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董克平
董克平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612
  • 关注人气:99,45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叼嘴

(2006-09-18 15:25:47)
分类: 美食心情
把汪朗的两本写诗文章的结集《衣食大义》、《食之白话》买回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闲暇的时候,就拿起翻翻。汪朗是小说名家汪曾祺的长公子,家学渊源,专栏文章写得也是不错的。
 
汪朗的写食文字不是日常的美食感悟,而是经常把历史中一些有关饮食的故事放到今天评说,试图从历史中找到一些饮食文化的微言大义来,叙古说今,倒也是一番道理的。
 
在《食之白话》的“刁嘴珍稀”一文中,汪朗讲了几个历史上关于嘴叼的故事,看起来很是有趣。晋武帝司马炎的宠臣荀勖就是一个嘴刁之人,味蕾发达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它不但能尝出菜品的优劣,还能知道菜品使用什么燃料,燃料的那个部位烧制的。味道好坏,见仁见智,吃得多了,大致可以有一个标准,燃料的部位也可从菜品中感觉出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了。“尝在帝座进饭,谓在座人曰:‘此是劳薪所炊。’咸未之信。帝遣问膳夫,乃云:‘实用故车脚。’举世皆服其明识。”能从菜品中知道烧制的原料是用的是旧车的轱辘,我情愿相信这是特异功能也不愿相信这是舌头、味蕾的功能。或许这只是古人拿来闲聊的一段神奇谈资吧?
 
这个荀勖够神的了,可是还有更神的。还是晋朝的事情,不过这次是在东晋。《晋书》载东晋时有个叫符朗的,有人设宴请他,吃完饭主人问他感觉怎么样?符朗说,不错,就是盐有点生。我考,连盐的生味都能尝的出来,这还是人么?我等俗人只知盐之咸淡,哪知还有生熟之分?而且还是“小生”?主人问了厨师,果如符朗所言。还有更离奇的呢,吃了一只鸡,说鸡是露天散养的(“此鸡桓恒半露”),吃鹅肉,居然能尝出入口的鹅肉时长在鹅的黑羽毛还是白羽毛下的。世人不信,记号与之,皆验。(人不信,记而试之,无毫厘之差。)这个符朗便物识味,以到神仙境界了。
 
我以为这样的故事已是传说,汪朗却认为是有可能的。他说人的空腔中味觉接收器平均大约是200个,少的也有100个,多的可能有800多个。因此对滋味的感觉来讲,不同的人感觉可能是大不相同的。“劳薪”多车轴、轱辘之类的,因使用时多在上面涂抹膏油使其润滑,所以有些油脂气在烹调食品的过程中沁入菜品也是可能的,被味觉敏感的人尝出来也有可能。一般讲,味觉敏感的人占20%左右,有可能是现实的刁嘴或潜在的刁嘴,还有20%,属于味觉迟钝的,可能是吃嘛嘛香或者吃嘛嘛不香的;其余就是普通人了。即使是那20%有超常味觉的人,要想成为美食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多吃、能吃是必须的,有钱、有闲则是不可缺少的。
 
想当美食家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