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话题285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2022-04-09 20:27:59)

话题285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

              《韦老师家庭教育论坛群》由群友文斌老师提议

2 018年由在校大学生研发的“龙江二号”维纳卫星准确进入环月轨道,为此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飞行器送入月球轨道的高校。卫星设计团队的领头人,就是哈工大的在读博士生韦明川。再后来,该团队使用自主研制的重量仅20余克的微型CMOS相机,通过周密计算成功拍摄地球与月球的合影,图片被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美国《科学》杂志选为当期的封面,国内外赞誉为“最美地月合影”。2019年团队负责人韦明川作为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人员代表,受到习总的亲切会见。

一、家长悉心引兴趣  家庭科学氛围浓

说起孩子勤学钻研的学者风范,更得益于他父亲多年辛勤培养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父亲文斌老师,从事平凡的教师职业30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千百名各类建设人才。韦老师自参加工作以后,一直坚持每天晚上读书学习,以此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他作为学校的理化生教研组长,潜心钻研教材,探索新时代高效教学方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全校乃至全市都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先后获得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省优秀指导教师,全国初中生化学竞赛园丁奖等殊荣。

 播种希望,为国育才,为家树人,是他不变的信念的追求。他的严谨治学变成了一种习惯。韦老师特别重视对自己儿子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自己的家风文化。明川从小受家长的影响颇深,他不仅乐于帮助邻居和社会做公益活动,还特别爱读科普图书,由此养成了勤学好问的宝贵科研素质。孩子尤其对各种理化试验情有独钟,对新兴信息技术充满好奇探究。孩子上了学,文斌老师在家里面专门为孩子开设了小小的理化实验室,带领着明川,在科学浩瀚的海洋中,恣意畅游。从物理学的热力声光电,到化学的有机变化和无机反应,孩子不仅乐学会学,而且逐渐丰满了自己遨游科学天空的翅膀。在父亲的引导下,在家里制作出化学电池,不仅点亮了发光的小灯泡,更是引领孩子走入了科学研究的神圣殿堂而浑然不觉。

文斌老师谈到他成功的家庭教育的经验时说道:兴趣引导,加动手动脑,是孩子培养成才的法宝。他无私分享科学教子的理念和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2015年他的家庭教育案例,被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评为“中国家庭教育激励计划优秀案例”。2017年,他们家还被评为“最美书香家庭”。

二、指导孩子读经典  文化素养取精华

1、小学习传统文化 丰富精神底蕴

引导孩子读经可以传承传统文化。强调少儿读经,其实是希望能够把科学和人文结合起来,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结合起来,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结合起来,把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结合起来。传统和现代是不可分裂的,“经”是我国学术思想的精华,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载体,其中的一些内容如提倡和平主义、人道主义、主张自强不息等,现在仍具有十分现实的借鉴价值。儿童读经可以传承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精神,对于我国的文化发展、重塑民族精神都有好处。

2、引导孩子读经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

21世纪的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心灵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五大冲突和挑战,并由此引发了人文、道德、精神及价值危机,而我国文化经典中蕴含的和善仁义思想与现代社会形成了良性互补,其价值观念与是非的标准、伦理道德的规范、艺术审美的尺度,对现代社会有着积极作用。让儿童读一些儒家经典,接受一些优秀文化的熏陶,是提高人素质的重要举措。除了以上的社会功能,“读经”还有育人功能。读经是德育。“读经”教育活动对涵养少年儿童的善心、仁爱之心,培养孝敬亲长、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养成举止文雅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健康成长,亲密亲子关系等都有显著效果。在“读经”过程中既识字学知识,又能在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尝试那些行为规范,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习惯。

3、引导中小学生读经有利于文化课的学习

中小学要读文言文,特别是14岁以前,孩子背诵能力最强的时候,多背一点文言文,虽然不能完全理解,但可以贮存语料,形成语感,的确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中国人有文言阅读能力,对全民素养的提高确实大有好处,而这个基本功,在小学时代获得,比长大了再硬记,真是不知道要方便多少。思想的贫乏和语言的贫乏往往相伴,没有一点古代的文化底蕴,很难有准确的判断力、审美观和欣赏能力的。从长远看,在儿童记忆力最佳的阶段让其背诵中国古诗文经典,了解中华文化的人文价值,领悟人生的理想和对社会的责任,对其一生都是有大裨益的。最后是美育。儿童从小受经典的熏陶,其中的词语、韵律、意境、审美旨趣等便会深深地印在儿童的心中,从小形成一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将来不管身在何处,接受思想都不会迷失自己的文化生命源头。

                                                           2022—04—0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