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随感
(2005-10-11 11:16:09)
林语堂说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饥荒太多,太过频繁,饥饿使得人们见到什么吃什么,因此中国人发现了很多可以吃的东西。饥荒的时候,随便吃吃,平定下来,就有了把那些普通的东西细致加工,升华成美味的时间和机会了。在这样反反复复的饥荒、安定的反复中,中国的饮食文化发展的愈发博大精深了。
平时看到的谈论中国饮食文化的文章,很少有从这样的角度出发的。一般的多是讲中国地大物博,人杰地灵,在饮食文化中的反应就是美味佳肴众多,珍稀食品众多。这样说当然有道理,但是今日的中国,就人口数量来说已经不在地大物博了,可是在吃上还在飞速的发展着,吃的种类多,花样多,吃法也多。这虽然和饥馑没有了关系,但是因饥馑造成的文化心理积淀,却是人们今天仍然狂吃不已的重要原因。我认同林语堂讲的饥馑促使饮食发展的说法。所谓美食基本上是贵族、富人的享受,穷人只是果腹,有肉就算美食了。前人讲“为官三代,才知穿衣吃饭”,那些在辛苦奔波的百姓,那有什么美食讲究。
这么说着好像有点矛盾,矛盾在于贫苦中发现的食物怎么进入美食范畴的呢?美食是富人的享受,而饥馑则是贫苦人的专利,饥馑中的糊口之食怎么可以变成美食呢?讲不通这个道理,我的想法就不能成立
。可不可以这样讲,贫苦人饮食中的一部分,经过精细加工,逐渐变成适口、或是转换口味的一种食物,慢慢的就形成了饮食的习惯。家常的东西可能好吃,因为你习惯了,但是家常的东西不能算作美食,只能是可口。
地方上的美食,因为你不习惯当地的味道,有可能在初尝之时难以体会其中的味道喝美妙。多吃几次,用心品尝也许就能咀嚼出味道了。有些菜肴味道食一层层、一步步随着你咀嚼的过程递进勃发出来的。因此,狼吞虎咽是无法体会美味的。对桂林米粉,我就有一个从厌弃到喜爱的过程,尤其是那里面的酸笋,开始觉得真是难吃死了。和妻子第一次到阳朔,在西街上吃早点,妻子对米粉喜爱的不得了,而我闻了一下就决定放弃,要了一笼小笼包。后来在深圳再吃桂林米粉的时候,突然觉得真是好吃,尤其是里面的酸笋,把米粉的味道调到最高最足,在咀嚼的过程中,酸笋开始给我的酸腐气味,慢慢的变成开胃的酸香,伴着碎花生的脆香,米粉的米香,汤水的油香,汇成了桂林米粉独有的味道,越吃越爱吃了。
饮食之道也是要用心、用力实验的。这是我的体会。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