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游走开封——龙亭公园

(2016-11-03 16:38:08)
标签:

开封

龙亭公园

分类: 旅行随笔

开封是这次河南之行的最后一站。计划在开封停留两天,把开封城内几个知名景点都转一转。

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夏、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金先后在此建都。开封在汉景帝前叫“启封”,因公元前8世纪郑庄公在开封城南的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而得名;至汉景帝时,因避景帝刘启名讳,将启封改名为“开封”。

游历古都,肯定要去寻访帝都的痕迹,“龙亭公园”自然是首选的去处。从地图上知道,龙亭公园南就是小有名气的“宋都御街”,因此提前1小时从宾馆出发,先去御街看看。早上的御街虽然已经是车水马龙,但两边的店铺大多还没开门。本以为这里会有一些古建筑或是古遗迹,实际上却是一条彻头彻尾的仿古街。在龙亭公园门前等候入园的时候,发现一些环卫工人正在用水冲洗午朝门广场地面上已经被晒干的污泥,而这些污泥显然是前一天晚上那场大雨形成的水流从别的地方带来的。历史上即有龙亭一带地势低洼,夏秋季积水严重,以致于从清顺治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贡院到雍正时已经无法使用的记载。

龙亭公园一带的建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德宗李适在位(780年-805年)时,曾经在此建立永平军节度使衙门。后梁在节度使衙门基础上改建为皇宫,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五朝承继之。元灭金后,江南江北行省衙门设立于此。明初,朱元璋为其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设周王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旧址上建立贡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万寿亭”,亭内供奉皇帝牌位,每逢节日大典或皇帝诞辰,地方官员即来此遥拜朝贺,煤山由此改称“龙亭山”,简称"龙亭"。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王世俊将万寿亭扩建为“万寿宫”。

在龙亭公园门前的午朝门广场上,东西各置有一尊石狮,相传为宋故宫遗物。1928年9月,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次主豫的冯玉祥命人在东边雄狮颈下刻上了“睡狮猛醒 勿伤我种”八个字。

龙亭公园总体呈南北布局,南部以水面为主,主要建筑都坐落在北部。“午门”,也就是龙亭公园的南门,是一座面阔五楹的歇山顶门殿;殿顶覆黄色琉璃瓦,一派帝王之气。进入午门,是建设在一条南北走向堤坝之上的“御道”。御道东侧的水面叫“潘家湖”,西侧的水面叫“杨家湖”,统称“龙亭湖”。著名的“天波杨府”就位于杨家湖的西北角,杨家湖的名字应该是由此而得。了解“杨家将”故事的人都知道潘仁美是杨家的仇敌,那么隔堤与杨家湖相对的自然就应该叫潘家湖。

御道中段有一座五孔石拱桥,因其似玉带凌波,故称“玉带桥”。

过玉带桥,路边可见“北宋东京城大庆殿遗址”石碑,但在附近转了转,并没有看到什么柱础、石构件之类的东西。但一想到“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民谣,为什么看不到东京城遗迹的疑问也就有了答案。

接下来,是由各种花草装饰起来的一段西洋风格的“缤纷花廊”,走行期间,如浴花海,又得荫凉。

走出花廊,是一座面阔三楹庑殿顶的穿心殿,殿额为“嵩呼”。

所谓“嵩呼”就是“山呼”。也就是说,这里是臣子到万寿宫遥拜皇上时“山呼万岁”的地方。据《史记》记载,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到嵩山太室山祭祀,忽闻有人呼喊“万岁”,但山上山下的人都说没人喊。于是,将呼喊“万岁”者确定为“嵩山”,即“嵩呼”或“山呼”,并作为“祥瑞”记录在案,进而把“山呼万岁”或“三呼万岁”确定为臣子朝见皇上的礼仪之一。

透过穿心殿,可以看到远处的“朝门”和高台之上巍然耸立的“龙亭大殿”。

在穿心殿和朝门之间的御道两旁,依然是西洋风格的花草装饰,其中几块“草碑”上点缀着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宋词名句。

朝门是一座面阔三楹的硬山顶门殿,门联为“五位延福八仙聚处,三呼大庆四季同春”。朝门东西是两座掖门,掖门通过长廊与东西朝房相连。

朝房在帝王时代是大臣们候旨听宣的地方,现在东西各8间朝房里面陈列有9组蜡像,每组蜡像以一位北宋皇帝为中心,再现了“宋朝开基”、“杨业归宋”、“澶渊之盟”、“包拯上任”、“召见外使”、“安石变法”、“水运仪象”、“微宗作画”、“李纲复职”等9个著名历史场景。

朝门向北是一座大照壁,特别之处是其正中辟有一个拱门,估计是专门供皇上通行使用的。

照壁前面靠东,有两通乾隆御书碑,西边一通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上半部分是乾隆帝赐雅尔图的《嘉禾诗》,下半部分是雅尔图自撰的《救灾记碑》;东边一通立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乾隆帝赐给雅尔图的一首回任诗。雅尔图,蒙古镶黄旗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就任河南巡抚。

照壁背后即是通过72级台阶才可以登临的龙亭大殿。现存的龙亭大殿脱胎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的万寿宫正殿,其下的高台就是从前明代周王府里的煤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驾临开封,以河南巡抚衙署为行宫,巡抚衙署搬迁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移至“大道观”,大道观里的道士们则被安置到了万寿宫。次年,万寿宫正式成为道观,改称“万寿观”。1922年5月,冯玉祥第一次主政河南时,将万寿观中的道士遣散,龙亭与宗教的关系就此了断。

1925年,胡景翼任河南督军,开始对龙亭进行大规模整修,大殿两侧的上下蹬道被改建为砖砌的台阶,迂回上下,这种独特的设计保留至今。胡景翼还将龙亭命名为龙亭公园,龙亭始有公园之名。

1927年,龙亭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将龙亭公园改称“新民公园”。1946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又将龙亭大殿改为“忠烈祠”。1953年,国家拨专款对龙亭进行修缮,并恢复龙亭公园原名。1982年至1986年,国家和开封市斥巨资对龙亭公园进行大规模整修,基本恢复了清代万寿宫的旧貌。1994年7月15日凌晨,大殿的基座突然发生坍塌,木结构摇摇欲坠。同年10月26日,经过100天的奋战,大殿修复工程竣工。在这次大殿修复过程中,开封各界和普通市民踊跃捐款,捐款总额超过100万,差不多占到修复工程总预算的一半。

龙亭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檐下悬“龙亭”匾额。

殿内以金黄色为主色调,辅以孔雀蓝配色,鲜亮明快,颇合宋人纤巧秀丽之风。

殿中所悬“励精图治”匾额由时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刘真题写,其书法水平实在让人难以恭维。古迹中的匾额、联语有历史遗墨当然最好,没有古人遗墨,也应该以文化大家、书法名人的作品代之,最忌讳采用名人书法、官员书法。

殿联“陈桥驿黄袍加身鸿猷安社稷,东京城金殿正位神武定乾坤”同样由一位时任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官员撰书,尽管联语和书法都不差,但总让人觉得有些苍白,缺乏厚重感。

在龙亭大殿东西两侧的平台上,置有两块太湖石,上刻“宋宫遗石”字样,并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文字。据有关人士记述,这两块太湖石是1994年修复龙亭大殿时,从殿基下的假山上取下的。有学者认为,这两块太湖石及其假山应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站在龙亭大殿的平台上,杨家湖、潘家湖和远处的开封城区尽收眼底。

平台东出口处,有一个石门阙,门柱上刻有康有为1923年游历龙亭时留下的一副对联:“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这个石门阙没有年代感,应为新作。

从龙亭大殿东边的台阶下来,可见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小亭,亭中有一眼井口已经封闭的古井。这就是有开封十二眼名井之首美誉的“铁泉海眼”。相传,在宋太祖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开封遭受大旱,眼看庄稼就要没了收成。东海龙王被宋太祖登基以来的德政所感动,用自己的一只眼睛化作一眼甘泉,缓解了旱情。但到了第二年,本来已经暴雨成灾,可那眼“龙泉”依旧涌水不断,却又无法堵住。这时候,东海龙王给宋太祖托梦,说只有用皇帝滴了血的铁水铸造千斤铁柱插进泉眼,才能堵住泉水。宋太祖自然是依意而行,结果涌泉被堵住了。这个为宋太祖歌功颂德的故事,显然是赵匡胤的拥护者有意为之。

龙亭大殿西侧,有一个小院落,叫“凝芳苑”。

这是个具有江南风格的袖珍园林,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院子里陈列的一盆盆现代婉约派小盆花。

院子里有一座“貔貅馆”,既展且销,但生意惨淡。

龙亭大殿北面树林中,耸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十二柱方形碑亭。

亭内石碑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河南布政使马慧裕所立。碑阳刻有五岳真形图,这是道家的一种符箓,用以刻划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等五座名山。

但一个挡在碑前的玻璃罩神龛把碑挡上了一多半,让游客无法完整看到颇具神秘色彩的五岳真形图。

碑阴为五字楷书“叙五岳真形”,是马慧裕的手笔。叙五岳真形碑原来在龙亭大殿内,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移出大殿,立在殿前;上个世纪80年代又移至殿后,并建立了碑亭。相传,五岳真形图是西王母给予汉武帝的信物,除开封龙亭之外,五岳都立有叙五岳真形碑。

叙五岳真形碑南有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建筑内保存着一段刻石门梁,也就是之前在龙亭大殿平台上看到的那座新石门阙的原物门梁。

这段老门梁上刻有康有为的一首诗:“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有黄河滚滚流。”诗的落款时间“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很特别,反映出康有为从内心深处不认可“中华民国”的复杂心态。

碑亭以北,以树木花草为主,分布着植物造型园、芳林苑、梅苑、月季园和盆景区等景观区。

从芳林苑西行,可见一大片荷池,正赶上荷花新放,自然是一阵猛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