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九寨沟秦川文化白马藏族&13383舞 |
分类: 游逛记录 |
#九寨行之四:青稞酒,㑇舞#
九寨沟县以前叫做南坪县,九寨沟因旅游出名了,便把县名改做了九寨沟。九寨沟的得名是因为山沟里有九座藏民的村寨,这九座村寨不过是九寨沟县的一小部分,我们路过县城在一个农家乐做短暂的停留,见到的大多数是汉人,民居建筑也是典型的秦川结合部的那种泥墙瓦顶木屋架形式。县里陪同我们的人介绍说,这里是川西北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区域,地貌上既有青藏高原的大山,也有黄土高坡的陡坡。县城里有很多甘陕人的后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南坪曲子,就是甘肃移民带来的“花调”、陕西移民带来的“背工调”与川北民歌结合的产物。到了深山里,藏区的特色才逐渐显现。在县城看到的农家乐,和其他地方常见的农家乐没有太大不同,饮食上多了一点川北地区食材,面食的比例也较川西平原多了一些。这些农家乐是吃住一条龙,距离景区还有40公里左右,九寨沟旅游旺季,沟口的酒店人满为患时,倒是可以住在这里,价格要比沟口那里的酒店、客栈便宜不少,交通则有固定的班车联络景区和住所,也还算方便。
离开县城的农家乐,一行人去了深山里的白马藏族老寨。这一天的行程其实和九寨沟景区没什么关系,确是九寨沟大旅游概念中的一个部分。九寨沟县景区内的农民因为旅游富裕起来,其他地区的发展还差强人意,因此当地政府大力开发县内的旅游资源,希望让旅游者在九寨沟县多留几天,到其他地方也去看看。没有九寨沟的天赐美景,那就开发一些人文旅游资源。县城里的“南坪曲子”和白马藏族的“㑇舞”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很有历史内涵的人文旅游资源,也是九寨沟旅游除了自然风景之外着力打造推出的新项目。
车跑了很久,爬了一段很陡很窄的山路后停在了白马藏族老寨的村口。村里的人穿着盛装聚在村口,一碗青稞酒、一条红哈达把我们迎进了山寨。白马藏族现在算是藏族的一个分支,早年间是把他们算作羌族,这在白马藏族的服装上也可看出一些端倪。白马藏族的男人穿的是藏族的传统服装,只不过颜色是白色的;女人们穿的则是羌族的传统服装。白马藏族还有一个特点是他们不像藏区的藏族那样信奉喇嘛教而是信奉自然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存的“白马㑇舞”就是这种信仰下的产物,舞者带着兽首面具,在舞蹈中模仿自然中动物的生活状态。舞蹈的套路动作有四十多套,由狮子领舞,陆续有牛、虎、龙、豹等动物上场,演绎各种生活场景,表达自己对动物世界的体认,是远古时期百兽率舞的文化遗存。只是白马藏族老寨位置偏远,道路险峻,仅仅靠一个㑇舞是难以吸引客人前往的。有些搞笑的是,在表演完㑇舞后,村里的女人表演了一个采草莓舞,这个也太现代了,采草莓舞的出现,一下子把人们带回了当代,先前刚刚因而产生的一点古意在嘻哈当中灰飞烟灭。
看完村民的舞蹈表演,天已经给下来了,远山有了朦胧的黛色,老寨里飘出袅袅的炊烟。晚饭在村里的餐厅解决,没想到时隔30年又喝到了青稞酒。菜不多,做法也很简单,土豆烧个土鸡,蒸一盘农家的腊肉,炒一个山里的菌子,拌个山蕨菜,煮个萝卜汤,配上一叠荞麦饼,杯里倒满农家自酿的青稞酒,组成了一顿滋味不错藏族山寨的晚餐。青稞酒和内地的米酒相像,度数不高,喝到嘴里甜甜酸酸的,不留神就会多喝几杯。上一次喝青稞酒还是1980年代中的时候曾在青海藏区喝过,时间太久了,已经记不清那次喝的青稞酒的味道了。感觉上还是白马老寨的好喝顺口一些。用荞麦饼夹着肥肥的腊肉吃也是第一次,很香的,连着吃了三个,是这餐晚饭我最喜欢的的吃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