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漂泊中寻找远方的世界
(2008-09-20 21:34:21)
标签:
杂谈 |
记者印象:
采访徐东,原本设想的一整套采访提纲在和他交谈的过程中变得有点支离破碎。关于现实和理想,关于写作与生活,关于曾经的漂泊与他对文学的看法,这场交流不是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之间的对话模式,而是一场朋友之间的心灵对话。在他的真诚面前,让你忘记身份、忘记外在的一些标签,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内心展现出来,进行一场最推心置腹地交谈。文如其人,直抵人心的效果是他文学创作中至上的原则。看他的作品有一种心灵的亲近感,可以领略到一种人性本真的光辉。徐东说,展现真实的自我和不断变化的内心,追求一种自然的创作态度这是他写作的要旨。
徐东出生在山东的乡下,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懂得一些音乐,过着最普通的农家生活,离文学书籍较远,也没有谁希望他走文学这条路。回想起来,算得上文学启蒙的事儿,应该是他喜欢去读画册。整个小学期间,他读了几百册画册,《铁道游击队》、《中国女排》、《呼家将》、《水浒传》等等。初中的时候他开始转为看武侠和言情,仍然离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很远。与文学名著真正接触应该是徐东在西藏当兵的三年。那三年,徐东在文学的殿堂里面畅游流连,他从拉萨邮局买来了大量的世界名著。《简·爱》、《基督山伯爵》、《悲惨世界》、《少年维特之烦恼》、《汤姆大伯的小屋》等等就是那时候成了他阅读的主要内容。
用徐东自己的话来说,最初,他没能遇到他文学路上对他真正有益的好的老师,也缺少了点儿真正好的阅读环境。他在文学道路上的积累,是因为热爱与执著才渐渐有了成果。
他从十四岁开始投稿,直到五年之后才发表了第一首小诗。此后又过了八年,才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从那个时候开始,他才算真正进入了自己的文学创作阶段。后来他有幸在《青年文学》、《长篇小说选刊》等一些国家一流刊物编辑部工作的机会,使他进一步的了解了中国文学创作的情况,从而确定了自己写作的方向,在探索与写作中一路走来。
徐东一直喜欢诗歌,他的激情和梦想在心中不停地奔腾。后来他便转为小说创作,小说中也有诗意的成份。他的第一篇小说《简意村庄》诞生在2002年,发表在陕西的文学刊物《延河》上。那是他的处女作,是根据爷爷和父亲给他讲的故事所写就。接着又写了几个中篇,先后在《特区文学》、《青年文学》、《鸭绿江》上发表。这个时期的小说,主要与打工生活有关,《18岁的哥哥在城里》、《父亲会飞翔》分别发表于2003年和2004年的《特区文学》上。这两个中篇小说创作的最初的动力是和他曾经的打工生活分不开的。
徐东从部队走出来之后,曾经去北京打过一段时间工。那是1997年,22岁的他没有文凭,没有一技之长,有的只有年轻和出门闯荡的梦想。北京是他非常向往的一个城市,然而,有这个中国的文化政治的首都,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纷纷涌入,人潮人海中扎眼的永远只有那些精英人物,而一般的人则难以寻找到自己的位置。他在这个城市里被抛掷到了最底层。经历了找工作的艰难,最后通过职介所找到了一份在工地种花的活儿。他和一帮民工住简易的工棚,睡地铺,干沉重的活,吃没有一点油水的白菜,然而最使他不能忍受的是老板的粗暴。最终,徐东因提出要签订用工合同,老板恼了,拔出了刀子威胁他,徐东抢步出了房门,在外面拿起两根钢管与老板对抗。这件事使他感受到了现实的粗暴与无奈,使他有了决心,重新回到了学校。后来,那段经历被他写成了《十八岁的哥哥在城里》,也正基于那段时间的经历,他又写作了与打工生活有关的,《父亲会飞翔》等作品。
徐东2007年出版了《欧珠的远方》这部短篇集,受到了文学界的好评,不久后被盗版。这是在他离开西藏十年后,透过十年的都市生活经验写成的一部想象式的小说。读徐东的这部小说,有一种让心灵回归宁静的感觉。诗一样的语言,干净飘逸;简单平缓的故事情节,没有一般小说所追求的那种跌宕起伏和千回百转;低低地叙述、慢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没有大喜大悲、让人撕心裂肺的渲染。读他的书,就好像有清风拂面的感觉,让你能够祛除心中的那股浮躁,一股沉静感会油然而生。
有人这么形容徐东的小说:空灵与纯净。这是恰如其分的,写心中涌现的小说,与现实生活有距离的小说,这是徐东创作的一个出发点。徐东说,他写作的时候,并不能顾及读者如何看他的小说,他首先面对的是真实的自我,和不断变化的内心,以及一种创作过程中应有的自然状态。他最担心的是这种自然的状态被附加的一切,包括对故事的铺设所左右与改变。因此他在写作的过程中,首先想的是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故事。故事始终处于为人物服务的需要。他发现小说的确也可以朝着散文的方向去写,因为去故事化的谜底——必然是不同寻常的故事突现,是生活与人性本质的揭示。
徐东坦言,他喜欢一些简单的,不必曲折离奇的故事,却又能展现更多精神空间的小说。在他看来,故事展现的往往是生活的奇曲,而与心灵仿佛隔着几层。因此,不管是看他的《欧珠的远方》,还是《大风歌》,还是《一场点石成金的表演》,在简单的故事情节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及其强大的精神力量。通过散文化的语言,我们可以读到那些主人公,他们都是活在自己内心的人。在常人的眼睛里,他们好像有点神经质、有点反常,有点不着调,固执地朝着自己认定的事情,认定的人转圈。他们尽管偏执,但他们的行为却透露出一种打动人心的单纯,给人展示出纯粹的、不加任何杂质的心灵图景,而这正是当下的人所缺少的。
徐东说,空灵与纯净的文风和他在西藏当兵的三年生活有关。在徐东的眼里,西藏是个特别的地方,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空灵与纯净感觉。这种空灵和纯净进而影响到了他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调整。他觉得心灵当中应有那样空灵与纯净的空间,使我们感知灵魂的存在。现实生活让人们多少会迷失自我,而重视精神与灵魂的存在,会使人的生命有内在的清楚。从而使我们明白生命原来有着一个别样的空间,我们在此刻成为过去,也正在到达远方。
徐东一直在用心灵创作,他认为看世界有两种角度,一种是从内心出发,一种是从外部的世界出发。曾经有一个作家感慨:“其实很多文学作品的失败,特别是人文地理类作品的失败,并不是写作手法的问题,而是作者忘却了一点,向外的探索和向内的发现必须同时进行。”在徐东创作的小说中,可以体会到他自己对于人生的一种思索,对生活态度的一种探求,对人心纯美感情的一种自主维护。他说,从自我出发,真诚地去创作有心灵厚度的小说,这是一位真正热爱文学的作家应有的追求。为什么有些作品读起来缺少了一种生命的真诚,缺少了一股沉静之气?区别就在于,有些人用内心去看世界,去感受和发现世界,会有一种源于生命的创造性,得到的是新的东西,在创作中融入了独立的精神诉求,有利于使作品焕发生命力。而另外一些人仅仅是满足从外部看世界,是一种知识性、记录性的写作。
徐东说他的心未曾有安稳时候,因为有着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的追随,还有对漂泊的有意无意的认同,这一切都使他停不下来。他停不下来,似乎是在找寻一直在远处的自己,去发现他内心的,用文学作品来虚构的另一个世界。
徐东展转了很多城市,然而对他产生很大影响的只有4个地方,分别是西藏、西安、北京、深圳。他在西藏当兵,在西安读大学,在北京和深圳工作。西藏是一个梦境一般的地方,给了他空灵和纯净的心灵空间;西安作为一座敦厚的古城,给予了他一种入心贴意的朴实气质;北京是一个文化氛围很好的城市,给了他全国的视野;而现在他选择来深圳,这座处于改革最前沿的城市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朝气和广博的包容胸襟,可以使他在这块土壤上,盛开出最灿烂的花朵。
徐东说,深圳云集着全国各地的打工者,在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为基础的文化建设过程中,是人们思想和情感最为纠结最为激烈的地方。在这儿,他能够感受到最直接的时代的变化,人们内心的渴求;在这儿,因为有一些支持他文学创作的领导、朋友 和老师,他可以从容地工作和创作。有人认为,打工文学是粗浅的文学,不成熟的文学。但在徐东看来,打工文学也是严肃的文学,值得期待与关注的一种文学样式。打工文学的概念被提出,与深圳这个特别的地方有关,剥离了一些概念,任何流派与特质的文学,本质上仍然是作家所写,写给人看,反映生活现实与人性真实的文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工文学也是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组成部分。
虽然徐东还不确定自己是否最终会在这里扎根,但他认为,深圳会是一方产生重要作家与重要文学作品的沃土,不管他在那里扎根,深圳都会是一个他生活过的地方,热爱的地方,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必然会有所体现。
记者:彭芳
宝安日报·打工文学第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