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微黄的书评
(2008-10-27 17:44:29)
标签:
杂谈 |
去年十月份的某个傍晚,我从信箱里拿到了厚厚的一封平邮。潜意识当中,我感觉到里面是一本书。和徐东认识一年多,聊过几次天,第一次他近乎于坦白的直率让我震惊和感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少再有几个人会对一个陌生人袒露自己的真性情。这样说也就是说很多时候我其实也是个市侩而隐蔽的人,我也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猜想,对陌生人存在着某种不必要的戒备心理。然而,所有这些,都在徐东的身上消失矣尽。那晚是我上线聊天以来最久的一次,很遗憾所有的聊天记录随后因为电脑格式化而全部消失。文字是消失了,但是那种真诚的交谈却始终存在于记忆深处。写这些话时,我有些许的内疚,没有人要求我做什么,但往往是自己的懒散阻挡住什么。读完他的小说后,一直想要好好地写篇评论,却始终拖着。这不是我负疚的全部,更是因为,阅读和书写间隙,他给予我的帮助和点提。每个人一生中会有几个朋友,这些朋友不需要太浓厚的关爱,只是需要淡淡的水样的温情。写在工作电脑上的文章终于被我重新录在了手提上。也就等于,这篇评论的前半部分,我写了两遍。
当然,这是小说集之外我看到的徐东。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他,我其实并不了解。如果说了解,那也是通过不多几次的聊天和接近于日志式的随笔,哲理性的诗歌以及散文式的小说作为媒介。对于我来讲,他来自遥远的北方,穿梭于多个城市之间,居无定所。而我,是南方某个小城市理喜欢小说的读者,只是因为小说把彼此连接在了一起。所以,幸好要谈的不是徐东本人,而是小说集,省去了理屈词穷的无奈。就小说集来说,无论是打头的这篇,还是其他的十二篇小说,每一篇都给我留下了非常纯真的印象。注意,我说的是纯真这个字眼,纵观现在我读过的所有小说家写的小说当中,这样的文字已经很难得。我不知道如何用全新的词语来形容他,就像这些小说一样,它们充满了恍惚却又明亮的色彩。
——徐东小说集《欧珠的远方》读后感
徐东在小说中写到:
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
在时间的河流里,有谁看到水流走了,还能流回来吗?
时间被我们守住了,本来,时间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我发现我们这样过的时间让我们变得像石头。
欧珠感到自己有点儿多的想法,一一被莫名的事物敞开了。那些想法带着自然的风景,使他想要活动一下。混沌的生命理有着许多色彩和味道,而这一切似乎都与远方有关。远方,欧珠似乎看到许多人和事物都在滚滚向前,而那些事物就像时光,像水,都流走了,而他自己就像河边的一块石头,没有动。没有动,甚至没有想要动,可是那些生命是有灵性的内容还是需要他动的。
以上句子都出自徐东的小说《欧珠的远方》。
《欧珠的远方》,是个很长时间都在咀嚼的话题。因为这是小说集的主打,同时也是新浪博客大赛的获奖作品。小说当中的欧珠是个坐在墙根下摸着石头过日子的人,多半时间都沉默寡言,与世无争。但欧珠的特别在于,即使摸着石头,他也能感受到一种热烈和轻盈,他的感情世界里,所有一切都是无足轻重的,唯有对远方和未知的向往,构成了他人生和生存最为重要的部分。欧珠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里,因为这个世界没有寒冷,所以他能够感觉到温暖,每当他回到家里,他的身体会发光。这里的发光,并非简单理解为阳光的作用,而是因为欧珠的心里,充满这对遥远一切的热忱和期盼。小说中没有点出自由这个词,然字里行间,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主人公对自由的期待和向往。小说自始至终舍弃了写实作家那种常用的叙述方式,而采用了一种完全空灵的手法,消除生活当中的质感,以哲理性的对话作为小说的特点。对话没有直观地突出人物性格,而是采用看似浅白实则隐匿的方式。从文中能够看出,梅朵对生活的热爱,因为热爱,她需要有个有力的男人在身边支撑她;毛皮贩子无法理解有着思想的欧珠,虽然他得到了梅朵,但并不意味着欧珠的失去。还有那些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男人们,他们的行为束缚了对周围世界的理解,只有欧珠偶尔说出的话,打开了男人们的眼睛。因为那是个看不到的世界,虚构和幻想,很难有人将它实实在在描绘出来。
小说当中的人物当然是虚构的,但这样的懒散的生活状态并非欧珠所有。我这样说并非轻易论断这篇小说,而是想要把我接下来要讲的话说清楚。城市生活充满光怪陆离和喧嚷繁忙的一面,在城市当中生活,很多人内心充满压抑。这些压抑不是单纯的工作压力,还有人与人间的复杂关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等。我曾经去过一段时间的山区,那是个外地人人迹罕至的的地方。村庄里当然有很多人,生活却异常清闲。他们习惯了早起早睡,中午时分睡上一个舒适安静的午觉。午后的村庄很少有人走动,热烈的阳光透过树缝投射下来,照射到门口散乱摆放的竹制椅子上,晒出斑斑驳驳的白。这些人几乎就是欧珠的翻版。但是在这篇小说里,徐东并没有把语言叙述放在这种生活习性之上,他只是借用这种现象调出欧珠对生活的失望。他的失望并不是因为家庭或者别的其他的原因,诸如仁次啊,还有那些在墙根下和他一起晒太阳的人啊,他所失望的只是因为没能看到远方。远方在小说里是个模糊的概念,它到底是什么呢,什么是欧珠所追求的呢,说到底,欧珠自己也是模模糊糊的。正是因为模糊,反而激起了欧珠更大更深的寻求的念头——走出去看看,看看这个世界,看看世界上有别于往日的,有别于自己的生活。最终,打开欧珠眼界的是他自己,靠着他自己的想象力,他看到了幻觉般的能够飞翔的远方。
作为一个写作者必须具备的多种素质,敏锐度,阅历和想象力,十三篇小说当中,想象力构成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徐东有意识地忽略了对人物细节的描述,性格特征的分析,也省略了对饱满生活的叙述,这是所有这些小说最大的特点。一系列的故事当中,小说主人公几乎缺少清晰的面孔,虽然有故事,但相关的故事很快因为叙述方式被淡化了。开始读小说集时,我的脑海里时常跳出一个作家的名字,他就是散文家刘亮程。也许读到的人会奇怪为什么没有提扎西达娃,阿来,马原呢。这些都是与西藏相关的作家,西藏在他们的生命里生活过也被热爱过。但我不这样看,我认为他们每个作家都是写了不同的西藏,这是西藏小说的特点。我所要写下的,是和散文家刘亮程相类的诗人徐东的小说。在前者的小说《一个人的村庄》里,作者用了无数繁复的语句描写了关于“我”和村庄,以及村庄中很多的出生,成长,衰老,死亡更替的故事,也许死亡的还有那个村庄的旧貌,村庄的最初。同样,这个小说是没有具体的五官的,我也读不到五官当中特定的形象。或许就是这让我把徐东和刘亮程联系在了一起。但是,他们之间毕竟是不同的,抒情的背后,徐东习惯于哲理性的解答。小说当中大段大段的书写很难说是主人公所用的语言,如果是的话,人物和对话之间,也很难形成相对应的关系。那么,权且把这些人物用徐东代替,这样,我们就能够看到,所有的人物,包括思想和行为,及至内心深处最为真切的渴望,无一不是作者其人。通过这些对话,思维,我们能够看到徐东和主人公合二为一的最大可能。徐东作为作者始终隐藏在文字后面,他用语言来操纵故事中人物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观,所以,现实里的徐东却又活在了小说虚幻的灵魂当中。(未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b0794d0100bq2j.html#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