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小语种美食
(2008-08-12 22:46:27)
标签:
饮食美食味蕾西餐亚洲杂谈 |
分类: 美食心情 |
今天和新京报的美食记者赵子云聊小语种美食。小语种这个概念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能听到,小语种就是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和人口都不算多,或者影响力比较小。亚洲的有印尼语、缅甸语、越南语、波斯语等,我的一个好朋友就是学印尼语的。大学里的这种专业,多是双语教育,学小语种的同时,还要学习英语,学制也要多一年,一般是5年毕业的。当年学这些语言的人不多,毕业后的出路都很好,不是进部,就是出国。
小语种美食是子云兄提出的概念,大意是除了那些比较流行的域外美食之外的、在北京还比较少见的外国美食。譬如希腊、马来西亚、阿拉伯、拉丁美食等。虽然这些风味不想意法西泰那些风味开遍京城,但是在北京也拥有不少的拥趸,吃多了那些传统的西餐,去尝尝这些新鲜的风味美食也是不错的。
按照子云兄的说法就是:“西餐”已经不能成为“中餐”的对应词,亚洲菜、拉丁菜、中东菜、地中海菜系……这些不同的、另类的“小语种美食”正悄悄的吸引一部分人的舌头。在语言中,小语种是相对那些广泛流传的语言来说的;在美食中,“小语种”相对的则是那些大众的口味。它们是独特的、个别的、绝无仅有的味道。这些独特的味道一定会有喜欢猎奇的年轻人去寻找追逐的。
谈到了一些餐厅,有的去过,有的只是听说过。大概是习惯的因素,域外美食中,还是喜欢西方的食物多一些,欧洲各国的饮食虽然各有特色,但是在一个很少接触西餐的人来看,相差还是不太大的。倒是那些中东的饮食,和我的喜好有着很大的距离,既不像新疆风味那样靠近我们的习惯,又不像欧美食品那样和我们迥然相异,虽然新奇,但是里面的那些调料的味道,还是难以接受。包括他们的烤肉,多是剁成肉馅后加入调料烤制,不想那种整块烤制的肉,口感和味道上都是很不习惯的。这和我的饮食经验不够丰富有关。中国古人讲“味之于口,有同嗜焉”,但是也有“食无定味适口为珍”的话,同嗜大概是地域性比较强,适口则是个人的感受了。人的饮食习惯大概在4、5岁时就已经形成了,喜欢和不喜欢在儿童时基本上就定型了。这也就是我们爱吃中餐,爱吃妈妈做的饭的根本原因。西餐、域外美食,有些能接受大概是因为其中有味蕾适应的原因,也有喜好新奇的心理的因素;不喜欢或者是不能接受的,大概就是饮食习惯和味蕾彻底的排斥了。没办法,回不到儿童时代了,不能重新培养自己味蕾的适应性了。这大概也是民族性的一个基本表现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