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外出带的一本书

(2005-09-28 21:44:42)
分类: 书情书忆
   每次外出,随身都要带上一两本书,无论是飞机还是火车,总会有一些空闲时间需要用读书来打发掉的。这次去广州也不例外。家里有书几千册,大部分没有看过,但是到了选择哪本书随我出差,却犯了踌躇。短暂的出差,带一本理论书籍显然不合时宜,也不可能有时间去认真的阅读并且根据书中的内容调动自己的去思考;带一本小说倒是可以消磨时间,但是给同行的朋友会不会有我这个人不务正业的感觉?外出办事,看小说显然是不合适的;挑来选去,把朱伟的《有关品质》放进了行囊。
   这本书买了许久了,看了前面的几篇文章,就放下了,也可以说是被新的书籍取代了,家里的书很多,床上、床头、桌子上、书架上,摞的层层叠叠,一本书如果不是一口气看完,很容易就被淹没掉。这本《关于品质》如果不是这次找出来,命运也是一样的。记得当时在dangdang.com买这本书的时候是有所期待的。期待的原因是朱伟这个人和他主编的《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有关品质是《三联生活周刊》朱伟看的专栏,《三联生活周刊》是目前我看到的、中国大陆上最好的综合杂志,妻子也是这样的感觉。而知道朱伟这个人则是15年前的事情。那时我和北大的同学娜日斯关系很好,经常在一起聊天吃饭。娜日斯的父亲李陀是作家,更是那一时期青年作家的指路人,在娜日斯那里可以了解到很多当时作家的生活工作细节。我一生不会赚钱,身上有着很多的虚荣情结和小资情调,而且上个世纪90时代社会上还有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市场,哪怕就是伪浪漫主义、伪理想主义也可以赢得一时的瞩目,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现在可能变了很多,至少比那个年月现实了许多)
   那段时间和娜日斯的接触主要是为了阅读王朔的小说《千万别把我当人》,是连载发在当年的《钟山》杂志上的。在那本小说里,王朔把北京人的机智、幽默、调侃发挥到了极致,看的我狂笑不止,静下来后对中国文化又有了一种无奈的沉重,通篇带着重重黑颜色的幽默,使我笑中带泪的期待着《钟山》杂志的到来。双月刊对于当时的我简直就是折磨。娜日斯说他们家有王朔完整的手稿,在一个大雪纷飞的的晚上,我去娜日斯在东大桥的家里取手稿看,当时急迫的心情现在仍然犹如眼前。到了她家却没有拿到,她妹妹孟晖说手稿被《人民文学》的朱伟拿走了,我的心情比外面的雪地还凉。好在后面的也看到了,只是没能看到王朔先生的手迹。从这个事情我知道了朱伟,后来在《读书》杂志上看到了一些朱伟论时下小说的文章,文字老道深刻,行文不温不火,很是耐看,慢慢的有点喜欢这个人了。后来娜日斯到美国去了,再后来娜日斯做了《三联生活周刊》的记者,在周刊上发表的文章结集为《纽约明信片》,我买了一本,挺好看的。由此知道了《三联生活周刊》,也就喜欢上了这本杂志。
   再次和朱伟邂逅是因为《考吃》这本书。8年前我在隆福寺中国书店看到这本书,也就看到朱伟这个名字。当时没有意识到写《考吃》的朱伟就是在《人民文学》当编辑的、主编《三联生活周刊》的那个朱伟。因为一直对吃有着强烈的兴趣,看到这本书就买下了。这本书倒是读过许多遍,但也是断断续续读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结束后,中国的小学基本上没有人做了,那个时段不论是什么人,上的都是大题目,动辄就是要纵论五千年的气魄。但是直到今天也没有见到好的五千年纵论。倒是那些具体的考证和小学,扎扎实实的为喜爱文化的,珍惜传统的补了不少课。朱伟的这部《考吃》,就是扎扎实实的考证文字,把我国饮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要素做了很好的梳理和考证,读过后长了不少见识。最近流行一本书名字是《细节决定成败》,构筑中华文化大厦的基石也应该是像《考吃》这样的书籍构成,正是这样的细节明确和深化,才有可能使中国文化的传统得以延续。《考吃》使我对中国饮食的历史有了明确而清晰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和了解让我对吃(饮食文化?)有了更大的兴趣。《考吃》现在有了新的版本,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今年5月出的,内容没有变化,装帧漂亮了许多,书价也比中国书店版贵了许多。
   由文学到考据文章,我喜欢上了朱伟的文字。由此喜欢上了《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喜欢朱伟的文字,他的专栏文章结集而成的《有关品质》就不能不买,也就不能不读。这次出行带着本书当然还有下面的理由:它不是小说,不会让同行者觉得我不务正业; 它是专栏文章的结集,可以随意的翻看而不怕意思的中断;同时朱伟的文字很好看,文章的内容也很有意思,可以稍动脑子而不用过分着力,既有营养补充又可轻松阅读。实在是一本适于外出时阅读的好书。
 
关于《有关品质》:
  
《有关品质》是《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同名专栏文章的结集,作家出版社出版。这些文字,谈作家、艺术家,谈书,谈音乐,谈文学,谈建筑绘画,也谈朋友,谈自己,谈情趣,谈时尚,谈吃喝……而在这些文章中始终贯穿着一种“有关品质”。就是有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要关注生活品质外,还应注重提升我们的文化品质和精神品质,它是一个人享受丰富生活的基础。
在这本书的封底,朱伟写道,“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在积累自己的品质。只有品质才是永远无法泯灭的。品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他认为,品质在书上、在音乐里、在每一个身边人的本质里;品质的积累是一种潜移默化,是每一个人美好记忆中的回味无穷。
朱伟的《有关品质》,因知识面宽,又有浓郁的小资情调,深受白领知识层的追捧和文化界的好评,像写王小波、张国荣、张艺谋、张欣等篇在当时均引起了颇强的反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大发了
后一篇:明天的聚会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