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茶成为饮料(二)茶的传播

(2005-11-22 16:21:03)
分类: 说茶

在汉朝的许多书籍中,都有关于巴蜀之地茶的记载。西汉末年的王褒看上了一个寡妇,但寡妇的童仆却经常为他们制造约会的障碍。王褒一气之下把那个童仆买了,童仆说你要做个合同,合同中没有规定的我就不做。王褒果真写了个合同《童约》,具体的内容我们可以不管,但这份约定中规定童仆必须做的事情有“烹茶尽具”、“武都买茶”,童仆要泡茶,洗茶具,还要到武都(四川彭山)去买茶。可见那时四川已经有了茶叶的交易市场,茶叶已经商品化了。

中原地区喝茶是从四川传入的。前面讲过的巴蜀奉茶于周、司马相如《凡将》中说的“荈诧”之名,就是他自己看到的事情。而秦朝入蜀,是公元前316年的事情了,并迁秦民一万户到蜀地,移民往来增多,饮茶的习惯逐渐流传到巴蜀之外了。所以顾炎武讲:“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秦破巴蜀后,打破了四川盆地的封闭环境,巴蜀对外的交流开始增多,饮茶的习惯茶叶也开始大规模的向外传播。向东、向南是通过长江水系,饮茶开始流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竹简上就有茶的记录,而汉王在江苏宜兴的茗岭曾经“课童艺茶”,招收儿童,进行种茶技艺培训,茶农开始专业化了。东汉的葛玄则在天台山设立了“植茶之圃”,这说明饮茶和种茶在汉代就已经通过长江水系到达了东海沿岸了。

在长江水系触及到的地方,茶叶在广泛的传播着。南北朝时期,我国的四川、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安徽、河南等地都有了茶叶的种植和加工,而当时的游牧民族也到中原地区来进行茶的贸易,安南(越南)也来进口茶叶,南朝时期,土耳其与中国进行的边贸就有了茶叶,隋朝初年,茶叶开始向日本输出,宋朝在和阿拉伯贸易的时候,茶叶从福建泉州输出,明代郑和下西洋更是把茶叶当作一项重要的礼品向所到国奉送,明末,荷兰商人从中国澳门运走了第一船茶叶,这样茶叶就迅速的东南西北的传播开了。

南方人喝茶的时候,北方人喝的是酪浆,牲畜的奶,这也是北方人长得比较高大的历史原因。频繁的战乱导致南北居民的多次迁移,喝茶的风气慢慢在全国流传开了。魏晋至唐,喝茶已经不分南北了,也从药用逐渐变化为饮用了。北魏孝文帝时,从南方来的贵族王肃喝不惯酪浆,喝起茶来,一喝就是一斗,北朝人说他是“露苊”。而魏晋玄士已经把喝茶当为风雅之事了。饮茶的风尚在南北的拉锯、融合的过程中,慢慢的成为普遍的习惯了

唐代以前,虽然魏晋的玄士们已经开始了在饮茶方面的恣意狂想,把饮茶作为一种玄学和放荡不羁的方式,但是那时的人们不懂茶叶的加工和贮藏,只能是把茶叶晒干,没有什么加工,饮茶的方法比较粗狂,和喝菜汤差不多,与后来以至今日的饮茶方式和茶的味道还有着很大的差别。茶和饮茶方式的改变在唐代,在陆羽之后有了很大的改变,《茶经》不仅记录了茶叶的历史沿革,更有制茶、喝茶的方法,自唐以降,倡导制茶,并改变粗放的饮茶方式。出现了饼茶,饮用方式也开始讲究起来。茶开始了去粗存精,由俗入雅的进程。

陆羽在《茶经》中讲了制茶的方法,就是“饼茶”,茶叶制成饼茶需要经过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茶叶也根据土壤、气候、和生长环境的不同有上、中、下品之分,“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壤,下者生黄土”,“野者上,园者次,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叶卷上,叶舒次”等。名茶的概念也在那时诞生了,“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阳羡,今江苏宜兴,“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湖州紫笋来”,湖州,今浙江湖州市。这些说明在陆羽时代,饮茶、制茶的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陆羽还强调了喝茶的方法和冲茶用水的讲究。陆羽摒弃了粗放的喝茶方式,把那种用各种香料和茶同煮后引用的方法称为喝“废水”,强调茶叶本身的香气和功效,在用水方面,陆羽讲的是“泉水上,江水次之,井水下”,(这是拘泥于当时的认识,正确与否将在后面的论水中在谈。)同时制饼茶又去掉了粗茶本身的草腥味道,这样煮出来的茶水,就更能发挥出茶叶的香气了。从《茶经》中记录的种种论茶、品茶、制茶的方法看,陆羽被后世奉为茶圣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今天冲泡的喝茶的方式,是明朝年间逐渐演化确立的。陆羽的方法在宋朝时还很流行。宋朝是我国封建文化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在茶文化方面,比陆羽的唐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是饼茶(形状上改为团茶),但制作上更精细了,去掉了唐朝人在饼茶中加的盐和香料,品质上更好、更纯了。宋朝也有很多论茶的书籍,以蔡襄的《茶录》为代表。蔡襄是个书法家,也是个权相,他所监制的“小龙团”饼茶,价值“每片计工值四万”,造价之高,令人咋舌。在饮法上,宋朝开始了清饮,去掉了加在茶水中的盐和姜。黄庭坚在《煎茶赋》中说煎茶放盐是“勾贼破家,滑窍走水”,会败坏茶味的。清饮和混饮相持了一段时间,最终还是清饮占了上风,人们普遍的要求体会茶本身的香气了。

团茶在宋代盛行,到了明代就是散茶的天下了。明太祖朱元璋在1391年下令罢造团茶,“惟令采芽茶以进。”皇权在上,团茶衰微,散茶盛行了。而在制茶方面,炒青法逐渐代替了蒸青法,也就是今天在茶叶加工中经常用的方法。饮用上也从煮饮改为冲泡,这个转折在明朝的中后期,逐渐延续到今天。

散茶与冲泡,将饮茶从烦琐的制作和饮用程序中解放出来,使茶叶的生产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是人们品尝到了茶叶的清香滋味,观赏到茶叶的千姿百态。直至今日,饮茶之法仍是沿用明人所开创的格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生自己的气
后一篇:杂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