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东是山东人,当过兵,上过大学,做过编辑和老师。为了生存和继续写作,去过许多个城市,换过很多个工作。第一篇小说2002发表在《延河》上,此后在《作家》、《青年文学》、《山花》、《文学界》等刊物发表过长、中、短篇七十余篇,近一百万字。2007年出版了短篇集《欧珠的远方》。
徐东的写作使他感到留住了正在消失的现在,以及经历了未到来的未来。他希望能在写作的时候能看到了自己迎面走来,或转身离去,在想象中所能有的异境中不断敞开自己,借助于写作来构建一个想象的世界。
从《欧珠的远方》、《格列的天空》到《透明的杰布》,我几乎看完了徐东所有的作品,也看过他的创作谈。作品中没有现身的徐东和创作谈中的徐东,就是一个人。
徐东认为小说应有一种在远处的现实精神,过于逼近生活则等于忽略了生活与艺术应有的空间和距离。在他看来,许多作品一味地写底层,写痛苦,表达的不过是空洞的悲悯之情,缺少应有的祝愿。缺少祝愿的小说,谈不上是好小说。
在创作方法上,徐东有着自己的认识。在写作的时候,他让自己把想象中的事物信以为真,于是他写的人物便有了生命。他让自己有看远处的事物有近的感觉,看混沌的事物有透明的感觉,他是自己的魔术师,让该来的事物来,该隐去的事物隐去。这样,他的作品就有了一种空间感,一种情感与思想的穿透力。当然,他也清楚,小说内在的自由,不能一味地胡说八道,重要的是还要能自圆其说。
徐东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理想主义写作者,大气、开阔、苍茫。“太阳充足,地像黄金,天像绸缎一般的西藏”在徐东的笔下多了许多的温情,他以不动声色的笔触书写一些带有神迹的意象,以舒张的写实来表露自己对那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的爱,不着痕迹地将共通的爱移植在那片土地上,这完全有别于一些作家的“神性”写作。能画出莲花的人“心里有莲花”。
他小说的亮点所在是他的想象力、语言和跨文体写作。福克纳说过,一个作家之所以成为作家,观察、体验和想象是三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哪个发达都是可以的。而在如今,我看许多作家已成为或正在成为书斋作家,这就要求他们要有丰富的知识、广阔的想象和勃发的激情。如此一来,最重要的还是想象。
徐东在想象中,将自己对常态生活的体验融入故事中的人物身上,将自己在都市生活中的迷失和困惑也加在那些人物身上,从而使那些远离我们的人物在我们眼前丰满了起来,生动了起来。他们的痴愚、执著、多情都是那么地可爱,他们有着藏人的外形却有着人所共有的天性。他的小说结构简单,人物、故事也简单,这种简单的构造能够让他更容易把握故事情节的起承转合,一方面他因文字的清致而为作品增色,另一方面,因为文体的创新而让故事好读。他回避了揭示虚构与现实、事物与表现事物方法之间既矛盾又多重的关系,他回避了繁复的叙事方式。
徐东小说的语言叙述有着某种放纵,但能感受到节制之美;刻意为之却又显得自然;有意渲染却又以藏民族的风土人情做铺垫。正因如此,他的文学性就这么体现了出来。
徐东,山东郓城人,曾在西藏当过兵,在陕西师范大学读书,在北京《青年文学》、《长篇小说选刊》等编辑部工作。在武汉一所大学当过老师。从2002年开始在《作家》、《山花》、《文学界》、《小说林》、《小说选刊》等纯文学杂志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单身》,短篇集《欧珠的远方》。曾获新浪大赛最佳短篇奖,第五届青年文学奖等奖项。省市作协会员。现居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