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年初三,吃什么?

(2009-01-28 20:56:48)
标签:

饮食

烙饼摊鸡蛋

春节习俗

高巍

老北京

杂谈

分类: 心情文字

有一次和民俗专家高巍先生聊天,说到春节习俗的时候,我问高巍先生,有没有“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烙饼摊鸡蛋”这样的讲究?高先生想了一想,回答说:这个应该不是老北京的习俗。可能和满洲人的习俗有关但是也吸收了一些北京人的习惯而形成的。至少在老北京年节的讲究中,虽然听说过这样的说法,但是很少有人这样去做。当年老北京讲究初一到初五吃的是做好的食物,如果是烙饼摊鸡蛋的话,不是要重新做过不是?

 

这样的说法在夏天的时候倒是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种说法不仅根深蒂固,也有很多人在认真执行着。伏天吃新麦那是合理的,一是麦子新好吃,而是经过了春天的饥荒需要补补而且也要犒劳一下自己,同时呢,到了三伏,母鸡开始下蛋了,这个时候的鸡蛋最新鲜,营养也最丰富。歇完伏的第一批鸡蛋,汇集了整个夏天鸡的营养,当然是好吃了。也许当时人们并没有营养学上的分析,但是通过多年的饮食经验还是总结出了这样的讲究。到了春节时分,把伏天的讲究移到春节不是不行,但是给我的感觉多少有些牵强,这样讲究怕是以讹传讹吧?百度一下老北京春节习俗,只有很少的几条中有这样的说法,所以我有此一问。不过现在互联网上的东西真的不能全信,随便写个东西就能放到百度百科或者百度知道去,经常可以在那里看到错漏以致是胡说八道的东西。百度在中文搜索中使用起来虽然方便,但是什么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也可以从百度那里得到直观的解释的。因此不如用维基百科,实在不能确定的话,查查书籍也是必要的。

 

不过现在的人也没有那么多讲究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哪还管什么日子有什么规定,方便适口估计就是第一选择了。今天女儿和堂哥出去看电影了,我和妻子去了母亲家里。看看冰箱里的食物,决定烙几张肉饼吃。用水打馅,加了大葱、花生油、十三香、酱油等调料,一斤肉馅大致打进了四两水,面和的稀稀的,揪出一个剂儿,把肉馅往中间一放,摁吧摁吧就是一张饼了。放到饼铛里烙到凉面焦黄,肉香泛滥就可以了。熬了一锅粥,黏黏稠稠的,泛着油花和米香,把白萝卜切成丝,用盐腌一下攥干,上面码上寿光葱丝烧点花椒油浇在葱丝上,拌一下,清香爽口的小菜也就做好了。和父母就着小菜喝粥吃饼,舒舒服服的吃完了一顿晚饭。

 

饭后回家,在宽街那里公交车被旅游车刮蹭了,下了车步行回家。夜风还不算凉,在鞭炮声的伴随下,走了两公里,算是饭后的运动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年初二,闲逛
后一篇:随意走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