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我忽视了
(2008-07-16 21:37:35)
标签:
饮食烙饼粤菜饭食北京杂谈 |
分类: 心情文字 |
天一放晴,气温就升了上来。下午陪妻子出去,晴天大日头,晒的够呛。下车走了没几步,就出了一头汗。妻子说这也比广州那种湿热好多了,至少皮肤感觉很干爽。妻子的话让我想起了广州的夏天,一是漫长,从3月到11月,二是空气潮湿,每天都像北京的桑拿天,当然刮台风的时候还是很凉爽的。不过在广州的那几年到后来也没有什么感觉了,习惯了,回到北京觉得北京的夏天真是舒服极了,白天再热,晚上也会凉快下来,而且空气大部分时间是干爽的。
南北气候的差异很大,南北的饮食差异也不小。虽说饮食上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是物产不同,水土差异,多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还是很顽强的。不过在一地生活的时间长了,对当地的饮食也会慢慢的习惯,虽然胃里还时常会想念家乡的饮食。我在广州的时候,开始不能接受粤菜的清淡,经常会去一些川菜和北方菜的餐厅,即使是吃粤菜,也喜欢盐焗鸡、扣肉这些客家菜,毕竟客家人是北方迁徙过去的,饮食上还留有一些北方的色彩。后来慢慢地习惯了粤菜,喜欢上了清蒸鱼和各式的海鲜的时候,我也要回转北京了。
妻子是广州人,当然喜欢家乡的饮食,刚来北京的时候,根本不吃烙饼、馒头之类的东西,对那些放了酱油的炒菜也是很不习惯。但是十几年过去了,妻子慢慢的也习惯了北京的饮食,从不爱吃馒头、烙饼,现在已经可以做出很好吃的烙饼、包子、饺子等典型的北方饭食了。但是习惯是顽强的,妻子虽然会做北方的饭食,但是在炒菜上还是偏重南方的口味,喜欢做一些清淡的菜品。于是我家的饭桌上经常会出现一些不南不北的菜式,珠珠很喜欢,我和妻子大概只能是取其折中吧。不过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的感觉还是很惬意温馨的。
人的饮食习惯大概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这个时候人的味蕾最为发达,能辨识出的滋味最多。但是这个时候,基本是吃妈妈做的饭,因此妈妈的口味也就是孩子的口味,相差不会太多的。这种熟悉的味道会在胃里形成一种固定的酶,换了吃食,换了口味,这种酶就需要改变自己去适应新的饮食,如果不适应,就会不喜欢新的饮食,就会造成胃纳不佳,消化不良。如果是在他乡,就会引发思乡的情绪了。有人说,思乡不是脑子的事情,而是胃里的事情,道理就在这里。
妻子来北京很多年了,已经逐渐适应了北京的饮食和水土,可是我知道她在什么时候会想家么?不知道为什么今晚想起了这个问题,怕是我在妻子的温柔中懒惰起来,忽视了我本该注意的情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