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莲山顶
近来总觉得累,想寻一清静之处,静静地呆一会儿,让紊乱浮泛的心静一下,恢复自然节律;把体内长期积滞的浊气呼出来,让清爽的空气洗洗五脏六腑。到哪里去呢?
正巧到五莲县办完公差,还有半天时间,就到五莲山去!那里有古老的寺庙,去听听木鱼声,听听僧人口中呢喃的佛音梵语,感受僧人的超脱,佛界的空灵。
十年前我曾来过五莲山,那山拔地而起,颇有灵性,她厌倦了世俗,从凡尘污氛中脱出,凌霄而去,超然世外,如同秀丽峭拔的莲花,浑身飘逸着一股“处于污泥而不染”的清气。明代之前,就有僧人来此念经修佛,苍老的古刹仍然静卧在大悲峰下的林荫之中。今人又立碑题字曰“五莲仙境”。可见,人们对五莲山的感悟、体味是跨越历史时空的,古人今人灵性相通。山上有五峰联袂,形成莲花结构,故曰五莲山。四峰皆挺拔玉立,岩石纹络如同从山体内喷射而出,直指青云,苍劲有力。唯西面最高峰——天竺峰,似乎非本山所生,从岩石纹络看,似乎峰下无根,疑是天竺国飞来一巨型石笋。因为天竺峰险峻异常,能攀至极顶者极为罕见。当时,我曾怀着一颗超尘脱俗的心,不畏艰险,独自悄然登上天竺峰。峰巅是一个平台,站在上面,感觉被一枝玉莲托上云霄,将那烦嚣的世界远远抛开,孤立于无边无际的佛天幻海,宛如一只飘然野鹤,孤翔天外。
今天,我将再度登临仙境,置身于茫茫空灵之中,遥望西天佛国,静静地聆听冥冥苍穹中隐隐传来的佛音梵语,感悟人生的真谛。我将无所顾忌地将五脏六腑敞开,一一摆到一尘不染的石台上,采一团白云,蘸着玉露,慢慢地清洗,将这些年来沾染的浊气污垢洗个干净。
这样想着,不觉来到五莲山下。车已到山前,仍然不见路。只见那山起势陡然,一片悬崖绝壁挡在面前,仔细一看,原来上山的路就贴在山壁上,车子需在山壁上来回盘旋,走“之”字形。在走了不知几个“之”字形之后,终于一跃而至山门。
进入山门,我没顾得领略两边山上的风光,匆匆拾级而上,直奔林木幽深处,只想着寻找那佛境法界,在道旁松竹的拽扶下,在山涧流水的召唤下,来到“光明寺”。“光明寺”一名为明朝万历皇帝所赐。五莲山志记载,万历皇帝之母曾患眼疾,被五莲山僧人治愈,重见光明,龙颜大悦,乃钦赐此寺为“护国光明寺”,同时还将五莲山周围五十里内田产赐予此寺。整个明朝,五莲山“光明寺”名声赫然,香火繁盛,明代之后,此山香火也绵延不断。这里的佛也沾尽皇恩。
十年前,这里还很少游人,一片寂静,天竺峰下,林幽鸟静,仙气氤氲。今日,这里热闹非凡,游人南腔北调,鱼贯而行,上下蹿游。大光明寺里,木鱼阵阵,香烟升腾,善男信女们在佛像前诚心跪拜,几位僧人为香客们一边阐释佛经,一边指点进香。我本是为躲避世间的烦嚣而来,本是为寻找一个超尘的境界净化灵魂而来,见此景,我立即跻身向前,也想听听僧人讲经,好让释迦穆尼的佛光照亮自己的心扉,让灵魂得到超度。
听了僧人的讲解,一个自作聪明的游客似有所悟,慷慨激昂地劝周围的人:“钱这个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它何用?还是孝敬佛吧!”
一个老僧人肃然正色曰:“施主差矣,捐了钱,不是孝敬佛,佛要钱干什么?我佛不受钱财。施主捐香,是为自己修积功德。积了功德,保个平安……”
老僧人指点迷津,拨云见日,芸芸众生豁然开朗,纷纷慷慨解囊,买香献佛。我观那众生相,尽管千奇百怪,但到佛前低眉跪拜时却都是一派虔诚,真心期望大慈大悲的佛能保佑他们的平安。看着这些香客,我眼前呈现出色彩缤纷的京剧脸谱,生旦净末丑,黑白红花脸,应有尽有。当人们跪拜在佛的脚下时,心中的祁愿便袅袅升起,求佛祛病救灾,求观音送子,求生意兴隆,求游子平安。不管是嘴中念念有词的,还是闭目冥想的,佛都能够洞察明瞭,颔首微笑,有求必应。还有几张更生动的脸谱,那大腹便便如弥勒佛者,官相岸然,在侍从簇拥下,昂然进入殿中,富贵之气直冲佛像,横溢殿阁,那大腹之内,究竟藏下了多少膏脂?谁能估透!未等他吩咐,旁边的随从早已掏出数张铮铮作响的大额钞票慷慨捐入。大佛像笑眯眯地看着他,似乎告诉他:放心吧,官运长久!他也笑眯眯的,一副心满意足的样子。那油头粉面、贼眉鼠目者,一脸奸诈,铜臭之气四处冲荡,他那鼓鼓的皮包中,装下了多少不义之财?那透着一身霸气者,定然是称霸一方的恶棍,还有那一位,象是偷鸡摸狗的贼痞……
看着芸芸众生慷慨解囊,我心中不禁想,看来,只有掏出钱财,就可以买得功德,无钱则买不得功德,如此说来,不管怎样搜刮百姓,怎样巧取豪夺,怎样为富不仁,怎样欺男霸女,只要出钱,都可以得到功德,在山下做尽坏事,上山来把沾着污渍的钱往那木头箱子里一捐,便有了功德。然后走下山去,坏事照做不误,做官者官运长久,诈钱者财运长久,做贼者贼运长久,为霸者霸运长久,所以这个世界上,自上帝造人以来,总是有好人,也有坏人,好人坏人相伴而生,好人总是受欺,坏人总是得意。“好人不长寿”,看来这话是真理!谁也没有见过坏人死绝了的时候,这大概是坏人捐的钱多,好人捐的钱少的缘故吧!
旁观良久,我决意不与俗流为伍,抽身走出寺门,直向那超尘拔世的天竺峰顶奔去。然而,今日之天竺峰已非昨日之天竺峰,游人接攀援而上,杂乱的人迹践踏了白莲般的岩石,昔日的仙气已被污浊的人气冲荡得无踪无影,我难以静静地聆听天音梵语,难以找到修身养神的静处,还是下山去吧!还是回到我那小书斋里去吧!那里有孔子、老子、庄子、孟子,有莎士比亚、雨果、托尔斯泰,也有耶稣、释加穆尼,每天与先贤圣哲相伴,聆听他们的心音,呼吸他们的气息,与他们开展心灵的对话,那才是静处,那才是心灵的乐园!在那小小蜗居里,我可以静静地感悟人生,省乎吾身,把恶筛掉,把善留下。善,本为佛意,佛,即善的化身,善积多了,不就是佛吗?心中有善,身自成佛,何苦要去山上拜佛?多积善,就是替佛行道,佛若不图钱,定然为我的善行高兴,当然也就佑我平安。在这浮泛纷纭的尘世里,我胸中自有一片佛心,我那小小的居室也就是一片佛光普照、纤尘不飞的净土。
1999年12月25日
我的博客首页:http://blog.sina.com.cn/zhqk1000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