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梧桐

标签:
美食饮食中国菜菜品余梅胜北京 |
分类: 美食心情 |
《橄榄餐厅评论》是本在上海出版的杂志,虽然以上海的餐厅为主要的内容,从去年开始,对北京的餐厅也倾注了一些力量。最近的一期杂志他们要介绍一些北京公园里的餐厅,罗列了一些餐厅的名字问我如何,顺便让我写一篇介绍我喜欢的餐厅的文章。看了那份名单,从自己的饮食记忆中搜索一下对公园餐厅的记忆,决定写写我喜欢的梧桐餐厅。
喜欢梧桐,一是因为餐厅的环境很雅致,二是装修有特色,三呢,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那里的菜品好吃。环境可以通过照片看出来,装修呢,整个餐厅是玻璃的,周边的景色都可以作为餐厅的背景。菜品呢,则是在余梅胜先生精心烹制、监制下的出品,味近本源,余香绵绵。要说一菜一品,百菜百格是川菜的特点,其实菜品做到精致,哪个菜系不应该各菜各味,相互映衬,相得益彰呢?不过要是一个餐厅真的能把每个菜味道做到独特,把每种食材的本味通过种种烹饪手段提调出来,没有对食材的深入理解、没有对味道本源孜孜不倦的追求,没有对待菜品认真态度和热情,是很难做到的。做菜说起来不是一件太难的事,把菜做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大概也能做到,但是要把菜做到能够呈现出一定的境界、一定的层次,勤奋、悟性、技巧、专注这四方面去了那个都是不行的。我不敢说梧桐的菜品全都有了这样的水准,但是可以从那些出品上看到用心的细腻、看到不倦的追求、看到认真的态度,看到对改造中国菜做出的努力。这也是我喜欢梧桐的根本原因。
通过菜品结识了余梅胜先生,通过聊天和品鉴,多少了解了余先生的理念和追求。中国菜是可以这样的表现的,可以有很多的元素表现中国菜,在这种对中国菜表现形式的追求中,中国菜之灵魂——味道,在余先生那里始终是占据着最主要的位置。对于借鉴外来的食材、盘饰和烹饪手法,这对于改造中国菜,对于中国菜的创新都是非常必要的。拿来主义自古至今都是人类进步的一条捷径,科技如此,饮食同样如此。但是作为地球村时代的中国菜,很难说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是唯一正确的,关键在于菜品的灵魂——中国味还在不在?即使是这个中国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的深入而发展变化的。川菜就是非常明显的例子,辣椒进入中国不过几百年的历史,川菜菜系的形成到今天也不过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来,中国人的味觉难道没有变化么?写这段话的意义是为了回应有个网友在我一篇博客留言中的说法。对于借鉴、对于改造,大家还是要有个宽容的心态,有些东西是需要时间来证明、来说明的。在我有限的饮食经验中,我以为余先生的追求,尤其是对味道本源的追求是非常值得称赞的。
花园座位:安静、爽朗,太阳下,绿荫中,清风吹过未饮已熏熏。
绿树割断了马路的喧嚣
老北京酱烧豆腐:浓郁的酱香包裹着豆腐的那一股清清的豆香,在唇齿间打着滚,回口再感觉,却是一股清甜。
梧桐红烧肉:三角形的肉块,每一面都能见到五花三层,轻嚼之下,肉香浓郁,真的是把属于猪肉的香味给了你。
三角形的猪肉
千层酥配芒果三文鱼:洋为中用的点心。味道的层次、口感的层次鲜明。
蛋香小葱煎生蚝:嫩香鲜。
蛋香小葱煎生蚝局部:
梅酒薄荷小番茄:用蜂蜜代替了白糖,显然是在营养健康上动了脑子;加了梅酒调味,为的是那一丝酒香和甜酸。
水煮鳕鱼:不见红油的水煮鱼。麻辣滋味不少,鱼肉的鲜甜却也丝毫不减。
水煮鱼俯拍
香葱川椒爆斑节虾:一般般。
海鲜番茄鸡蛋墨鱼面:改良的北京鸡蛋西红柿面。
养生松茸炖虫草
驴打滚:发展版的北京小吃
豌豆黄:发展版的北京小吃
芸豆卷:发展版的北京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