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台湾菜山东风味青叶欣叶杂谈 |
分类: 美食心情 |
忘记第一次吃台湾菜是在哪年了,只记得当时的兆龙饭店一层有个餐厅叫做青叶,宣传时说他们做的是台湾菜。仔细回忆了一下,在青叶吃饭据今天怎么也有15年以上的时间了,看来台湾菜进入北京的时间也不短了。后来在上海工作的时候,在延安西路靠近中山路那里看到了一家青叶,朋友说,是台湾菜,在上海规模不小的台湾菜。那是1997年,上海已经有了很多台湾人了,台湾风味的餐厅在大陆也有很多很多了。
记忆中的台湾菜和我们常吃的那些菜没有什么区别,大概要比一般餐馆里做的精致一些,清淡一些吧。让我对台湾菜有了兴趣,是我在广州的时候。在广州认识了几个台湾人,经常在一起吃饭,而且是在他们家里吃。印象最深的是台湾朋友做的红烧肉,一做就是一大锅,肉块很大,炖的很透,香急了,炖肉的时候还要卤一些鸡蛋,吃饭的时候炒上两个青菜,主菜就是一大碗红烧肉,每人再配一个卤的很香的鸡蛋。那时候刚到广州不久,还没有适应粤菜的妙处,因此遇到了很北方风格的台湾红烧肉就像遇到了亲人一样,每次都要吃上两碗饭和N多块红烧肉。闲谈时,知道了台湾红烧肉的做法,自己也尝试着做过几次,味道还可以,但是和台湾朋友做的总是有些距离,不过也足以安慰我这个北方的胃了。自此之后,每每到台湾风味餐厅吃饭的时候,我总会叫一个红烧肉或者是台湾卤肉饭,不过再也没有吃到台湾朋友家里的那个味道了。
后来吃台湾菜的机会多了,北京台湾风味的餐厅也多了,很多台湾餐厅装修的很时尚,很小资,菜的口味清淡,冰品冰点很多,加上台湾艺人的宣传,那些餐厅的生意一直不错,鹿港小镇算是一个代表吧。罗大佑的同名歌曲让这家餐厅一下子就在北京有了名气,接连开了一些分店,生意一直不错。我喜欢的一家台湾餐厅“小城故事”开在八号公馆里,算是京城知名夜店唐会迷城的附属产业,里面的菜不错,冰品我更喜欢,但是由于某种原因,餐厅的经营者台湾人李大姐离开了小城故事,从此也就没有再去过了。
前几天,朋友邀我吃饭,几个人去了工体西路上的欣叶。心也在台湾也是个有名的餐馆,据说做的是正宗的台湾菜。按照欣叶的人讲,不是什么都可以叫做台湾菜的,有的是台湾风味,有的是台湾冰点,北京真正做台湾菜的餐厅没有几家,欣叶算是一家吧。欣叶在台北有30多年了,虽然不能和大陆的老字号相比,但是在台湾也算是经营历史比较长的餐厅了。北京的欣叶移植了台北欣叶的风格,在菜品上做的是真正的台湾菜,不仅有台湾菜,台湾的小吃、台湾的冰点也是比较齐全的。他这么说,我这么听,因为不了解,也只能是姑妄听之了。
台湾菜,受福建菜、客家菜、广东菜的影响较大,当然还有日本料理的影响。1949年后,大量大陆的人登陆台湾,把家乡风味也带到了岛上,这其中,江浙风味和山东风味影响比较大。江浙风味是上层人士带过去的,山东风味则是士兵等下层人士带过去。这样就使台湾菜更加丰富起来。各地的风味都有,各地风味都有所改良,这就形成了今天台湾菜的风格。因此无论你是哪里人,总能在台湾菜里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菜品。
在欣叶尝了几个他们的代表性菜品,总体感觉一般,没有精彩之处,也没有太大的过失,也就是一家菜馆而已,一家装修的不错,服务业还不错的菜馆。小巧时鲜做到了,但是很难说精细、精致。要说台湾人应该能够把菜品做得精致一些,至少饮食传统在那里不曾中断,而且接受外来的影响也要比大陆早和便捷许多,但是和香港菜的与时俱进比较,台湾显然差了很多,虽然有了很多的综合和改良,效果不算好。当然这是欣叶给我的印象,去年在小城故事吃到的台湾菜,要比这里好一点。欣叶的台湾菜,和我很久以前在兆龙饭店青叶吃过的感觉差不多,欣叶是台湾的一个品牌,青叶也是一个品牌,大概品牌的台湾菜都是这个样子吧?倒是那些刚刚起步的的台湾菜馆有一些认真和精细的样子,菜品的出品上,也要好过欣叶一些。也许是我见识不够,吃到的品种也少,难免有窥豹之嫌。这顿饭是和欣叶的行销副理一起吃的,倒是了解了不少台湾菜的知识,是为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