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年,去哪儿了?

(2015-03-18 16:03:23)
标签:

过年

乡愁

城镇化

分类: 散文随笔

本文发表于《日照日报》第4702期 B4版

年,去哪儿了?

庄乾坤

 

毫无疑问,在世界各盛大节日中,中国的过年,是文化内涵最丰富的节日——节气重替,信仰重树,感情重温,人际重调。

三千多年前,甲骨文把年的来历、年的内涵刻画的一目了然。“年”字由 “禾”、“千”两字上下构成。禾,是庄稼,谷物;千,是人迁移的意思。两个字上下组合,是人背负谷物迁移。遍野的庄稼收割完,迁移到坂场上,经过一番晾晒、加工、整理,最后颗粒归仓,一年的农事结束了,一年的四季也进入尾声了。无论时节还是农事,都将进入一个新旧交替期,这个交替期,像一道槛儿,槛儿这边是旧年,槛儿那边是新年,而跨越这个槛儿的动作,就叫过年。

农闲无事,面对丰裕,享衣用食,远古的中国人在想什么?

想念自己的祖先!

每个人都来自祖先,没有祖先便没有自己。

于是,用五谷,用牲畜,做成食物,祭祀祖先,恭请祖先与自己共享。这是远古的中国人感恩祖先的方式。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条源于远古的情感之脉,流淌到唐代,被大诗人王维用诗歌的思维进行发酵,酿成情思浓浓的诗句,像一杯醇厚的老酒,让无数中国人摇头晃脑地品味,谁品了都会晕晕乎乎的,这一晕乎又是一千多年。今后,还会有人接着品,接着晕。但是,能否晕一千年,我不敢肯定。

与此同时,远古的中国人还想到了天,想到了地,想到了万物,即自然界。

没有天行云布雨,没有地承载万物,没有江河湖泊,没有山石林木,人类何以取得果腹之食?何以取得暖身之衣?何以取得遮风避雨之屋?何以取得耕工器具之利?人,离不开天地万物,由此,老祖宗得出“天人合一”的神圣哲理。这个“天”,即大自然。

于是,也是用五谷,用牲畜,做成食物,祭祀天神,祭祀地神,祭祀山神,祭祀河神,恭请天地诸神与自己共享。这是远古的中国人感恩大自然的方式。

这是最原始的宗教崇拜仪式,虽然是原始的,却是高贵的。

感恩之心,是人类最高贵的情感。远古的中国人,已经具备了这种高贵情感。这说明我们的祖先是情商极高的人类。正因为有了高情商,过年,这条情感之河,才得以流淌至今,先是淙淙潺潺,后来泱泱浩浩,源远流长,将中华民族的心田滋润得水肥土沃,万花烂漫。

于是,过年,变成了一年一度最隆重最热烈的的祭祀大典,敬天敬地敬祖宗,无论繁华的市镇,还是山迢水远的僻壤,都随着浓烈的爆竹声一同卷入这场天人合一的盛大典礼,以至于鲁迅也在《祝福》里说“这是鲁镇年终的大典”。

面对丰裕,远古的中国人心中还有一份重要的情感,那就是期盼,期盼来年再有一份好收成,乃至期盼未来常有好收成。期盼,是一种计划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只有情商智商俱佳的民族才会计划明天的生活,才会主动谋划未来。期盼,升华了,便是理想。当亿万斯民拥有共同期盼的时候,便是一个民族的远大理想。升华的期盼,是民族发展的强劲动力。

期盼,潜意识是祈求。当远古的中国人祈求天地诸神和祖先赐福的时候,心中必然充满敬畏。人类的道德意识,是从敬畏之心萌发的。心存敬畏,必生道德。我记得小时候,父母在敬神祭祖的礼仪中,严肃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一丝不苟。所以鲁迅先生在《祝福》里又说:“致敬尽礼,恭请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杀鸡,宰鹅,卖猪肉,用心细细的洗。”鲁镇的人们在准备牲礼的时候如此用心,如此恭敬,可见心中对诸神是多么的敬畏!

懂得敬畏,更是一个民族高情商、高智商的体现。

远古的中国人凭借自己的情商,从生产生活中感受到天地万物对自己的恩赐,感受到祖宗的重要意义,懂得了感恩天地万物,感恩祖宗,敬畏天地万物,敬畏祖宗,从而提炼了自己的道德律。

这让我们自豪!因为我们的祖先是人类史上最早懂得感恩、懂得敬畏的族群之一。从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文物看,我们的祖先早在六千多年前,就有着非常广泛的、规整的祭祀活动,构筑起高水准的精神层级——神圣感。

当下,一些西方人讥讽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一些中国人也自诋没有宗教信仰。对此,我们可以拿出尘封的陶片,用沉静的语气告诉他们,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在远古时代就诞生了,比老态龙钟的甲骨文还老。而且,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更是宽厚的。数千年来,中国的宗教信仰不断开源扩流,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相携,本土宗教与外来宗教相融,地方宗教与行业宗教并行,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几大宗教在空间上杂处,连儒家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宗教化,各地还创造了大量的家族性、区域性、行业性宗教,如祠堂,是信仰祖先的标志,沿海地区信仰妈祖,泰沂山区信仰泰山老母,香港信仰黄大仙,做生意的信仰文武财神,木匠信仰鲁班爷,靠山吃山的人信仰山神,茶农信仰陆羽,梨园人信仰老郎神,文人学子信仰文昌帝君,可谓百花齐放,满园春色。这形形色色的宗教信仰,织成了一条条道德律,编织起中华民族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却生生不息,数度光耀世界,如果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何以创造辉煌文明?何以令万邦敬仰?何以走到今天?

遗憾的是,我们后来自我否定太多,孩子和脏水一起泼掉,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体系被打碎,以至于在现代化、全球化浪潮中丧失了文化自信。

不同于基督教的强烈排他性,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包容性、多元性,在每一个家庭当中,在每一个人身上,儒、道、佛及地方性、行业性宗教的文化影响都能找到。

不同于每个星期日到教堂里做一次礼拜的西方宗教仪式,中国人的过年,其实是最集中最隆重最盛大的宗教信仰仪式,是一年一度的大礼拜!

时下流行“乡愁”一词,其实,最热烈最浓厚的乡愁,最牵人魂魄的乡愁,莫过于过年。这条从远古流来的情感之河,在冰天雪地里,却热潮奔涌,氤氲升腾,云蒸霞蔚,绚丽多彩,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中国人的情商达到最高值!

整个年俗活动,实际上是一连串的祭拜、信仰仪式,而贯穿这些仪式的主线,是人们的神圣感、敬畏感、慈孝心、仁爱心等高尚的意识和情感。在这一年一度的“大礼拜”中,人际关系得以调整,感情得以促进,道德准绳得以重新绷紧,心灵重新受到检阅与洗礼。

从一连串的年俗活动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这条数千年河流的温情,能看到河上数千年闪耀的道德仁爱之光。

1、过小年。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过小年”的内涵。过小年,本名叫辞灶,作为“一家之主”的灶王爷,每年要上天“开年会”,汇报这家人一年的道德表现,从老天爷那里领受对这一家人的奖惩。因此,各家都十分重视辞灶仪式,除了给灶王爷供饺子,烧纸烧香,还用糖块、柿饼、蜜枣、花生、苹果等香甜类的供品来供奉灶王爷,让他老人家吃得嘴甜甜的,到天上多多美言,然后带来老天爷的赐福。所以,在每家灶台旁边的墙上贴一张灶王爷的年画,年画两边是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整个辞灶活动的核心意义,被这副对联一语道破。这反映了善有善报的人心追求,要“言好事”,须先做好事,有好事可言;做了好事,才能“降吉祥”,得好报。积善得福,善有善报,这项民俗活动的文化价值在于对人们形成心理暗示和道德指引,包涵着对道德的敬畏,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辞灶,是年俗文化的序曲。从腊月二十三开始,一连串年俗粉墨登场。从城市到乡村,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断响起,过年的味道儿越来越浓,过年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鞭炮声的催促下,亿万中国人像潮水一样在中国大地上四处涌动。

我们不妨从空中俯瞰中华大地,几十亿人次向着不同的方向奔走,所有的铁路、公路、水路、空路人潮汹涌,浩浩荡荡,像非洲草原上斑马羚牛大迁移,像北极春天万千鸟群大转场,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盛大景象。而推动亿万人向四面八方奔涌的超级强大动力,竟然是那份柔柔袅袅的乡愁,是萦绕在每个方寸之心的那份丝丝缕缕的亲情。

如今,许多人家不贴灶王画了,也不举行辞灶仪式了。在过小年的晚上,包了饺子供自己吃,放一挂鞭炮了事。还有的人家干脆不过“小年”,既不吃饺子,也不放鞭炮,成了“化外之民”。渐渐地,辞灶仪式省略了,辞灶的文化意义消失了,辞灶仪式里的道德敬畏也不再了。

2、置办年货。在辞灶之后的日子里,开始忙年,添新衣,蒸馒头、做花馍、做豆腐、做年糕、做发团、炸鸡炸鱼炸肉、买酒等。在这一系列物品中,都通过谐音表达对幸福的期盼、对未来的祝愿,豆腐——都有福、年糕——年年高、发团——发成一团、鸡——年年大吉、鱼——年年有余、酒——富贵长久。

面对丰盛的物质,人们的情感进一步发酵,良知在翘首。过年了,该孝敬一下父母了,一块肉,一袋面,一瓶酒,一件新衣,无论多少,无论厚薄,都是儿女的感恩之心。尤其那些在外的儿女,不论远的近的,纷纷踏上回家省亲的路。这种氛围像温室,催发了人伦亲情,慈孝仁爱之心趁着节日的温度在中华大地上弥漫、荡漾。还有很多人趁着这种氛围,看望七姑八姨、三朋六友,重温久违了的情感。小时候,父母经常让我带上一包馒头、炸鸡、炸鱼,去看望本族穷困的长辈。更有一些人,把这种情感延展到社会层面,去看望孤寡穷困人群,送去人间的关爱。过年,行进在天寒地冻的时节,中国人的心里却是春风荡漾,暖意升腾。

3、贴对联。这是最突出最鲜明的年文化标志。对联的雏形是门神,是驱镇凶邪、祈愿吉祥的图腾,自从五代时期后蜀国主孟昶亲笔书写“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开始,门神图腾从此升华为精美的汉文字。除夕这天,苍茫神州大地,千万城乡村镇,家家户户贴对联,屋里屋外贴对联,院里院外贴对联,普天之下焕然一新,整个中国映照在一片红彤彤的光彩中。“年”所具有的新亮、喜庆、红火、吉祥的氛围,主要通过大红色对联烘托出来。当第一轮红日跃出东方,映照着亿万幅最新鲜最红火的对联,“千门万户曈曈日”这是中国大地上万千城乡、万千门户几乎同一时间(西部时差晚一些)闪现的磅礴盛大、光晕色眩、振奋人心的恢宏景象!

对联渲染了过年的氛围,也渲染了人心。一些精华的对联句,刻满了天理人心,流溢着传统文化的正能量。曾经,有无数人家将自己的价值观标榜出来,悬于门庭、厅堂之上,示于眉睫之前。

忠厚传家,诗书继世。

种德收福,乐善永年。

千秋立业文兼武,百代存心孝与忠。

有容乃大,节虚为高。

瓶花落砚香归字,风竹敲窗韵入琴。

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这些悬挂于门庭、厅堂上的文字,要么表现主人的高雅情趣,要么表现治家、治学、为人、处世的理念,大多数是正面抒怀、训示、劝诫、引导,释放正能量,是人生的座右铭、罗盘针,无论对当代还是对子孙后代,都是一种启示、诫勉、引导、激励。

曾经,一扇扇木门,一幅幅门楣、门框、廊柱,一块块匾额,也就是说,这一块块木头,在大大小小的中国庭院里,因为贴上对联,在家堂之上、学堂之上、庙堂之上、朝堂之上,被高高悬起,占据了重要位置,享有崇高的地位。这一幅幅对联,流淌着数千年文脉!孕育着千百万民族精英!将传统文化的作用放大到极致!

而现实却让人深感遗憾,现代建筑的住宅都是单扇门,没法张贴布局对称的对联。现代建筑没有了宽阔的门框、门楣、房楹,对联也无所依附,只好贴一个“福”字了事。没有红彤彤的颜色,年也就失色了,乏味儿了。当中国人的年越来越不鲜亮、红火,越来越没有年味儿的时候,年就要慢慢地淡出中国人的生活,当年淡出中国人生活的时候,中国人只能一窝蜂地扑向圣诞老人的怀抱。

4、请家堂。这是敬缅祖先的重要方式。人不可忘祖,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之一。在过年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与祖先共享丰裕、共享欢乐,是传承孝道的重要方式。在沂蒙山区,请家堂是过年最热闹的仪式之一。除夕傍晚,同族的人一起到村口,向着祖先迁来的方向燃香、燃纸,磕头,放鞭炮,请祖先灵魂回家过年。大家来到本族房舍宽敞的人家,把祖先的牌位摆在正堂屋正面的八仙桌上,然后各人回家端一碗祭菜,放到桌上,供列宗列祖品享。在八仙桌正面的墙上,挂一幅画,叫做家堂祝子,上面画着深宅大院、高堂华屋,正堂上端坐着仪表堂堂的人物,那就是祖先的形象了。在作者家族的家堂祝子上,有一副对联,写着“千秋立业文兼武,百代存心孝与忠”。这幅对联既是作者的祖宗们躬身践行的座右铭,也是祖宗留下的家训,训诫子孙努力学习本领,坚持忠孝存心,“家堂祝子”的教化功能赫然纸上。

这所供奉祖先的堂屋,叫做家堂屋。这是融合亲情、促进和谐的重要场所。即使本族的人,平日里也少不了磕碰,形成隔阂,很需要一个溶解的机会和场合,而在喜庆的节日里,在本族的家堂屋里,本族兄弟爷们男女老少相聚,一起给祖先磕头,一起给祖先上供,一起为祖先守年夜,在说说笑笑中,叫一声大爷、叔叔,喊一声哥哥、弟弟,在暖融融的家庭氛围里,在祖宗的灵魂前,前嫌得以冰释。

5、敬天地诸神。按照鲁东南莒县的习俗,在堂屋前,家家都有一个石台,过年时,在台子上安上饭桌子,在桌子上摆上写有“天地三界之神位”的牌位,供上鸡鱼肉馍糕酒等,点燃香火、蜡烛,供奉天地诸神。五更时分,一家老少要忙活着煮饺子,向诸神敬饺子,敬酒菜,上香,烧纸,燃放鞭炮,一起跪下给天地诸神磕头,表达敬意。每一个环节,都恭恭敬敬,这是过“门槛儿”时最神圣的时段。

传统道德,寄存于这些祖祖辈辈传承的礼仪之中,寄存于对天地诸神、祖宗灵魂的敬畏之中。人们为财为物、为衣为食忙碌了一年,在追逐这些物质利益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触及道德底线,行为难免出轨,道德之弦松懈,一年到头,总得有一段时间让心灵静下来,稳一稳,再调调弦,紧紧螺丝,防止继续松懈、堕落。在敬神祭祖的过程中,人的心灵再次得到训诫、警示。“为人莫做亏心事,举头三尺有神明”,几千年来,人们因为惧怕冥冥之中那双无处不在的眼睛,心存敬畏,相信恶有恶报,才不敢恣意妄为,不敢坏事做绝;因为相信善有善报,才肯于积德行善,使道德慈善畅行天下,天地良心立于人间。

除了五更时分隆重的祭祀活动,还有一些小型的祭祀活动。记得小时候,正月初一早晨,父母就催促我到河边、汪塘边、渠道边、打谷场、井台、碾台、磨台、菜园、麦田边烧纸钱,放几个鞭炮。当时不明白,大人为什么把祭祀活动搞那么繁琐,现在想来,那些繁琐的活动是人类对自然万物的感恩和敬畏。河渠汪塘井给了人类提供了水源,滋润万物;田园给人类提供了布帛菽粟果蔬,打谷场、碾、磨等帮人类做成了可用的食物;天兴风布云,带来了雨露风霜;地承载万物,带来了五谷丰登,天地万物都滋养、帮助了人类,到了过年的时候,人类在幸福地享用天地赐予的丰膏稔腴之际,该知道感念天地之恩,答谢一下。人,知道感恩自然,就会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不会随意破坏践踏自然,更不会竭泽而渔,杀鸡取卵,斩尽杀绝,行尽伤天害理之事。

这让我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伴随着传统文化被扫除的过程,人们的胆子越来越大,天不怕地不怕,敬畏感消失。为了获取利益,经常有人在沭河里投放大量农药,毒死大批鱼虾,弄到集市上出售。农药从上游流向下游,几十里河道内鱼虾踪影全无。一些老人痛心地谴责道:太狠了,大小孩芽儿一个不剩!老人们把“鱼芽儿”说成“孩芽儿”,足见其心之痛。

我还想起村里的老碾。

村里有一盘老碾,从老祖宗立村时就有了。那时候立一盘碾,绝非易事!直径将近三米的巨大碾盘和直径将近一米的碾磙,从几十公里外的山里运到村里,靡费多少人力财力!几百年来,家家户户的粮食都要靠这盘老碾来碾压,它碾压成的齑粉,养活了一辈又一辈!人们感念它,敬畏它,把它当做神,过年的时候给它烧张纸钱,向它表达谢意、敬意。然而,机械化时代到来了,人们用不着它了,逐渐冷落它,不再把它当做神,过年的时候忘了给它烧纸,时间久了,它的神圣色彩褪去,开始有人打它的算盘,把几十斤重的铁碾轴砸断,当废铁卖了,落入私囊;把碾磙、碾盘錾成碎块,当做自家磊墙的石料,为全村人劳碌了几百年的老碾从此消失。

老碾粉碎了无数粮食,喂养了无数子孙,最后却被子孙粉碎了。老碾粉碎了,几百年的道德敬畏粉碎了,几百年的感恩之心也粉碎了,人心里只剩下急切切的索取,赤裸裸的占有。

6、拜年。年年拜年,看似俗道,却是传统社区里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融合剂。从初一到初十五,是中国人拜年的日子。少的给老的拜,亲戚拜,朋友拜,互相走动,人际交流再次掀起高潮。一年来忙忙碌碌,很少见面,日渐疏远,趁着正月天儿的闲暇,走动走动,热乎热乎,让感情回回锅,升升温,免得凉了。初一,本家族、本村、本社区内的亲属和街坊邻居互相拜年。街坊邻居,祖辈相处,难免有些小过节,虽然有了过节,还得相处下去,低头不见抬头见,无处躲藏,总得有个解决的时间和方式,此时拜年,礼节一到,相视一笑,冰融雪消。

在山东,初二之后的远距离拜年活动达到最高峰。我们再次从空中俯瞰大地,从城市到乡村,从宽阔的柏油路到坎坷的乡间泥土小道儿,都塞满了汽车、电动车、农用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拖拉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像滂沱大雨之后,大地上千万条水流在奔涌欢唱。拜年,把亿万人的感情带进一片风酣花醉、柳媚鸟甜的艳阳天里。

过年,是中国人的文化脸谱。

然而,如今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中国人的文化脸谱也越来越模糊了。年轻人都学会了过圣诞节、复活节、情人节、愚人节,学会了吃西餐、吃肯德基、吃披萨饼,却不会包饺子、不会包粽子、不会做年糕,中国人越来越像西洋人了。

现代化、城镇化的高速列车带我们飞速向前,把年远远地抛在后面的地平线上。也许,再过二十年,人们找不到年了,给打电话旅行社——

“喂,请问年在哪里?”

“在某景区里。”

“请问,年怎么过?”

“导游会告诉你。”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笑话,这是我们即将面临的现实。

过年,是在传统空间里诞生和发展的习俗,离开了传统空间,就会黯然失色。随着城镇化、楼房化的推进,展现年味儿的载体没有了,一些年俗活动无法举行,“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传统文化理念找不到题写、悬挂、展演的地方,也就起不到耳染目濡的效果。在推进现代化、城镇化进程中,应当给“年”留个地儿,给传统年俗提供一点存在、延续的空间,特别是农村建设,应当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传承的空间,给传统文化留下窝巢。

年俗中的祭祀活动,如同其他宗教活动一样,其教化作用毋庸置疑。曾经,这些年俗和其他宗教一起被当成“牛鬼蛇神”一扫而光,过年成为“革命化春节”,由此而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心无敬畏,不怕天,不怕地,不怕鬼神,不惧一切,心性没有一丝约束,拜金主义、物欲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泛滥,世风败坏,精神滑坡。试想,如果把这些祭祀活动删除,那样的年还是年吗?如果删除了神圣仪式的重演,删除了精神层面的需求,只剩下喝酒、吃饺子、穿新衣,只有物欲的满足,那倒不如增加平时的休假,让人们轻松地进行购物狂欢、旅游消费,或者干脆去喝咖啡、吃肯德基了事。

传统习俗,是行为化、生活化、形象化、仪式化的传统文化。所谓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道、释三家构成,没有儒、道、释,也就没有中华传统文化。儒、道、释三家文化经过长期融合、积淀,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指引人们日常行为的文化准则,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化了、固定化了、仪式化了,就成了习俗。人们通过年年演练这些习俗,达到心灵的洗礼,精神世界的重构,如同西方人的礼拜。

曾经,这种浓蘸烈泼的文化色彩映照四方,连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中南半岛等一些国家的人也跟着中国人一起过年。未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魅力会再度闪耀,再度引起世界的追慕。只要我们真正领悟过年的真义,过出味道儿,过出色彩,过出浓浓的文化氛围,过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过出中国人的精神高度,中国的年就会再度成为世界的文化时尚,火红鲜亮的大红色对联就会光耀全球!

过年啦!让我们心中的神圣感、敬畏感升腾吧!让我们满怀虔诚,跪拜天地万物,跪拜祖宗!感恩天地万物,感恩祖宗!让心灵过一次神圣的大礼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