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刹海岳麓山屋

标签:
岳麓山屋湖南菜馆鱼头粤菜郭建英什刹海 |
分类: 美食心情 |
我一直认为湖南菜是很好吃的。
第一次吃湖南菜大概是在1980年代的初期,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1984年。那一年的暑假我和学校的艺术团去了青海,整整一个月,几十个人天天玩在一起,认识了很多外系的同学,也认识很多年长的学兄学姐。其中有一位是计算机系的研究生郭建英,他本科是在清华读的,硕士到了北大。郭建英家学渊源,不仅理科学得好,文艺方面也很是了得。1984年,我们还很穷,但是郭建英已经有了很好的SONY随身听,在青海没事的时候,我们就呆在它的房间里听莫扎特,记得当时还有刚刚到北大当老师的徐小平先生,和一位哲学系美学方向的研究生盛大哥。郭建英弹的一手好钢琴,曾经自己录制过莫扎特的钢琴小提琴协奏曲,按照他的说法是录着玩的,可是能完整的弹下来并且和小提琴有着默契的合作,肯定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也就是从那个时候我开始喜欢上莫扎特,喜欢上贝多芬以前的古典音乐。
回到北京后,大家的来往逐渐多了起来,郭建英住在什刹海,我住在景山,两家离得不远,有时候会一起骑车回家。两个人从中关村骑着车,边骑边聊,好像没多久就到家了。现在再让我骑车去北大,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了。年轻真好,玩心重,而且还不知道累。
郭建英是个爱吃之人,基本上吃遍了当年北京哥哥有名的餐馆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美食家了。有一个周末,郭建提议我们先去吃饭,然后到他家喝茶聊天。叫上了徐小平和一个弹钢琴的美女思泓还有我,四个人从北大骑车去了鼓楼那里的马凯。记得那顿饭花了40多元钱,菜金大家AA了,一人十元,啤酒的钱郭建英付了。虽然过了20多年,我还清楚的记得那天吃了东安子鸡,酸辣鱿鱼,一个腊肉,一个肚尖,没有叫凉菜,也没有叫素菜。那个年月大家的肚子都很素,素菜还不是必须要吃的。
1990年代在广州住了几年,开始的时候还不能适应粤菜的清淡,因此除了找北方风味的餐厅吃饭外,就是去一些四川、湖南的餐厅吃饭了。妻子那时候很喜欢吃湖南菜,我还是和妻子吃饭时,才知道有白辣椒这个东西。流花公园附近有家湖天宾馆,是湖南人开的企业,里面的湖南菜做的很地道,还是站前路有一家饭店里的湖南菜做的也很好吃,相比于川菜,湖南菜鲜辣咸香,却没有麻,北方人容易接受一些。也就是从这个时期起,慢慢的喜欢上了湖南菜。
北京以前湖南菜的餐厅不多,除了马凯就是曲园了。不像现在湖南菜已经开遍了京城的各个角落。北京的很多湖南菜馆都是在深圳、广州等地取得了成功后才北上京城的,因此很多湖南菜馆里有着粤菜的影子,但是这并不影响湖南菜在北京的流行。现在北亰城里有名的湖南菜馆很多湘临天下、浏阳河、湘水明珠、翠清酒家、湘鄂情等,在京城里的名气都不小。我们前些时间去的岳麓山屋也是一家比较有名的湘菜馆了。在那里吃了几个比较典型的湖南菜。
凤爪。味道浸泡的很透,酸辣咸鲜韧,啃起来很带劲。
凉菜四碟:味道不错,小碗的造型也挺好看。
钵钵扁豆:钵钵菜好像是湖南菜里很农家的风味,火候到,煸的透,味道十足。尤其是猪肉粒煸出的油脂,让扁豆丝更香了。对于中国菜来说,猪油简直就是画龙点睛的东西。
小炒黄牛肉:这也是比较农家的一道菜。味重是湖南菜的特点之一,这道菜虽然说是小炒,但是味道确实足够厚了。
干锅土豆:香糯辣集于一身,好吃。
钵钵娃娃菜,有点辣,但是很爽口。
香鸡煲:有点粤菜的味道了
酱椒鱼头:酱椒很香,鱼头很入味,是近来吃过比较好吃的鱼头。
农家小炒肉:我喜欢吃里面的豆干。
啤酒:喝的是喜力啤酒,冰冻的。吃辣菜和冻啤酒,真是挺爽的。
岳麓山屋开在什刹海荷花市场里,不大的面积每天能做十万左右的生意。生意好的原因关键在于它的位置好,每天来来往往的客人很多,溜达进去一些就够了。临湖的岸边还有座位,晚上的时候点上蜡烛,看着湖面摇来晃去的小船,岸边的荷花和岸上的灯火,美景已经醉人,吃什么好像已经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