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美食心情 |
在家翻看新买的《万象》,买这本杂志的时候一个是因为习惯,一个是看到上面有一篇赵珩的文章《关山行旅-兼说行囊、路菜与伞》。前些时日翻看高阳先生的《古今食事》时,里面有一片文章也说到了路菜,看后有些感想,想写未写之际,又看到一篇关于路菜的文章,不由有了兴趣,随即买下了《万象》。
路菜,字面上看就是路上吃的菜。旧时交通不便,一天能走个百十里地就算不错了,而且旅馆业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餐馆也是如此。因此官私旅行就会准备一些路上用的菜肴,一杯不时之需。路菜须在上路前准备,能够下饭是一个要求,容易携带不易腐败是另外一个但也是很重要的要求。因此,咸是路菜的一个普遍的特点,除了腌菜之外,也会有有一些荤腥的东西,但是这些荤腥不外乎一些腌肉和鱼鲞,或是牛肉干、风鸡腊肉之类。林则徐发配新疆伊犁戍边,一共走了8个月,其日记中就有路菜的记录,虽然林则徐曾官至两广总督、钦差大臣,路菜也不过是云南大头菜和炒酱,非腌即咸。
路菜慢慢的也演化到日常菜肴中,从客家人的饮食中可见路菜的端倪。客家人多是从中原地区迁徙到南方的,路途遥远,万里关山,逃荒避乱途中,带些干粮和下饭菜也是不得已之举,现在比较著名的客家菜肴,也多带有干、咸、浓特点,盐焗这种客家人特有的烹调方式就是一个说明。
现在交通发达了,万里关山也不过10几个小时,餐厅、旅馆也是随处可见,旅程中的吃早已不是问题了,也就没有什么人会在旅行的时候带菜了,路菜的消失见证了绞痛的发展,我们只能在一些地方菜肴中依稀见到路菜的模样了。
早饭吃了几个昨天从母亲家带回的蒸饺,妻子把饺子煎的焦黄,在原有的味道上加了很好的口感。收到寄来的《三联周刊》和《生活周刊》,最近买的书还没有看几本,新的就又来了,真不知能有多少时间对付这些书籍。书买回家里,买书时的那份期待就减少了许多,总觉得就在手边,什么时候都可以看的,可是就是这样的想法使我买的多,看的少。书看来还是非借不读,因为有人催着你还。不过我还是喜欢把书买到家里,用起来、看起来都方便么。
大致翻完两本杂志,妻子来了家乡的朋友,出去吃饭了。我和女儿在家凑或了一顿午饭后,女儿玩游戏,我看了一部很奇怪的香港电影《血门徒》。导演是个西方人,演员都是香港的,讲的也是广东话,但是和以前看过的香港黑帮片很不一样,稀里糊涂没看太明白。不过倒是看出导演在这个电影里想追求一些人性的东西,只是和类型化的黑帮片不同,以定式的思维看新的类型,显然是不会太明白的。
晚上沈老师约饭,去吃兰桂坊的全鸭席。兰桂坊出品的鸭菜我是很喜欢的,同去的还有朋友号码和电台的主持人周杰、熊丽。去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交通事故,和号码约定的时间已经过了10分钟才到。不过鸭菜真的不错,如果不是讲排场的话,兰桂坊是个不错的选择。
越来越喜欢吃焖炉的烤鸭了,鸭肉滋润,香气浓郁,而且很少烟火气,更能品出鸭肉的味道。这一点认识,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吃的多了自然会有比较,兰桂坊菜好又便宜,如果不是位置上少有不足的话,实在应该火起来的。
回家时已经9点半了,抓紧时间写完今天的博客。明天又是繁忙的一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