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深圳蛇口赤湾历史景点

标签:
宋少帝赵昺文天祥正气歌天后宫赤湾 |
分类: 游记 |
赤湾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的西南角,也是深圳市的西南角。赤湾东边是蛇口码头和蛇口港,从这里去香港和澳门极为方便;南边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边是前海自贸区;北边则依靠大南山。赤湾有多少旅游景点?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赤湾有四处历史景点:文天祥纪念公园,左炮台,天后宫,宋少帝墓。
一、文天祥纪念公园
2016年4月3日,清明节前一天,大晴天,太阳高照,几乎没有雾霾,天气很好。与几位老同事相约游览文天祥纪念公园。一行五人,有张老师和老田夫妇,都是70多岁了;窦老师,也70多岁了;老范年轻些,也退休多年了;加上我,也70岁以上年纪了。
所谓“文天祥纪念公园”其实就是把“赤湾山”改造成了一个兼具休闲和健身功能的文化主题公园,以纪念这位忠贞不屈的爱国志士及杰出的诗人。
纪念公园入口就在赤湾山脚,右侧大理石照壁上镌刻着“文天祥纪念公园”七个红色大字。
站在入口处抬头向右看,就是登山之路,全程都是花岗岩条石铺成的阶梯,阶梯宽敞,但坡路陡峭。
因为道路较为宽敞,所以基本可以看到道路两侧的景色。有一处山泉流水,可以洗洗手、洗洗脸,感觉凉爽好多。有一节道路比较平坦,路边鲜花开放,红艳艳,与绿树相映,让人在气喘吁吁中体味大自然的美好。
一路上山,可分为几个阶段,以事迹、书法作品、雕塑、浮雕等艺术形式,让游人在登山的过程中领略文天祥一生“读书报国”、“宦海沉浮”、“积极抗元”、“英勇就义”的经历,重温文天祥的人生历程,感受他作为文人英雄的独特情怀。
莲花柱。据说公元一二七八年,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率领义军,举兵勤王,追踪十岁小皇帝赵炳至潮阳莲花峰,在此登峰望帝,眺望茫茫大海,极目寻望帝舟踪影,帝舟片影无踪。山峰是由几片纵裂的花岗岩石拱围拼凑而成,从陆上远眺俨然若一朵含苞待放的莲花,从海上观之,则仿佛是一朵出水芙蓉,故文天祥将该峰命名为“莲花峰”并刻石。不知道这里的“莲花柱”是不是体现那个“莲花峰”的意蕴呢?
(文天祥纪念公园 正气歌)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正气歌》是南宋诗人文天祥在狱中写的一首五言古诗。诗的开头即点出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至时穷之际,必然会显示出来。随后连用十二个典故,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所作所为凛然显示出浩然正气的力量。
此公园的修建特别人性化,每经过一段路程便有一个小亭子,内设条凳,供游人休息,特别对于老年人更是合宜。
也不知道上了多少石阶,终于登到山顶。环顾四周,山下景色历历在目。可以看到蛇口港和前海自贸区。
二、左炮台
左炮台是在一个小山顶。实际上此山顶与文天祥纪念公园都是赤湾山的一部分。遗憾的是二者之间没有联通的道路,所以必须从文天祥纪念公园沿着山根的公路走到左炮台,大约2公里吧。
(蛇口 赤湾 左炮台入口旧址)
赤湾古炮台位于“临海山梁扼三面之险”的蛇口半岛顶端,分东、西两侧箝制赤湾港,雄视伶仃海面。已修复的左炮台挺立在鹰嘴山头。炮台城基用大块花岗岩修砌,全高约3米多,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布防珠江口,曾重修赤湾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曾领兵在伶仃洋上击败英军,赤湾炮台为林则徐禁烟曾立下汗马功劳。
(深圳蛇口赤湾左炮台 林则徐塑像)
炮台旁有一颗古榕树,据说已有上百年历史。从其树冠就可以看出来年纪不轻。从炮台下面看它的树根,密密麻麻的跟条,牢牢地缠住石墙,煞是壮观。不过,我个人倒觉得这种榕树太自私,太霸道,太暴力,为了自己的生存,毫不顾忌周围环境的利益。这种榕树在深圳处处可见,它们把粗实的跟条深深地扎进道路、墙基甚至楼基,致使墙基开裂、道路凹凸不平,常常造成严重毁坏,成为隐患。
三、天后宫
天后,又称妈祖、天妃、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许多沿海地区都建有妈祖庙。相传,深圳赤湾天后宫建于宋代末年,坐落在深圳市小南山麓,倚山傍海,风光秀丽。凡朝庭使臣出使东南亚各国,经过这里时必定停船进香,以大礼祷神庇佑。
此前,2014年6月28日,我已经游览过天后宫。这是当时拍摄的照片。
(深圳 天后宫)
四、宋少帝陵
当年,游览天后宫后接着游览了宋少帝陵。宋少帝墓,是广东省境内唯一的一座宋代皇帝陵寝。据说,最初是香港赵氏后裔于1911年修建了此墓。
(宋少帝赵昺陵墓)
宋少帝,也称宋末帝,名叫赵昺(bǐng),是宋末三帝之一。公元1271年,忽必烈已经建立了元朝。1278年,宋朝残余的大臣们拥立8岁的赵昺为帝,改年号为祥兴,并以陆秀夫为左丞相,张世杰为太傅,进驻广东新会崖山,继续抗击元军。
祥兴二年(1279)正月,元军进攻崖山,宋军大败海上。3月19日,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于是身穿朝服,将8岁的小皇帝赵昺抱到船头,叩首再拜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言罢,背起小皇帝,跳入茫茫大海,至此,南宋彻底灭亡。
(宋少帝赵昺被殉国雕像)
我于2014年6月28日游览宋少帝陵后,发出如下感慨:“已亡宋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在政治家们的胁迫下,苟延残喘,被‘忠臣’抱着跳海殉国,死时年仅9岁。好可怜哪!如果那些‘忠臣’不把此孩童立为皇帝,如果那位‘忠臣’不抱着此孩童跳海自杀,或许此孩童还可以快乐的生活一辈子。哎,可惜历史不可假设。”
呜呼!一个9岁幼童,尚不喑世事,便这样稀里糊涂地葬身大海,被“殉国”!他的死,成就了几个成年人的“忠臣”名节,得以流芳千古!同时,也使一个未成年人无辜的背上“亡国皇帝”的永世污名!岂不悲哉?!
********************
最初发表于2016年4月5日《秋日春风》
http://www.6wey.com/bencandy.php?fid=38&id=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