端
在街边
买水果的姑娘,微笑着
丢弃一只被风抽干的橘子
在街边
一只橘子,顽皮地
滚到我的脚旁
在街边
我使劲从橘子身上寻找
姑娘扔掉它时的姿态
在街边
一阵阵风中
我看不清姑娘脸上
惋惜的笑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