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城是家很有名的餐厅,在北京有10来家店面。有直营的,也有加盟的。在东边混的那段岁月,去过中服大厦、天兆饭店、霄云路、方庄、新世界几家金山城。那时候年轻,身体好,而且喜欢吃辣。在四川旅游的时候,恨不得和当地人比拼吃辣椒。十几年前在一帮朋友里,我也算个爱吃之人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那段时间的口味选择上那么简单,川菜、粤菜、家常菜,除了这几种,就不知道再去吃什么了。更多的时候还是选择川菜,因为川菜便宜,肉菜多,即使是比较肥厚的肉,也因为有了辣椒和花椒减少了肥腻。刚刚从亏嘴的短缺年代进入到可以经常进入餐馆吃饭的年代,最喜欢吃的还是小时候想吃而不能经常吃到的猪肉,而川菜中,猪肉菜的价格普遍是比较低廉的。于是去川菜馆的次数就要多一些。
慢慢的北京的餐厅多了起来,各地菜系基本上北京都有,就是川菜也有了很多不同,重庆直辖之后,有一些餐厅就打出了重庆菜的牌子,以表明自己的身份。四川的很多县市也把当地的风味带进了北京,宜宾呀,泸州呀,眉州呀等等,基本上是川南地区的多一些。当然少不了成都的馆子。川菜是川南地区的比川北地区做得好一些,厨师也是川南的好,大致上是一眉州一带的最好,成都因为是四川的中心,各地风味汇聚融合,成都成为川菜的中心和集大成的地方。如果不是重庆几大餐饮集团的强势扩张,还真没有重庆菜的概念。
扯远了。北京的餐厅多了,人们口袋里的钱也逐渐的多了起来,吃饭的选择也就多了。吃的多了,口味上也就有了一些选择。慢慢的去川菜馆就少了,重油、重盐、大鱼大肉的川菜在我这里逐渐被清淡一些的淮扬菜、粤菜取代了。可能也有身体的原因,吃了川菜之后,痔疮的发作频繁了,每一次吃过之川菜(辣)后,总要用药才能控制,于是就更少去了川菜馆子了。虽然还是喜欢川菜,但是为了少用药,只得割爱了。
不再常去川菜餐厅还有另外的一个因素。去过几次四川,在成都和四川的一些县市闲逛,累了,就找一个小馆子坐下来,随便要两个小菜,喝点茶,算是把饭吃了。在这种餐馆我吃到了很新鲜、很美味、很乡土的川菜。鸡现杀的,菜是从饭馆后面的菜地里刚刚摘回来的,加一点菜油,再用一点猪油随便炒炒,便是美味佳肴了。这样的新鲜和美味是北京的那些川菜馆子里不可能有的。随着川菜在北京越来越火,很多餐厅只照顾了辣,没有想到川菜应该是香辣,光辣不香那根本不是川菜;而且,川菜有1万多个菜式,辣菜只占其三分之一,更多的是不辣的,代表川菜最高水平的宴席菜、公馆菜基本上是不辣的。而我们现在在北京见识到的川菜,无不以辣为招牌,却把最该有的、最本质的香放到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既然难以体验到川菜原本的滋味,那就少去一些好了。
少去不是不去,有时就或着朋友也是去的,只不过为了身体尽量不碰那些辣菜,找些清淡的吃几口就是了。上周末参加中关村国际美食节创意菜品大赛,两顿工作午餐有一次就是在川菜馆子金山城金源店。
金山城金源店的面积很大,有两层楼面。装修的不错,店中转角处用生机勃勃的绿色植物点缀,抬眼望去,很舒服。餐厅的包房也算舒服,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远处的运河和周边的高楼,以及路上的车水马龙。金源店和东边的那些店有很大的不同,环境上舒服了很多,像是一家时尚餐厅了。相对于中餐厅的嘈杂,这里安静了许多。没想到菜品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川菜,还有苏州菜、粤菜等菜式了。这大概是目前餐饮业竞争激烈所致,作为一个大型的餐饮企业,尤其是开在shopping
mall里的餐厅,面对的基本上是随意溜达的客人,单一的口味,很可能要流失很多不喜欢此口味的客人,因此,在菜系、菜式的丰富以期留住更多的客人就是餐厅经营的需要了。
工作餐,餐厅的总经理安排的菜单,大概是把餐厅几个菜系的拿手菜拿了出来。吃饭的人有王义均老先生,屈浩大师,王宜老师和海淀餐饮协会的胡会长,后厨自然要尽心尽力了。只不过因为时间短,菜上的又快,来不及仔细琢磨,一顿饭就吃完了。不过从桌上的菜品来看,中规中矩,明显的混搭特色,不出色,也不太差,一般而已。像这样什么菜都想做的餐厅,除了以前自己的本功菜之外,其余的菜式很难做过原菜系的专门店。道理很简单,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烧鹅

樟茶鸭

桃仁牛仔粒

水煮牛蛙

翡翠虾仁

忘记名字了

虾饺

蛋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