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重庆

大足

石刻

宝顶山

分类: 旅行随笔
宝顶山位于大足东北的宝顶镇,是大足诸多摩崖造像分布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自南宋起,即为佛教圣地,在川渝地区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宝顶山开窟造像始于南宋的赵智凤,前后历经70余年乃成今日之规模,为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与北山进入景区很快就可以看到造像的简约布局不同,宝顶山出于尽可能容纳更多游客的考虑,对景区前端进行了大面积扩展,新建了瑞相桥、瑞相广场、礼敬桥、礼佛大道、祈福殿等一系列工程,以求将游客疏解到一个范围比较大的区域里,避免核心景区人流过于密集。
从景区大门到进入核心区域,大约有1.5公里的距离。这1.5公里既可以选择步行,也可以选择乘坐电瓶车。选择前者的好处,在于可以顺路游览“大足石刻博物馆”和“广大寺”等景点,但需要一些体力,特别是在炎炎的夏日;选择乘坐电瓶车的最大好处就是快捷,外加一路风驰电掣所带来的风凉。现在许多新建或新扩建的景区都有类似的电瓶车服务,既有服务游客、方便游客的一面,也是景区创收的一个重要来源。
宝顶山的摩崖造像主要集中在大佛湾,这也是一般跟团游着重游览的地方。大佛湾呈敞口向西的“U”字形,崖面总长约500米,一万余尊造像凿刻于东、南、北三面崖壁上。这些造像构思新奇,雕刻技艺娴熟,世俗色彩浓郁,内容多为佛教经变故事,道教、儒教内容的造像占有相当比例。
进入一个门楣上镌有“广大宝楼阁”字样的八角形门洞,我们立刻置身在了一个摩崖造像的斑斓世界里。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按顺时针开始游览,也就是先游览敞口向西“U”形的北段。实际上,石窟作为寺庙的一种特殊形式,特别是像宝顶山大佛湾这样在开窟前就已经进行了充分规划的石窟,其布局往往是有先有后,非常讲究的。事后仔细研究发现,正确的游览顺序应该是逆时针而行,先游览敞口向西“U”形的南段。
南段的第一龛是“护法神”龛。中国寺院在山门处一般会塑有护法的四大天王或八大金刚以及天神韦驮,以显示道场森严和震慑邪恶。而这里护法的任务却由释迦牟尼佛亲自率领天龙八部来负责,真可谓是独具匠心、超凡脱俗。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中一神双手展开一本册子,册子上有书: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应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这个册子类似我们现在的游览须知,只是增加了诅咒的成分,显得不够人性化。在九大护法神下面,还刻有十二生肖,以示护法神十二个时辰里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
接下来的“六教轮回图”龛讲的是佛教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核心就是“因果报应,转世轮回”。“六道轮回图”共分四圈,中心圈中坐着一修行者,从其心际飞出的六道佛光把整个轮盘划分为六个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佛教从来不认为宇宙间有任何操纵生命的力量存在,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发善得善,发恶得恶。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力差别,在轮回中共有六种转生的趋向,分别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其中,上三道为善三道,下三道为恶三道。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成为维护中国传统道德伦理的重要精神支柱。“六道轮回图”非常形象地宣扬了佛教的核心教义,阐明了佛教的基本观点,显示了古代造像设计者和工匠物化哲理、图解教义的非凡能力。
在“六教轮回图”的右下方有一幅浅雕“猫鼠图”:一只老鼠躲在竹梢上,竹子下方则守着一只猫。老鼠想逃,却无处可逃;猫想捕鼠,却不能马上得手;两位都显出焦急的神态。古代造像者借助这样一幅图画阐释了佛经“欲求不得,苦之本也”的道理,令人回味。
与“六教轮回图龛”紧邻的是“广大宝楼阁图龛”。佛经上说,“广大宝楼阁”是一个能降服诸魔,让刀山变宝山,使兵杖变莲花的金刚不坏之地。龛中并排而坐的三人是宝髻、金髻和金刚髻,他们效仿释迦牟尼在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而觉悟。另有学者认为,该龛造像应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其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三尊造像下面横刻着“宝顶山”三个大字,落款为“朝散大夫权尚书兵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兼实录院官修撰杜孝严书”。杜孝严为四川人,其于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回家省亲途中经过大足,留下此墨宝。
南段最东端是“华严三圣像龛”。龛内雕凿着三尊均高达7米左右的佛像,雕工精湛,气势不凡。中间一尊为毗卢遮那佛,即“大日如来”。其两侧分别是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按照佛教仪轨,在“华严三圣像”中,文殊菩萨应该在毗卢遮那佛的左侧,普贤菩萨在右侧。但此龛造像却对调了两位菩萨的位置,据说这是佛教密宗与其它派别有所区分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组造像中的文殊菩萨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近两米。为使重达千斤的宝塔和手臂不至断落,工匠们巧妙地将衣袂设计成支撑结构,非常好地解决了问题。为使观瞻者看到的佛像比例适中,工匠们有意调整了头、躯干、腿的比例,并使整个身躯前倾约二十五度,让人在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三圣像背壁上刻有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更加高大。
从“华严三圣像龛”转折向北,有一座面阔七间、重檐歇山顶建筑,建筑内即是著名的“千手观音”。观音菩萨在佛教里是个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多面手,这是千手观音出现的世俗需求。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为千手观音,其他手主要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而眼前的这尊观音却有实实在在的1007只手,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这一千多只手手势各异,姿态优美,持拿各种器物,其中不乏各种生活用具、劳动工具和武器,甚至还有类似曲面手机模样的东西。这些生活和劳动器具高度写实,是不可多得的类实物资料,对了解南宋日常生活很有价值。在观音的每一只手中还有一只眼睛,因此这尊观音的准确名字应该叫“千手千眼观音”。在观音造像的侧后,还有四尊小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和金刚亥母,左边为吉祥天女和毗那夜迦。婆薮仙和吉祥天女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后被观音降服。殿内梁柱上有联:“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普度众生看殿上菩萨千支金手炳世界;修大手印彻悟六字真言欲登彼岸问座下施主几许功德留人间”。从一些老一点的照片上知道,在2007年以前,“千手观音”及其附属造像破损严重,金箔大面积剥落。经过历时8年的大规模抢救修复工程,到2015年5月,“千手观音”及其附属造像才得以重披金装,以金光灿烂的形象与信众和游客见面。
走出“千手观音”所在的大殿,顺右手边看去,即是宝顶山的标志性造像——释迦涅槃像。这尊释迦涅槃像是整个大足石刻造像中体量最大的一尊造像,南北横陈,长达31米。该造像全身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非常完美地呈现了佛祖涅槃时的安祥之态。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似乎正在聆听佛祖的最后一次说法。在云端站立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包括母亲摩耶夫人。在整龛造像中,虽然主造像与附属造像比例悬殊,体量差别巨大,但却给人以构图合理、浑然一体的感觉,并不显得突兀和不协调。这尊释迦涅槃像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只表现了佛祖的上半身,而将其双脚隐入岩石中,且右肩也陷于地面之下。这种处理方法暗含着“佛大不可度量”的深意,产生了“意到而笔不到”的特殊艺术效果。
岩崖从释迦涅槃像的头部开始向西转折,转折处的崖壁上凿有九个龙头,龙头下面端坐着刚刚出生的释迦太子,表现的是“九龙浴太子”的佛经故事。佛经中说,摩耶夫人身怀有孕,在兰毗尼园中手攀树枝,结果释迦太子从其右腋下降生。释迦太子降生即能行走七步,且步步生莲。当时即有九条神龙飞至释迦太子头顶,口吐香水,为太子洗浴,诸天护俱来守护。要表现这样一个故事,有意象和具象两种选择,这里显然选择了前者。而之所以选择意象的表现手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地制宜所使然。有分析者说,该处崖壁原是一处水道,造像设计者巧妙地将流水引作九个龙头的水源,既营造了“九龙浴太子”的动感场景,又使流水得以排泄,从而消除了流水对周围其它造像的影响,堪称“巧思妙解”。
“九龙浴太子龛”的西邻是与“千手观音”和“释迦涅槃像”共同构成大佛湾核心造像的“孔雀明王龛”。与北山的那龛孔雀明王不同,这龛孔雀明王在龛壁上容纳了丰富的经变故事。其中,龛的右壁刻画了莎底比丘被毒蛇咬伤,危在旦夕,阿难为其念诵明王咒,使其得以复苏的场面。左右两壁还刻有拥有美女但无佳肴的阿修罗和拥有佳肴但无美女的帝释天互相嫉妒、征战不休,但在明王的咒语声中止战弭兵的内容。在龛的下部刻有虎、狼、毒蛇等猛兽,表示孔雀明王的咒语能驱赶他们,为信众消灾免难。
“毗卢洞”在“孔雀明王龛”的西侧,是一处名副其实洞府。洞内正壁以高浮雕的形式雕有一转轮经藏,中间端坐着手结最上菩提印、口吐文理之光的毗卢遮那佛。在转轮经藏的基座上,工匠们以浅浮雕手法描绘了一组弥勒经变故事。洞内左右壁及前壁刻有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在他们的莲台下,刻有多头小狮子,或匍伏,或倒立,姿式夸张且各不相同,生动有趣。洞内有几尊面壁祈祷的造像,他们虽然背对观者,但面部雕琢一丝不苟。此类设计在其它石窟中比较少见。整洞造像雕刻技法纯熟洗炼,人物形态俊美庄严,衣饰富丽堂皇,显示出设计者和雕刻者高超的艺术造诣,是宋代石刻造像中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如果说之前在大佛湾看到的造像都充满了凝重的宗教色彩的话,那么,接下来看到的造像则是发散着浓郁的人情味,莫测高深的宗教教义在这里已经和人世间的道德规范高度融合。
“报父母恩重经变相”龛的上部刻“贤劫七佛”半身像,下部中央刻“投佛祈求嗣息图”。在“投佛祈求嗣息图”的两侧,以连环画的形式用“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苦恩”、“推干就湿恩”、“哺育不尽恩”、“洗濯不尽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恩”等十组造像展现了父母含辛茹苦,抚育儿女的场景,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其中,“哺育不尽恩”这组造像旁有碑刻颂词曰:“不愁脂肉尽,唯恐小儿饥。”把母亲育儿的心情,以及母爱的博大深厚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一组造像“究竟怜悯恩”下的颂词“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则是原原本本的儒家说教。此时此刻,造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已与宗教无干,只与亲情有涉。该龛造像的世俗性已经远远超过其宗教属性,是佛教教义与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在一千多年中从彼此冲撞,到相互交融,直至完成民族化的实物例证。
在“报父母恩重经变相”龛右上角有一组雕凿粗犷、几乎未施彩绘的造像,这就是“雷音图”龛。在这组造像中,风伯头戴幞头,飘衣扬袖,髯须怒张,足跨弓步,正挟持着一个巨大风囊凌空布阵;雷公兽首人身,手持巨槌,正旋转猛击七面连珠鼓;电母表情威严,直立于云端,正持镜闪电;云叟身披云罩,仰脸鼓腮,手指上方,作吐云布雾状;雨师为一慈祥老者,骑着一条飞龙,左手端盘,右手持拂,作随云施雨状。整龛造像形象生动,刀法豪放,通过简单构勒即表现出了风、雨、雷、电疾飞猛打的磅薄气势。
“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龛正中刻释迦牟尼佛半身像,左右两壁图文并茂,主要为释迦牟尼佛前世今生的行孝故事。在原来的佛教教义中,对“孝”是不太感冒的,认为父母与子女不过是须臾短暂的寄住关系,主张僧尼应不事二亲,并提出“沙门不应拜君亲论”。这在非常重视孝道、忠君思想浓厚的中国自然是没有市场的,因而被儒道之人斥为“无君臣之义,无父子之情”。佛教为了自身在中国的发展,到唐以后,开始杜撰出一些释迦牟尼佛的行孝故事,来为佛教张目。在释迦牟尼佛半身像下面的石壁上刻有一篇《三圣御制佛牙赞》,两侧各镌七个楷书大字“惟有吾师金骨在,曾经百炼色长新”。其中所说“三圣”是指北宋的太宗、真宗和仁宗三位皇帝。史载,“三圣”所撰佛牙诗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曾经立石于庐山西林乾明寺,名曰:《三朝御制佛牙赞》碑,但原碑已经不存。碑刻尾记告诉我们,宝顶山的这通《三圣御制佛牙赞》碑当为《三朝御制佛牙赞》碑的复刻之作。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也称“西方净土变”。该龛在上层刻“西方三圣”像和极乐世界场景,下层刻三品九生,两侧刻十六观,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西方极乐世界的盛况。“西方三圣”端坐于七重栏楯的上方,中间为阿弥陀佛,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头布螺髻,面目慈祥,表情宁静;观音菩萨头戴化佛宝冠,胸饰璎珞;大势至菩萨头戴宝瓶冠,身著天衣。二菩萨头顶上方各有十方诸佛并列,背后有祥云缭绕,飞天起舞,青鸟翱翔。在七重栏楯的七根莲花柱上,各立有一天国乐童,或横笛吹奏,或手持拍板,或吹箫击鼓,形象乖巧,神态生动。在七重栏楯之下刻有图文并茂的“三品九生图”和“十六观”法的图像和偈语。这里的“十六观”法主体已不再是佛经上的神佛,而是现实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造像设计者对宗教仪轨的超越和创造性。“三品九生图”下面的栏杆上,刻有许多荷花童子,有的在荷叶中露脸窥视,有的在莲花上参禅打坐,有的在栏杆上嬉戏玩耍,一派天真烂漫气象。该龛造像因岩施刻起伏有致,繁而不乱,统中有变,属宝顶山石刻的上乘之作。
从“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向西下行,右侧崖壁上可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西竺一脉”等刻石,落款为“邑人逊斋曾志敏时年六十有二左右兼书敬成勒石”。曾志敏为清咸丰年间人,善书,在大足北塔山亦有其“海棠香国”刻石题字。
走下几级台阶,即是高达十二米、宽近二十米的“地狱变相”龛。中国的地狱观念大致形成于东汉佛教传入之后,是古印度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鬼神灵魂思想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地狱文化的主要理念就是灵魂不灭、轮回转世、善恶有报、惩恶劝善。以地狱变相为内容的石窟造像在我国多地都有存在,但惟以宝顶山的这处规模最大,且保存基本完好。龛内上方刻有十斋日佛及十大冥王,十大冥王左右分别为速报司和现报司,以构成阴曹地府的十二殿,在十大冥王的中间端坐着手托摩尼宝珠的地藏王,下面是阴森可怖、刑罚酷虐的刀山、油锅、拔舌等十八层地狱。在地狱大门的右上方有一杆巨秤,秤钩上钩着一个“业”字,表示灵魂入地狱时要把生前所作的“业”钩在秤上称一称,看看善业和恶业各做了多少。这里还刻有一面“业镜”,以示明镜高悬,量刑公平无私。对地狱里的这些倒霉鬼的刻画虽然不似佛像那么精细,但却构思巧妙、个个生动,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与“地狱变相”龛紧紧相连的是“柳本尊行化道场”龛。柳本尊,名居直,为唐末、五代时期四川地区佛教密宗的一代祖师;屡显神异,信众甚多,曾获“唐瑜伽部主总持王”称号。柳本尊的“神异”主要表现为他的十件苦修“事迹”,即剜眼、立雪、舍臂、炼心、炼膝、炼阴、炼顶、割耳、炼踝、炼指等“十炼”。在该龛造像中,所谓“十炼”都有生动再现。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每一“炼”的造像旁都有刻石文字记述了这一“炼”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和证明人,极力证明这些“炼”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我估计这位柳本尊应该是那个年代的一位高级魔术师,通过障眼法等魔术技巧蒙蔽了他的信众。本龛下部的十大明王多为只完成了头部和上半身,下半身尚未完工的“半成品”,据说是因为元军进攻大足一带导致了造像工程的突然中断。这些未完成的造像在给我们留下遗憾的同时,也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到了当时造像的工序过程,并从中体会到工匠们的不容易。
“牧牛图”全长约三十米,是我国石窟造像中比较罕见的长卷式组雕。整龛造像由十个牧人和十头牛组成,以牧人代表修行者,以牛代表修行者的心;牧人驯牛的过程即是修行者调服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这龛造像顺着山岩的自然曲折,利用岩间的流水,刻画出了牧人挥鞭赶牛、冒雨登山、吹笛击拍、攀肩谈笑、畅然酣睡和牛翘尾狂奔、侧耳倾听、跪地饮水、自舔其蹄等场景,将晦涩难懂的禅宗教义通过生动的艺术表现呈现出来,颇具寓教于乐之妙。在“牧牛图”尽处的石壁上,刻有两首颂诗,其中“了了了无无所了,心心心更有何心!了心心了无依止,圆照无私耀古今。”一首的作者是北宋禅宗云门宗大居士杨杰;另一首“人牛不见杳无踪,明月光寒万象空。若问其中端的意,野花芳草自丛丛。”则是出自五代时期四川普通山普明禅师之手。
“圆觉洞”深十二米,宽九米,高六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圆觉又叫做无上觉,是佛教中觉的三种境界之一,指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最圆满的境地。洞内正壁为三身佛,即法身佛毗卢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和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左右两壁排列着文殊、普贤、普眼、金刚藏、弥勒、清净慧、威德自在、辨音、净诸业障、普觉、圆觉和贤善首等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三身佛前长跪着的菩萨意在表现诸菩萨向佛祖轮流问法。为营造整个“问法”场景的庄严气氛,工匠们有意将甬道拉长,以增加环境的深邃感,而外大内小的洞窟结构,让人的注意力在洞口上方天窗光线的引导下逐渐向三身佛和问法的菩萨集中,颇似戏剧中烘托主角的追光手法。该洞的另一处神来之笔,是洞后壁上由一条卧龙和一尊高擎钵盂的老僧像组成的排水系统。这个简单但有效的排水系统,既解决了洞内的排水问题,又使排水管路暗藏在整个造像布局中,让实用技术和艺术表现得到了完美结合。整洞造像雕琢精美,佛祖身上的袈裟极富丝绸质感,菩萨胸前的璎珞细珠粒粒可数,石雕香案宛若木质。
“正觉像”为一尊高度超过三米的半身造像。该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专家考证,这应该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在佛头顶两道毫光之间的小像是为柳本尊的居士像。在正觉像右边的崖壁上,刻有明洪熙元年(1425年)重修宝顶山寿圣寺的碑记,追叙了大佛湾石刻的来历和赵智凤的生平事迹。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直接反映赵智凤有关情况的唯一文字资料,虽为数百年后的追记,但仍然具有相当的可信度。
按照导游的建议,我们从核心景区返回景区停车场时没有乘坐电瓶车,而是选择乘坐了景区东门外的私家车。乘坐这些私家车的好处在于可以直达停车场,而乘坐电瓶车则需要徒步走过一条名为“宋街”的小商业街。对于又累又热的游客们来说,尽快坐上空调大巴比什么都重要,因此绝大多数人都选择了私家车。这些私家车车主与导游们肯定是有默契的,但他们之间的这种默契显然触犯了景区管理方和小商业街上那些摊贩的利益。
以北山和宝顶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以艺术精湛、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思想统一和保存完好而享誉海内外,是中国石窟造像艺术的最后辉煌。大足石刻在儒、释、道三教高度融合的基础上,所呈现出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度,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国文化“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广胸怀。
阅读    收藏 
标签:

山东

潍坊

十笏园

分类: 旅行随笔

山东之旅本来没有潍坊的行程,但在设计回程的时候发现,蓬莱没有直达锦州的火车,只能选择去烟台或潍坊中转。这个时候,我立刻想到了“十笏园”,取道潍坊也就成了不二的选择。
十笏园位于山东省潍坊市的胡家牌坊街,因其主人姓丁,故又称“丁家花园”。十笏园所在的潍坊,在清代是一个商业活动比较发达的地方,有许多富甲一方的商人。而喜欢建宅造园是中国富人和文化人长期以来的传统,一时间在潍坊地面上出现了16座各具特色的私家园林,其中属于丁氏家族的就有莲池别墅、叠石山馆、西园和十笏园等4处。由于潍坊地处北京和苏州两大园林富矿区的中间,故其园林风格兼具北风南韵。作为当年潍坊园林极盛期众多园林的仅存硕果,十笏园以其庭院小若十只笏板而得名,并以其小巧而闻名。正如园主丁善宝在其自撰的《十笏园记》中所言:“以其小而易就也,署其名日十笏园,亦以其小而名之也”。“十笏”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人道世所著的《法苑珠林》里。这本书的《感通篇》中记述说,唐显庆年间王玄策出使西域时,经过印度吠舍哩国维摩居士只剩宅基的故宅,以笏测量宅基的大小,发现只有十笏多么大,故号“方丈之室”,这也是以“方丈”为寺庙主人之称谓的缘由。后人由此以“十笏”来形容小面积的建筑物。
十笏园占地面积虽然只有2000多平方米,但精巧的设计让整座园林布局合理、疏密有致,稀疏处显空阔,紧凑处不局促,浑然一体。十笏园总体呈“L”形,东部和北部为民居,园林位于整座宅院的西南角。现在面向游客开放的主要为东部和园林部分,面积约占整座宅院的三分之二。
十笏园正门门脸很小,除悬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科状元曹鸿勋题写的“十笏园”隶书匾额外,还在门楼内挂有一块“进士第”匾额。查“十笏园”主人丁善宝及其过继的儿子丁毓庚的历史,二人均未有科举中第的履历,其功名皆为捐班所得,“进士第”无从谈起。但上查丁善宝的父辈,发现其父亲丁廷珍的长兄丁廷模确实中过进士,想必这“进士第”就是从这而来。
东部由南北两排十个大小不一的四合院组成,现多辟为展室,按原来用途进行了场景复原。南排西起第一个院落的主体建筑称“碧云斋”,是园主人丁善宝和夫人的居室。斋名“碧云”取自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意。
丁善宝能文好诗,喜结文友,十笏园常为文人墨客燕集之地,其人有《六斋诗存》《六斋文存》和《十二种文萃》等诗文集传世。
碧云斋东侧院落的正房是全园展览的序厅,主要介绍十笏园的基本情况和历史沿革。从中了解到,十笏园中最早的建筑“砚香楼”是明嘉靖年间刑部郎中胡邦佐的故宅;清顺治年间曾任彰德知府的陈兆鸾、清道光年间曾任直隶布政史的郭熊飞也先后在此居住过;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潍县首富丁善宝以重金购得此楼及周围的宅院,并以此为基础建造了十笏园。
序厅东侧的院落是场景复原的账房,也叫“大公用”。正房门联:“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又从而招之;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则财恒足矣”是一副集联,上下联分别取自《论语》和《大学》。
房内太师壁上悬“钟郝芳声”匾额,两侧有联:“勤俭黄金本;诗书丹桂根”。原以为这“钟郝芳声”匾额是房内的老物件,却被告知这其实是当年拍摄电视剧《红高粱》时留下来的一件道具。
账房内设有地下钱库,窥之可见大锭大锭的银子。院子里植有一株老榆树,寓意“年年有余”。
账房东侧院子的西墙下,是一座小戏台,是丁氏族人看戏的地方。据介绍,丁善宝的二弟丁善长酷爱戏曲,曾经自编剧本、设计戏服,并在家中养有小戏班,以供自娱自乐。每逢年节,或是家遇红白喜事,丁家往往还要从北京、济南邀请名角来家里唱堂会。南排最东面的院落是丁家的祠堂,里面供奉有丁氏的列祖列宗。这里除了用于祭祀祖先,还是族长对违反家规的族人施以家法的地方。
北排五个四合院目前只开放了西侧的三个。最东面的称“芙蓉居”,是丁善宝的过继儿子丁毓庚和他的第四位夫人孟氏的居所。孟氏是当时山东首富、绸缎庄“瑞蚨祥”孟家的女儿,是孟子的嫡传后裔。据说,孟氏嫁入丁家时,其嫁妆摆满了十笏园大门前的胡家牌坊街。
芙蓉居正房门前抱柱及门两侧各有一副对联,其中抱柱联“浅碧细倾家酿酒;淡墨写出无声诗”出自今人夏宜滋之手,门联“束云归砚匣;裁梦入花心”则是大书画家郑板桥的手笔。
芙蓉斋西面的院落是复原的“同志画室”。“同志画室”由丁毓庚的三子丁叔言和丁东斋、刘秩东在1921年创建,丁叔言任社长。该书画社的建立对当地中国画的创作、普及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画社所在院落的外墙上镶嵌着多块碑刻,仔细辨识,只得两首:一首是康有为的“北海待清来胜地,西园游宴正清秋。磊坷石山似云气,蒙茸林壑兴沧洲。百年乔木风怀旧,群季芳尊俊秀流。草木深深郊野旷,相携登顶又登楼。”;一首是中国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教授的“老去江湖兴未阑,园林佳处说般般;亭台虽小情无限,别有缠绵水石间。”
北排最西面院落的正房现在布置成“喜堂”的样子,重现了丁家婚房的豪华和排场。据说,当年丁叔言就是在这里成的亲,而他的新娘子就是著名作家王统照的姐姐王慧宜。
由“喜堂”向西穿过一个院落,进入一个门楣上嵌“紫气东来”篆书匾额的月亮门,就进入了十笏园中最古老的建筑砚香楼所在的院落。
砚香楼为硬山顶二层楼,楼前筑有砖砌小月台,二层出有前廊,原为丁氏的藏书楼,因主人常于此舞文弄墨而得名“砚香楼”。底层门联“课子小书斋聊可借观鱼鸟;连家新竹圃何须多构湖山”由郑板桥撰题,对仗工整,意境优雅。楼内珍藏有郑板桥、金农等著名书画家的真迹碑刻90余方,可让书法爱好者大饱眼福。
院内坐西朝东建有一座面阔三间二层庑殿顶小楼,楼名“春雨楼”得自陆游《临安春雨初霁》诗中“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之句。底层抱厦内悬挂的“春雨楼”匾额由曹鸿勋题写。当年拍摄电视剧《西游记》“云栈洞悟空收八戒 ”一段,曾经在春雨楼取景。
十笏园的园林部分以一池碧水为中心,环池建有一系列亭台、楼阁、石舫、水榭。
池南的“十笏草堂”为硬山顶,面阔三间,是主人的宴客之所。堂中匾额“十笏草堂”的书写者为清代著名金石学家、道光朝进士、潍县人陈介祺。
池东一座南北逶迤的太湖石假山,石径崎岖,怪石嶙峋,是难得的叠石佳作。假山最高处筑有一座攒尖顶六角亭,称“蔚秀亭”。亭内有“杨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所绘的白描罗汉石刻,姿态妩媚,造形新奇。
蔚秀亭南山脊上有一座卷棚顶长方亭,曰:落霞亭。亭匾“聊避风雨”为郑板桥手笔,亭联“竹宜著雨松宜雪;花可参禅酒可仙”为清代著名书画家汪士慎墨宝。亭内墙壁上嵌有郑板桥墨竹刻石四条屏。
池东南角有一座与蔚秀亭相类的小亭临水而筑,是为“漪岚亭”。漪为水波动荡,岚为山水雾气,以“漪岚”命名该亭意在点出它依山面水的位置。
池北为一道龙墙,中辟八角洞门,门头以硬山檐压顶。八角门洞上嵌有一块“鸢飞鱼跃”匾额,是清中期书画家翟云升临摹唐代韩愈作品的力作,颇得原作神韵。这个八角洞门设计得比较特别,其南面临水处只有两级台阶,并不能过此门而直接进入园林。
池东北角是一座砖石混筑的石舫,名“稳如舟”。舫口有联:“山亭柳月多诗兴;水阁荷风入画图”。
池西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回廊,与对面的假山形成一低一高对景。廊内墙壁上嵌有多方刻石,包括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
其中,还有一块刻石为张昭潜撰文、曹鸿勋手书的《十笏园记》。张昭潜为潍县人,清末著名学者,治古文师承桐城派,山东地方碑版文字多出自其手。
池西南角是一座茅草覆顶的古朴四角亭,叫“沧浪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沧浪”命名的景观或亭阁非常之多,因为“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非常符合中国文人的道德情怀。
通过与回廊北端相连的曲桥可以进入池中的“四照亭”。四照亭名为亭,实为榭;四照者,乃四面临水、四面可观、四面阳光普照之。亭中悬有曹鸿勋题写的“四照亭”横匾,亭口悬有清代著名书法家桂馥“涛音”手迹匾额,两侧有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该联是一副集联,上联来自欧阳修《沧浪亭》诗,下联来自苏舜钦《过书州》诗。
四照亭北面檐下悬有“浣霞”匾额,亭柱上有联:“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这副对联选自陶渊明《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
回廊西壁上开有一个月亮门,门内有联:“于心有不厌;即事多所欣”。
穿过月亮门,即进入西侧一个南北长、东西窄的院落。
院落北面的正房称“深柳读书堂”,是丁家学童读书的地方,堂名取自唐代诗人刘慎虚《阙题》诗:“闭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句。
西侧北面三间叫“秋声馆”,是外来客人居住之处。
其南的“静如山房”为接待贵客的客舍,1925年7月康有为来十笏园作客,即下榻于此,并留下诗作“峻岭寒松荫薜萝,芳池水石立红荷。我来桑下几三宿,毕至群贤主客多。”和对联:“彩云诗作赋;丹壁问藏书”。
陈从周教授曾经高度评价十笏园:“潍坊十笏园,园甚小,故以‘十笏’名之,清水一池,山廊围之,轩榭浮波,极轻灵有致。北国小园,能饶山石之胜者,以此为最”。
阅读    收藏 
标签:

开封

龙亭公园

分类: 旅行随笔

开封是这次河南之行的最后一站。计划在开封停留两天,把开封城内几个知名景点都转一转。

开封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夏、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金先后在此建都。开封在汉景帝前叫“启封”,因公元前8世纪郑庄公在开封城南的朱仙镇附近修筑储粮仓城,取“启拓封疆”之意而得名;至汉景帝时,因避景帝刘启名讳,将启封改名为“开封”。

游历古都,肯定要去寻访帝都的痕迹,“龙亭公园”自然是首选的去处。从地图上知道,龙亭公园南就是小有名气的“宋都御街”,因此提前1小时从宾馆出发,先去御街看看。早上的御街虽然已经是车水马龙,但两边的店铺大多还没开门。本以为这里会有一些古建筑或是古遗迹,实际上却是一条彻头彻尾的仿古街。在龙亭公园门前等候入园的时候,发现一些环卫工人正在用水冲洗午朝门广场地面上已经被晒干的污泥,而这些污泥显然是前一天晚上那场大雨形成的水流从别的地方带来的。历史上即有龙亭一带地势低洼,夏秋季积水严重,以致于从清顺治年间逐步建立起来的贡院到雍正时已经无法使用的记载。

龙亭公园一带的建筑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唐德宗李适在位(780年-805年)时,曾经在此建立永平军节度使衙门。后梁在节度使衙门基础上改建为皇宫,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五朝承继之。元灭金后,江南江北行省衙门设立于此。明初,朱元璋为其第五子、周定王朱橚在宋金故宫遗址上建设周王府。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在周王府旧址上建立贡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在原周王府煤山上修建“万寿亭”,亭内供奉皇帝牌位,每逢节日大典或皇帝诞辰,地方官员即来此遥拜朝贺,煤山由此改称“龙亭山”,简称"龙亭"。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王世俊将万寿亭扩建为“万寿宫”。

在龙亭公园门前的午朝门广场上,东西各置有一尊石狮,相传为宋故宫遗物。1928年9月,面对虎视眈眈的西方列强,为振奋民族精神,第二次主豫的冯玉祥命人在东边雄狮颈下刻上了“睡狮猛醒 勿伤我种”八个字。

龙亭公园总体呈南北布局,南部以水面为主,主要建筑都坐落在北部。“午门”,也就是龙亭公园的南门,是一座面阔五楹的歇山顶门殿;殿顶覆黄色琉璃瓦,一派帝王之气。进入午门,是建设在一条南北走向堤坝之上的“御道”。御道东侧的水面叫“潘家湖”,西侧的水面叫“杨家湖”,统称“龙亭湖”。著名的“天波杨府”就位于杨家湖的西北角,杨家湖的名字应该是由此而得。了解“杨家将”故事的人都知道潘仁美是杨家的仇敌,那么隔堤与杨家湖相对的自然就应该叫潘家湖。

御道中段有一座五孔石拱桥,因其似玉带凌波,故称“玉带桥”。

过玉带桥,路边可见“北宋东京城大庆殿遗址”石碑,但在附近转了转,并没有看到什么柱础、石构件之类的东西。但一想到“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民谣,为什么看不到东京城遗迹的疑问也就有了答案。

接下来,是由各种花草装饰起来的一段西洋风格的“缤纷花廊”,走行期间,如浴花海,又得荫凉。

走出花廊,是一座面阔三楹庑殿顶的穿心殿,殿额为“嵩呼”。

所谓“嵩呼”就是“山呼”。也就是说,这里是臣子到万寿宫遥拜皇上时“山呼万岁”的地方。据《史记》记载,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到嵩山太室山祭祀,忽闻有人呼喊“万岁”,但山上山下的人都说没人喊。于是,将呼喊“万岁”者确定为“嵩山”,即“嵩呼”或“山呼”,并作为“祥瑞”记录在案,进而把“山呼万岁”或“三呼万岁”确定为臣子朝见皇上的礼仪之一。

透过穿心殿,可以看到远处的“朝门”和高台之上巍然耸立的“龙亭大殿”。

在穿心殿和朝门之间的御道两旁,依然是西洋风格的花草装饰,其中几块“草碑”上点缀着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宋词名句。

朝门是一座面阔三楹的硬山顶门殿,门联为“五位延福八仙聚处,三呼大庆四季同春”。朝门东西是两座掖门,掖门通过长廊与东西朝房相连。

朝房在帝王时代是大臣们候旨听宣的地方,现在东西各8间朝房里面陈列有9组蜡像,每组蜡像以一位北宋皇帝为中心,再现了“宋朝开基”、“杨业归宋”、“澶渊之盟”、“包拯上任”、“召见外使”、“安石变法”、“水运仪象”、“微宗作画”、“李纲复职”等9个著名历史场景。

朝门向北是一座大照壁,特别之处是其正中辟有一个拱门,估计是专门供皇上通行使用的。

照壁前面靠东,有两通乾隆御书碑,西边一通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上半部分是乾隆帝赐雅尔图的《嘉禾诗》,下半部分是雅尔图自撰的《救灾记碑》;东边一通立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是乾隆帝赐给雅尔图的一首回任诗。雅尔图,蒙古镶黄旗人,清乾隆四年(1739年),就任河南巡抚。

照壁背后即是通过72级台阶才可以登临的龙亭大殿。现存的龙亭大殿脱胎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建成的万寿宫正殿,其下的高台就是从前明代周王府里的煤山。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驾临开封,以河南巡抚衙署为行宫,巡抚衙署搬迁到按察使司署,按察使司署移至“大道观”,大道观里的道士们则被安置到了万寿宫。次年,万寿宫正式成为道观,改称“万寿观”。1922年5月,冯玉祥第一次主政河南时,将万寿观中的道士遣散,龙亭与宗教的关系就此了断。

1925年,胡景翼任河南督军,开始对龙亭进行大规模整修,大殿两侧的上下蹬道被改建为砖砌的台阶,迂回上下,这种独特的设计保留至今。胡景翼还将龙亭命名为龙亭公园,龙亭始有公园之名。

1927年,龙亭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1938年,日寇占领开封后,将龙亭公园改称“新民公园”。1946年,河南省政府主席刘茂恩又将龙亭大殿改为“忠烈祠”。1953年,国家拨专款对龙亭进行修缮,并恢复龙亭公园原名。1982年至1986年,国家和开封市斥巨资对龙亭公园进行大规模整修,基本恢复了清代万寿宫的旧貌。1994年7月15日凌晨,大殿的基座突然发生坍塌,木结构摇摇欲坠。同年10月26日,经过100天的奋战,大殿修复工程竣工。在这次大殿修复过程中,开封各界和普通市民踊跃捐款,捐款总额超过100万,差不多占到修复工程总预算的一半。

龙亭大殿面阔五间,重檐歇山顶,二层檐下悬“龙亭”匾额。

殿内以金黄色为主色调,辅以孔雀蓝配色,鲜亮明快,颇合宋人纤巧秀丽之风。

殿中所悬“励精图治”匾额由时任中共开封市委书记刘真题写,其书法水平实在让人难以恭维。古迹中的匾额、联语有历史遗墨当然最好,没有古人遗墨,也应该以文化大家、书法名人的作品代之,最忌讳采用名人书法、官员书法。

殿联“陈桥驿黄袍加身鸿猷安社稷,东京城金殿正位神武定乾坤”同样由一位时任中共开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官员撰书,尽管联语和书法都不差,但总让人觉得有些苍白,缺乏厚重感。

在龙亭大殿东西两侧的平台上,置有两块太湖石,上刻“宋宫遗石”字样,并有比较详细的说明文字。据有关人士记述,这两块太湖石是1994年修复龙亭大殿时,从殿基下的假山上取下的。有学者认为,这两块太湖石及其假山应为宋代花石纲遗物。

站在龙亭大殿的平台上,杨家湖、潘家湖和远处的开封城区尽收眼底。

平台东出口处,有一个石门阙,门柱上刻有康有为1923年游历龙亭时留下的一副对联:“中天台观高寒但见白日悠悠黄河滚滚,东京梦华销尽徒叹城郭犹是人民已非”。这个石门阙没有年代感,应为新作。

从龙亭大殿东边的台阶下来,可见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小亭,亭中有一眼井口已经封闭的古井。这就是有开封十二眼名井之首美誉的“铁泉海眼”。相传,在宋太祖在位的时候,有一年开封遭受大旱,眼看庄稼就要没了收成。东海龙王被宋太祖登基以来的德政所感动,用自己的一只眼睛化作一眼甘泉,缓解了旱情。但到了第二年,本来已经暴雨成灾,可那眼“龙泉”依旧涌水不断,却又无法堵住。这时候,东海龙王给宋太祖托梦,说只有用皇帝滴了血的铁水铸造千斤铁柱插进泉眼,才能堵住泉水。宋太祖自然是依意而行,结果涌泉被堵住了。这个为宋太祖歌功颂德的故事,显然是赵匡胤的拥护者有意为之。

龙亭大殿西侧,有一个小院落,叫“凝芳苑”。

这是个具有江南风格的袖珍园林,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院子里陈列的一盆盆现代婉约派小盆花。

院子里有一座“貔貅馆”,既展且销,但生意惨淡。

龙亭大殿北面树林中,耸立着一座重檐歇山顶十二柱方形碑亭。

亭内石碑为清嘉庆五年(1800年)河南布政使马慧裕所立。碑阳刻有五岳真形图,这是道家的一种符箓,用以刻划泰山、衡山、华山、恒山和嵩山等五座名山。

但一个挡在碑前的玻璃罩神龛把碑挡上了一多半,让游客无法完整看到颇具神秘色彩的五岳真形图。

碑阴为五字楷书“叙五岳真形”,是马慧裕的手笔。叙五岳真形碑原来在龙亭大殿内,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移出大殿,立在殿前;上个世纪80年代又移至殿后,并建立了碑亭。相传,五岳真形图是西王母给予汉武帝的信物,除开封龙亭之外,五岳都立有叙五岳真形碑。

叙五岳真形碑南有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建筑内保存着一段刻石门梁,也就是之前在龙亭大殿平台上看到的那座新石门阙的原物门梁。

这段老门梁上刻有康有为的一首诗:“远观高寒俯汴州,繁台铁塔与云浮。万家无树无宫阙,但有黄河滚滚流。”诗的落款时间“孔子二千四百七十四年”很特别,反映出康有为从内心深处不认可“中华民国”的复杂心态。

碑亭以北,以树木花草为主,分布着植物造型园、芳林苑、梅苑、月季园和盆景区等景观区。

从芳林苑西行,可见一大片荷池,正赶上荷花新放,自然是一阵猛拍。

阅读    收藏 
标签:

河南

焦作

云台山

茱萸峰

玄帝宫

分类: 旅行随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1eXTiCIe8MbACLkfSgU9XwAAAfDQKHYesAIuSV818_w700_h0_c0_t0.jpg

我们住的地方伍家台离云台山晚上最热闹的地方比较远,导游警告大家,前些天有游客晚上出去,错过了末班公交车,迷了路,转悠到后半夜才回到宾馆。即使没有导游的警告,我也是那种天一黑就紧闭户枢老老实实休息的人,没有吃点烧烤、喝点啤酒、看看热闹的嗜好。不到五点钟,睡的正香的我被忠于职守的公鸡给吵醒了,上一次听公鸡报晓还是2015年4月在贵州的镇远古镇。

云台山两日游的第二天是车游“叠彩洞”和攀登“茱萸峰”。云台山景区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公交系统,兼顾旅游和景区内居民的出行。去茱萸峰,先要坐游览车到红石峡,再由红石峡换乘到茱萸峰的游览车。我们乘坐的是景区新购进的一批“宇通”混合动力客车,车内设施齐全,空调系统强劲。因为要走险峻的山路,游览车发车前会有专门的安全员对车辆的状态进行检查。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FeXTtGID1fIACurSn7sUUEAAAfEAAommwAK6ti489_w700_h0_c0_t0.jpg

来云台山之前,以为叠彩洞是一处溶洞景观,哪知道这叠彩洞实际上指的是修武到陵川公路云台山段的19座隧道。修武县志记载,从1977年到1986年10年间,全县8000余人先后参加了这条隧道连隧道的艰难公路的建设,有23人在施工中献出了宝贵生命。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syIOFOPABfJcLMUwZ8AAAfDwO5ybAAF8mI036_w700_h0_c0_t0.jpg

叠彩洞与林州的红旗渠、辉县的郭亮洞堪称河南人挑战自然的三大经典工程。至于“叠彩洞”这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肯定不是当时所起,应该是云台山大规模旅游开发后文化人的刻意之作,就像把“温盘峪”改成“红石峡”。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FeXTs-IYzapABevA2pxuLEAAAfDwPUAZgAF68b036_w700_h0_c0_t0.jpg

叠彩洞总长约4公里,隧道占比超过90%,可以说是隧隧相连、步步惊心。由于当时的经济和技术条件所限,隧道都没进行护衬处理,也无照明设备,个别隧道内甚至还有近似90度的直角弯,司机驾驶车辆,一半靠摸索,一半靠记忆,外来司机在其中几乎是寸步难行。我们这辆车上就有几位来自东北的自驾游客,昨天驾车战战兢兢刚到达第一个隧道,就打了退堂鼓。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suIB7SVABMrmoS8BmoAAAfDwOmnf4AEyuy709_w700_h0_c0_t0.jpg

可惜的是,乘车经过黑暗的叠彩洞,摄影和摄像都难以完成,叠彩洞的震撼只能靠大脑留在记忆里。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sSIHRsgACp_lEynWzgAAAfDwMukrAAKn-s842_w700_h0_c0_t0.jpg

茱萸峰是云台山的主峰,海拔1297.6米,古称“覆釜山”,是因为其如同一口大锅翻扣在群峰之上,“云台”之名大概也源于此。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smIMiVIACbGtJkj528AAAfDwN_1zIAJsbM613_w700_h0_c0_t0.jpg

导游在停车场交待,茱萸峰有两条线:一是攀登茱萸峰,二是去“凤凰岭”体验玻璃栈道。前者需要一些体力,后者比较轻松,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全选或二选一。我对单纯的登山一向不是很有兴趣,对没有太多文物古迹的茱萸峰更是不那么感冒。就在我核计是不是登上,选择哪条线的档口,导游冲着我说:东北大哥体力好,一定去爬茱萸峰吧?众目睽睽,我无法否定导游的判断,只好坚定地“嗯”了一声。往山上走的时候,我还在想,如果开始阶段就像前两天一样感觉不太好,一定不勉强,随时可以半途而废。茱萸峰停车场的海拔高度大约为1000米,也就是说,所谓的攀登茱萸峰,实际上只需要征服不到300米的净高。这不到300米的净高变成山路,就是1600多个台阶。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FeXTTCIX2jKACV1PdgBKycAAAfDAIU174AJXVV679_w700_h0_c0_t0.jpg

开始登山的地方立有一尊唐代大诗人王维的雕像,基座上刻有王维那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旁边有注曰:公元718年,弱冠之年的王维慕名而至,恰逢重阳登高之节,思胞弟王缙作之。此注是否有出处不得而知,茱萸峰之名是在王维诗之前还是之后亦不得而知。起步的几段台阶坡度真不小,每爬40级左右就需要停下来喘喘气,喝点水。尽管心跳也在加快,汗水也在奔涌而出,但感觉良好,没出现心慌的情况。从一位七十多岁老者身边走过,老者问我:喘吧?我未加思索就回答:喘。但马上加了句:我应该比您小不少,64年的。老者哈哈大笑:大你二十岁那。和一位比自己年长二十岁的长者谈论爬山喘不喘,让我真是无地自容。为了证明自己还年轻,我加速超过了老者,并暗示自己,至少要在老者之前到达顶峰。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FeXTTSIZhVSABycV4hdkPkAAAfDAI6TRMAHJxv615_w700_h0_c0_t0.jpg

大约走过了400多个台阶,路旁现出一座六角重檐攒尖顶小亭。从亭额知道,小亭叫“憩亭”,当属游人至此小憩之所。亭联“行程莫计待将明月送温馨,景色休论自有春风薰人醉”念了好几遍都觉得别扭,试着把上下联对调一下再念,发现感觉好多了,莫非是亭子的建造者把上下联挂反了?茱萸峰植被茂密,据说覆盖率达到93%以上。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1eXTTeIAHsrACHpQdfUpIUAAAfDAJXyQIAIelZ33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leXTbKIM51AACuVcJPDiqkAAAfDQAggTcAK5WI481_w700_h0_c0_t0.jpg

茂密的树木影响了望向山外的视线,但好像也确实没有什么太好的景致。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leXTUSIJjvgACFOVLs3AhgAAAfDAJ5slsAIU5s584_w700_h0_c0_t0.jpg

行至半山,有一大型天然石洞,这就是著名的“药王洞”,相传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炼丹的地方。洞内香烟缭绕,隐约可见“药王”的彩色塑像。洞口右侧有一棵高约20米的红豆杉,树龄已达1400多年,相传为“药王”所植。这棵红豆杉因四季常青,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冬青树,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中国林科院等单位在太行山区调查珍稀古树时才被认定为红豆杉。红豆杉是我国的特有树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上,在我国北部鲜有分布,且多为独立的单株。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FeXTVGILoeeACP29ZHcotQAAAfDAKlw9wAI_cN875_w700_h0_c0_t0.jpg

药王洞口的这株红豆杉,据说是红豆杉在我国自然分布最北界的一株,具有非常重要的植物学价值。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1eXTVuIZsQMACB-W4Mx18AAAAfDALWWVIAIH5z753_w700_h0_c0_t0.jpg

过药王洞不远的路边,立有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书“永远禁止赌博碑”。这块碑立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据说是针对夜宿峰顶彻夜赌博的香客所立,堪称100多年前的“公序良俗”。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1eXTWyIOa37ACKPd8qVv1EAAAfDAMP-yUAIo-P104_w700_h0_c0_t0.jpg

接下来的一段游路加盖了坚固的金属覆顶,应该是为防范落石所设。看起来,落石已经成为云台山景区的一大祸患。一路小跑走过这段危险路段,前面是一长段坡度超过60度的台阶。有几位女游客走到这里,仰头看看,转身下山,不上去了。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E/Cii-TFeXTayIcGt4ACiAP3dITxIAAAfDAPRq-0AKIBX902_w700_h0_c0_t0.jpg

爬这段陡坡时,我前面是一位年龄比我稍大的女游客,走走停停,快到最上面的时,站到那里不动了。我气喘吁吁、哆哆嗦嗦从她旁边走过时,她搭话说:太美了。我忙说:嗯嗯,就是有点险。等我终于站到上面的平台上,喘气、喝水、擦汗的时候,那位还站在那里没动的女游客突然说:大哥,帮我照个相呗。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FeXTo6IDHpBACllfDwd1eUAAAfDgI5Jc8AKWWU147_w700_h0_c0_t0.jpg

我的妈呀,原来她站在那不往上走,是在等人给她照相啊!我要照的时候,女游客还在摆姿势,脚下甚至还要在窄窄的台阶上站“丁”字!我连忙说:别动!别动!太危险了,赶紧上来吧!女游客一定以为我是在怜香惜玉,乖乖,我哪有那闲心啊,我是怕她一不小心摔下去,而她的手机恰好在我手里,我说不清啊。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a-IL4HsABYAeWLiXnIAAAfDQAKgKYAFgCR625_w700_h0_c0_t0.jpg

给女游客拍完照,转身看,是一座小门楼,门楼内塑有一尊“太乙雷声应化天尊”像,赤眉三目,手持金鞭。太乙雷声应化天尊是道教的护法神,其职责是镇守山门,由此可知,这座小门楼应该是峰顶道观的山门。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b2Iele4AB1uj29qA3oAAAfDQBRzIwAHW6n606_w700_h0_c0_t0.jpg

进入山门,是一个宽敞的平台。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1eXTfWIDQT2ABG08eUIOFsAAAfDQCyGbwAEbUJ12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leXTfmIT7fAABgJ3jZF0BQAAAfDQDIN7oAGAn2409_w700_h0_c0_t0.jpg

平台北是一座新建的关帝庙,木构件还未上漆。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gCILa6YACIL8L-j310AAAfDQFs5qoAIgwI834_w700_h0_c0_t0.jpg

平台中央立有三把大锁,分别为“亲情锁”、“爱情锁”和“友情锁”,让企盼家庭幸福、爱情美满、友情万岁的游客纷纷解囊购锁、刻字,在这里锁住一切幸福。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gKIWUS7ACFM6oDQ7FEAAAfDQGO8rIAIU0C226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hqIQAAEACqHVRgYR1YAAAfDQITF8gAKodt942_w700_h0_c0_t0.jpg

从平台向南到茱萸峰的最高点,要经过“蹑云桥”。蹑云桥又叫“会仙桥”,是连接平台所在的山岭和茱萸峰主峰的一座桥。因为游人无法看到桥的侧面,得不到桥是架在悬崖峭壁上的心理暗示,所以走在上面并没有特别的感觉,有些人甚至根本没发现脚下是桥。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1eXThGIaXRnACqs8GPBuJoAAAfDQG5fWUAKq0I169_w700_h0_c0_t0.jpg

从蹑云桥下望,山腰上的药王洞清晰可见。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hyIXpI3ACN91JJGH3YAAAfDQJHgz8AI33s521_w700_h0_c0_t0.jpg

登顶之前的最后一段路虽然坡度也不小,但即将征服一座山峰的喜悦,让脚下的这点难度已经不在话下。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leXTh6IC3M5ABa6MJ2pr8oAAAfDQJrASsAFrpI187_w700_h0_c0_t0.jpg

游道尽处,路旁建有一座单檐歇山顶碑亭,亭内立有“重修云台山玄帝宫仙人洞碑”。该碑始立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碑文中记录了多个与茱萸峰有关的典故、传说和史实,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其中提到的“仙人洞”,就是现在的药王洞。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imIRFXAAA_UN_mg_9oAAAfDQLZ5cEAD9RP947_w700_h0_c0_t0.jpg

碑文中还有云台山在道教系统中被称为“北顶”,和被称为“南顶”的武当山地位相当,同为道教圣地的说法。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oyINohyABzunTuUfLQAAAfDgH0zzcAHO61403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1eXTiiIVZqoAClyq-_t5-cAAAfDQKwcv4AKXLD993_w700_h0_c0_t0.jpg

茱萸峰峰顶的“玄帝宫”始建于唐代,时称“玄元庙”,是云台山道教的最主要道场,历代屡有毁圮,现存的建筑多为近年重建。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4F/Cii-TFeXTkKIfklZABuzPc2rl6YAAAfDQOLmkwAG7NV56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sGIT9qMACK2DEtNjzcAAAfDwML3IwAIrYk52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meIPflBABuozSZGFD8AAAfDgBrZUsAG6jl68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mCIfMEMABiYRHV2tfkAAAfDgBG21gAGJhc030_w700_h0_c0_t0.jpg

玄帝宫主要由“真武殿”、“娘娘殿”和“财神殿”组成,其中真武殿中的真武大帝铜像高达3.45米,为全国真武大帝铜像之最。真武大帝是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北方之神,相传为盘古之子,生有炎黄二帝,曾降世为伏羲,为中华之祖龙。在道教传说中,真武大帝在云台山修炼成仙,后被封镇守武当山,而玄帝宫成为其行宫。真武大帝每年都要回云台山玄帝宫驻锡、显灵,所以玄帝宫历来香火旺盛。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oOIFbAXADcbhODiZnkAAAfDgGL5qoANxuc45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n-IcVraACISXtmX7GUAAAfDgFgbEIAIhJ2542_w700_h0_c0_t0.jpg

促使我登上茱萸峰的,其实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导游说在峰顶可以看到那些惊险的盘山公路。但站在峰顶时却发现,尽管可以看到一些盘山公路,但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壮观。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oWIbAryABXdL5Ryhu0AAAfDgHDAkYAFd1H295_w700_h0_c0_t0.jpg

从停车场到茱萸峰顶,前后用时一小时,应该属于不是很慢的速度。征服了茱萸峰,感觉身体状态不错,决定再去凤凰岭。从茱萸峰顶返回的半途,有一条岔道可以去凤凰岭,一路上遇到好几个已经去了凤凰岭,又来爬茱萸峰的团友。因为去凤凰岭的路上没有什么景致,又是下坡,所以行走的比较快,全程用时不到30分钟。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rCIbfVYAB6XsFakVFMAAAfDwIhW7MAHpfI396_w700_h0_c0_t0.jpg

凤凰岭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它的玻璃栈道。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FeXTpSIWIfmABxOR2CVkG8AAAfDgKBDMsAHE5f87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peITfg_ABX1BlCV-0gAAAfDgK7nZwAFfUe32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pyIA_64ACS5qo68RSwAAAfDgNa5IQAJLnC686_w700_h0_c0_t0.jpg

玻璃栈道是近年来在山岳风景区非常时髦的旅游设施,以其通过视觉的冲击,进而产生心理刺激而受到游客的青睐。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FeXTp6Icy6-ACgnIEmte8MAAAfDgOEPcsAKCc4973_w700_h0_c0_t0.jpg

为避免游客鞋底的金属等硬物可能对玻璃栈道表面造成损害,进入玻璃栈道前,游客需要自费5元购买布质鞋套的使用权。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FeXTqaIW8vNABhCOFpMqS4AAAfDwDNzWkAGEJQ704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qCIFY9bABbssV-2sF8AAAfDgOsZQMAFuzJ396_w700_h0_c0_t0.jpg

我是第一次走在玻璃栈道上,虽然充分相信它的坚固性肯定不比木质、金属和钢筋混凝土的差,但还是会不自觉地把脚尽可能的踩到靠近山体一侧的“实地”上,以为那样好歹会安全些。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qmIevB_ABVua-wxOYoAAAfDwD5iBUAFW6D75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quIFx-WABpntOTY5P0AAAfDwHdNzMAGmfM21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pKIKOpbABtuz7vs2nEAAAfDgJlneQAG27n182_w700_h0_c0_t0.jpg

凤凰岭的玻璃栈道只有短短的68米,而且除了玻璃栈道本身之外,周边并没有太多可供欣赏的景色,给人的感觉仅仅是体验玻璃栈道而已。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qKIdJvCACUVvAamU7AAAAfDgPVHPoAJRXU44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leXTpeIJRbkAB08Jhzg2KUAAAfDgKdtkIAHTw-501_w700_h0_c0_t0.jpg

从玻璃栈道望向对面的山峰,可以看到峰顶的一座高阁。这座高阁叫“重阳阁”,共四层,高17.2米。


http://m.tuniucdn.com/fb2/t1/G2/M00/15/50/Cii-T1eXTrKIZq0qABqNz-BgF3cAAAfDwJtbCEAGo3n722_w700_h0_c0_t0.jpg

凤凰岭上还有一座道观,叫“云台观”。观中初供奉道教诸神外,还特别供奉有生于修武、终于云台山的道教神仙宁封子。相传宁封子是陶器的发明者,后世尊其为“陶祖”。因时间紧张,不能在凤凰岭多停留,有些景点没能看到。回停车场的路比预计的要长,以至于几次以为走错了路。连跑带颠赶回停车场,热渴难耐,花5元钱买了只绿豆雪糕;还没送进嘴里,雪糕就掉到地上;没办法,只好花10块钱吃了一只5块钱的雪糕。

建议来云台山游览的游客,如果只想游览云台山的精华,那么走走红石峡足矣;如果不是对道教有特别的兴趣,茱萸峰不来也罢。

阅读    收藏 
(2016-07-04 20:16)
标签:

河南

洛阳

关林

分类: 旅行随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5/Cii9EVd33deIbnueACJ-XutDUh0AAG4vwG2QbEAIn52637_w700_h0_c0_t0.jpg

 

    洛阳是这次河南之旅的第一站,“关林”是第一站的第一站。因为晚上要赶到郑州住宿,所以下了火车先将大背包寄存在了火车站。当天洛阳的气温超过35度,站在公交车候车廊的阴凉里依然感到热浪袭人。火车站站前广场上就有直达关林的公交车,全程差不多有15公里,票价只有1元,相当的亲民。

    洛阳关林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在原汉代关帝庙的基础上拓展而成,清乾隆时加以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构,与山西运城“关庙”、湖北当阳“关陵”并称中国三大关帝庙。

 关林的建筑采用宫殿式布局,自南向北为戏台、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和关墓。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5/Cii9EFd30dKIADspAB1zbQgo-o8AAG4pwM6QoAAHXOF946_w700_h0_c0_t0.jpg

戏台又称舞楼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坐南朝北,位于大门外的广场上因二层檐下悬“千秋鉴”匾额,故又称“千秋鉴楼”。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6/Cii9EFd30jOIcduiAB7ZWHAwJMwAAG4qAN71vIAHtlw353_w700_h0_c0_t0.jpg

“千秋鉴”匾额由洛阳籍著名书法家、企业家赵青山书写。戏台平面呈“凸”字形,前半部舞台部分为重檐歇山顶亭式结构,后半部后台部分为硬山顶样式。此戏台设计巧妙,非常实用,全国少见。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3/Cii9EVd30YqIM7VzABeu_t4zviUAAG4pgPVtOUAF68W655_w700_h0_c0_t0.jpg

关林大门面阔五间,两侧为八字墙,与戏台同年营造。明所开大门上有九九八十一颗金色钉,是封建时代最高品级大门的标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7/Cii9EVd30oaIQVw_AA7UUd-b1zAAAG4qgCzrOUADtRp42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8/Cii9EFd30s2IRejhABHJ7hzOhlQAAG4qwDB5KUAEcoG603_w700_h0_c0_t0.jpg

八字墙东书“忠义”、西书“仁勇”,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一生。大门前的一对儿石狮,为明代旧物,据说是洛阳一带现存明代汉白玉石狮中最大的一对儿。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4/Cii9EVd33bKIHAC-ACi_SgXxov0AAG4vgOyoMwAKL9i01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4/Cii9EFd33aOIBXAlACC-IEdItCgAAG4vgLvDR0AIL44184_w700_h0_c0_t0.jpg

沿八字墙分别向东、向西五六十米,各有一座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的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东牌坊坊额为“博厚高明”,西牌坊坊额为“刚健中正”,均是给予关公的溢美之词。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A/Cii9EVd305SISeziABwQ1Z19ZrAAAG4rQG2IE8AHBDt868_w700_h0_c0_t0.jpg

仪门同样为五开间,原为明代关帝庙大门建于万历年间,是当时文官到此下轿武官到此下马的地方,清代改称仪门。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A/Cii9EVd306CIH5mVACAD4YStXycAAG4rQLXQmUAIAP5987_w700_h0_c0_t0.jpg

檐下匾额“关林”为明末清初书画法家王铎所书。王铎为河南孟津人,曾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其书法与董其昌齐名,有“南董北王”之称。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B/Cii9EFd308iIN4EtAB7Qx1Ci43wAAG4rgEVsh0AHtDf264_w700_h0_c0_t0.jpg

门联“先师圣矣文心凭地载,汉寿神哉武德与天齐”为今人张福有所撰,把关公与孔子相提并论,给予关羽无以复加的高度评价。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A/Cii9EVd307SIbEJ8ABji7Ygdip4AAG4rQOFGtIAGOMF058_w700_h0_c0_t0.jpg

殿内的“威扬六合”匾,是慈禧太后的御笔。慈禧太后在中国历史上口碑不佳,但客观地讲,其汉字书法还是有一定功底的,至少是中规中矩。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B/Cii9EVd30-GIDZWgACIowPO4ecEAAG4rgKjHDoAIijY957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B/Cii9EVd309aIW5fNACE1CKfhPIEAAG4rgI0sRgAITUg554_w700_h0_c0_t0.jpg

仪门前的一对儿铁狮,为明代的关公崇拜者们聚资所铸,其铸工虽然一般,但400多年的历史已让其弥足珍贵。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A/Cii9EVd302eIRMkTABU6AEaeVK8AAG4rQCMWxUAFToY62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9/Cii9EFd30zmIQYU2ACOwYGv7DKcAAG4rADXsvUAI7B4901_w700_h0_c0_t0.jpg

在仪门和大门之间的庭院东、西各建有一座六角攒尖顶小亭,分别“供奉”着关羽的两件宝贝,东亭内为“赤兔马”,西亭内为“青龙偃月刀”。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A/Cii9EFd303uIftZ6ACEyJhOO3gcAAG4rQEa7BwAITI-721_w700_h0_c0_t0.jpg

东亭北有一座造型古朴的石质照壁,上镌由原洛阳大学副校长、辞赋家谭杰撰写、书法家赵青山书写的草书《关公赋》。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B/Cii9EFd31AGILZWDACGNLdmasLkAAG4rgMCkpcAIY1F118_w700_h0_c0_t0.jpg

穿过仪门,是一条长35米宽4米的石铺甬道。甬道两侧护栏36个望柱上雕有104个栩栩如生、姿态各异的石狮,与以石狮闻名的北京卢沟桥有几分相似,故被称为“洛阳小卢沟”。关林内古碑记载,现存的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由在洛商捐资修建。这条精心打造的甬道是皇帝或朝廷遣官致祭时的专用步道因此也称“石狮御道”。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Vd31DmIA_6QACr1P8myqrIAAG4rwCXtSYAKvVX257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B/Cii9EFd31CeIRTrFACbdbiLZzWoAAG4rgOLkqQAJt2G221_w700_h0_c0_t0.jpg

甬道两侧古木参天、碑石林立。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Vd31FOIU_c4AB6Q8kGE-SQAAG4rwGkxoQAHpEK324_w700_h0_c0_t0.jpg

甬道北端东、西各有一个硕大的砖砌焚香炉,均建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Vd31LKIWOiNACK26mMJUrgAAG4sAA1X48AIrcC615_w700_h0_c0_t0.jpg

两个焚香炉近旁各有一株树龄已达数百年的古柏,东边一株因根部裸露生长,形似凤尾,故名“凤尾柏”,是信众为女儿祈福的地方;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Fd31IKICpi1ADe5fTqeLVIAAG4rwLSBhYAN7mV813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Vd31GmIDDzXAB6NblbJJS8AAG4rwJoqhMAHo2G208_w700_h0_c0_t0.jpg

西边一株在树干顶部自然形成了龙头状虬枝,故称“龙头柏”,是善男信女们为夫、为子求官运、祈前程的去处。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Fd31EiIQQ--ACRTl_2x8yUAAG4rwEyruAAJFOv19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Vd31JaIOdvEACTq8AouvN8AAG4rwMpC-0AJOsI200_w700_h0_c0_t0.jpg

关林的钟楼和鼓楼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在设计上与围墙融为一体,既承晨钟暮鼓之责,又有望楼之用。所有关于洛阳关林介绍的资料都把拜殿和大殿称作连为一体的两座建筑,但如果从一个比较高远的视角看,拜殿更像是大殿的抱厦。拜殿和大殿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后代屡有修缮。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D/Cii9EFd31J6IUntSABS5Ac0lMf8AAG4rwNSy10AFLkZ473_w700_h0_c0_t0.jpg

拜殿为硬山顶五开间,是每年春秋大祭时文武百官参拜之所。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Fd31UaIA2oKACEb5PINfNMAAG4sAKsg_oAIRv8244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Vd31NqIVZGoACEWPDzQiZoAAG4sACoTA8AIRZU05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Vd31NGIL3ecABuYm3FC5uoAAG4sACMdVQAG5iz734_w700_h0_c0_t0.jpg

殿中梁枋上悬有十数块为关羽歌功颂德的匾额,其密度只有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浙江杭州岳庙忠烈祠与之可有一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Fd31OeIRtgQACVPm6_TtKEAAG4sAEL6Y8AJU-z767_w700_h0_c0_t0.jpg

这其中,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御书的“声灵于铄”匾和“翌汉表神功龙门并峻,扶纲伸浩气伊水同流”联自然是最具分量。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Fd31P2IJWJBACJfvZZzfI4AAG4sAFTgloAIl_V088_w700_h0_c0_t0.jpg

大殿又称平安殿、启圣殿,面阔七间,单檐庑殿顶,是关林的主体建筑。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Fd31PKITplnABpBv2Qxn_sAAG4sAE4kXwAGkHX399_w700_h0_c0_t0.jpg

大殿正门门楣上高悬的“气壮嵩高”匾额是关林内又一块由慈禧太后题写的匾额。慈禧太后题写这块匾额的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是其和光绪帝“西幸避祸”后返回北京途中在洛阳关林留下的墨宝。逃亡中的慈禧太后的心情估计不会太好,其以糟糕的心情到访关林,想必一定有“国难思良将”的惆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Fd31WOIR2ZTACAxat9bgg4AAG4sAMTyfYAIDGC563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Vd31XuIfhEVAB4H0Ng2uIoAAG4sANvJ_0AHgfo135_w700_h0_c0_t0.jpg

殿内供奉有面部贴金头戴十二冕旒身着龙袍手持七星笏版的关公坐像,完全是帝王气派;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1/Cii9EFd31a2IH-DnABpbRz01enEAAG4sQCzxvEAGltf221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3F/FF/Cii9EFd31YSIRo0ZABdRmV4irfAAAG4sAOia0oAF1Gx184_w700_h0_c0_t0.jpg

关平、周仓、王甫、廖化侍立两侧。关平作为义子、周仓作为护卫享有配享之荣比较好理解,那么王甫和廖化又是因何德何能也享有如此殊荣呢?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1/Cii9EFd31Z2IZQ52ABuVkzOGqfUAAG4sQCYMUYAG5Wr192_w700_h0_c0_t0.jpg

《三国演义》中有王甫得知关羽被杀拒绝向东吴投降大叫坠城而亡的描述,这应该是其得以配享关帝庙的重要原因。但正史记载王甫亡故于蜀章武二年(222年),而关羽被杀是在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两者之间显然没有直接的关系。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1/Cii9EVd31ZWIcg2UABugn9tP8_gAAG4sQARzUEAG6C3848_w700_h0_c0_t0.jpg

查找廖化得以配享的原因则更加让人难以理解,因为廖化除曾任关羽主簿外,与关羽并没有特别的关连。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1/Cii9EFd31beIDWGiAB7KH1xl8vQAAG4sQDT-0sAHso3571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1/Cii9EVd31dOINkaWAB0zWLmyK50AAG4sQEKK_YAHTNw736_w700_h0_c0_t0.jpg

殿内东、西两壁绘有两幅壁画,东面一幅为“关圣帝出巡降福图”,西边一幅为“武圣人降魔回宫图”。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3/Cii9EVd33UuISLx8ACkkm0ZnnuAAAG4vQMfdS4AKSSz69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2/Cii9EFd31keIEjewABhC49stEA0AAG4sgCbgDAAGEL7763_w700_h0_c0_t0.jpg

二殿为五开间,又称“财神殿”,与大殿一样也是最高等级的庑殿顶,现存建筑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是关林建筑中始建年代最早的殿宇之一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E/Cii9EVd324qIbzC7AB4uT2XB63AAAG4uQDy8NcAHi5n937_w700_h0_c0_t0.jpg

门楣上悬挂的“光昭日月”匾额,为光绪帝御题,题写时间也是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九月。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2/Cii9EVd31oqIR_3gACVHK-cESDIAAG4sgLwZvoAJUdD055_w700_h0_c0_t0.jpg

殿中供奉有关公彩色塑像,左右分别是手棒大印的关平和手持大刀的周仓。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B/Cii9EFd32zaIX755ACBmvHlbBo4AAG4uANqVD4AIGbU351_w700_h0_c0_t0.jpg

二殿东、西各有一座三开间硬山顶配殿,东称“娘娘殿”,是奉祀关羽夫人胡氏及一对儿儿女的殿堂。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E/Cii9EVd322GIMxsSACQ8iYl3VhcAAG4uQBI0RoAJDyh988_w700_h0_c0_t0.jpg

关于关羽的婚姻状况,《三国志》《后汉书》和《三国演义》都语焉不详,更不用说关夫人姓甚名谁。但在成书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的说唱词话《花关索传》,关羽则是有妻子的,名叫胡金定。而这一说法竟然还找到了旁证。钱静方在《小说丛考》一书中记载,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解州(今山西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太守王朱旦组织人维修古井的时候,偶然发现了刻有关羽上两代人情况的墓碑,其中也简略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王朱旦根据这些资料,写下了《关侯祖墓碑记》。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关羽的妻子为“胡氏”。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2/Cii9EFd33QGIUT0vAB86AeBMLZMAAG4vANtVW0AHzoZ688_w700_h0_c0_t0.jpg
西称“五虎殿”,供奉的是以关羽为首的“五虎上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1/Cii9EVd33JaING_MACUBmH9OFq0AAG4uwGVuYgAJQGw897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2/Cii9EFd33MmIZ-BBAB9DTviI4aUAAG4vACM44UAH0Nm23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11/Cii9EFd33LeIeTEVAB5Kc2AGYbsAAG4uwNm1xoAHkqL832_w700_h0_c0_t0.jpg

殿内,关羽居中,张飞、马超居左,赵云、黄忠居右。关羽披的那件绿袍不仅看不出是袍子,更像是一床被面,而且面料的图案里还出现了“囍”字,不知喜从何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4/Cii9EVd31w6IA2qvABtvirvEqZEAAG4swFu0bwAG2-i800_w700_h0_c0_t0.jpg

三殿是寝殿,又称春秋殿,为硬山顶,面阔五间,现存建筑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4/Cii9EFd311KIFd_1ABzxnpXzXDcAAG4swJ_hpcAHPG2201_w700_h0_c0_t0.jpg

殿内正面塑关公手持《春秋》坐像,取关公夜读《春秋》之典。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4/Cii9EFd311-IIA9uABrVf00Pf64AAG4swKjgqwAGtWX196_w700_h0_c0_t0.jpg

东侧有关公睡像,铺、盖、枕均为明黄色,显示了关公的帝王待遇。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4/Cii9EFd31z2IW8GQAClc4MjQHJEAAG4swGQkzYAKVz4558_w700_h0_c0_t0.jpg

殿前有一株三叉古柏,暗合桃园结义的刘、关、张,因此被称为“结义柏”。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B/Cii9EFd32wKIYCndACVgiDTiU3kAAG4uAKyMwwAJWCg942_w700_h0_c0_t0.jpg

三殿之后,即是墓园部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4/Cii9EFd312uII4ffAB8HbgFQR8cAAG4swLB7b8AHweG521_w700_h0_c0_t0.jpg

第一座牌坊为四柱三门冲天式,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坊额“汉寿亭候墓”由当时督办建设关羽墓园的钦差太监胡滨书写。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太监在明代,特别是在万历年间,其地位是非同小可的高,否则一阉人怎敢在关公墓园这样的教化之地舞文弄墨?坊联“盖世英雄皈圣域,终天仇恨绕神丘”在1400多年后依然充满复仇心理,估计撰联者一定是位关公的铁杆粉丝。在网上检索有关资料,只查到该联由汪丙中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题书,而关于汪丙中个人的情况,除知道其是河南新安(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人之外,其它遍查无果。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5/Cii9EFd314mIXRn6ACVNDyNf9y8AAG4tAAAAAAAJU0n585_w700_h0_c0_t0.jpg

第二座牌坊比较小,只有两柱,亦为冲天式,建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坊额“中央宛在”由三韩弟子高镐题写。两座牌坊的八根立柱上刻有不同时期的对联九副,篆、隶、楷、行、草五体皆备,可谓是蔚为壮观。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5/Cii9EVd32CGIZ9s4ACnIRlhlz6MAAG4tALZWdIAKche873_w700_h0_c0_t0.jpg

牌坊后,是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八角歇山顶封敕碑亭。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5/Cii9EFd31_qILGuVACSSo8oTgWwAAG4tAIcOj8AJJK7741_w700_h0_c0_t0.jpg

亭中石碑初立于清康熙五年(1666年),碑阳文字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林”,是历代帝王对关羽的最高封号,洛阳关林也就此得名。至此,洛阳关林与曲阜孔林齐名。现在的碑文“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清道光八年(1828年)磨石重刻。到清光绪五年(1879年)加谥“宣德”为止,清朝八个皇帝(没有雍正帝和宣统帝)给关公加封的谥号达26字,实在是登峰造极、超群绝伦。碑阴刻有康熙五年(1666年)董笃行撰写的《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董笃行,河南洛阳人,顺治丙戌进士,曾官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5/Cii9EFd32D6IN9gjACijujB6h7UAAG4tAOUph4AKKPS622_w700_h0_c0_t0.jpg

碑亭后面被青砖墙围住的圆丘即是“关冢”,也就是埋葬关羽首级的地方。对“关冢”的称谓在1700多年间几经变化,汉代称“关侯冢”,宋代称“关王冢”,明代称“关帝陵”,清代始称“关林”。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孙权在擒杀关羽后,为嫁祸于曹操,派人将关羽的首级送至洛阳。曹操识破了孙权的诡计,奏请汉献帝追封关羽为荆州王,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将关羽厚葬在洛阳城南十五里,就是现在关林这个地方。至此,也就有了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的说法。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5/Cii9EVd31-OIbnOoABs4o7Xu_XgAAG4tAEuRqcAGzi731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5/Cii9EVd3166INg6KACAw0Vc4VfQAAG4tADuOtsAIDDp958_w700_h0_c0_t0.jpg

关冢南墙有清康熙年间修筑的石墓门,门额为“锺灵处”,两侧有对联一副“神游上宛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7/Cii9EFd32JSIU1SeAC05jAz_KOoAAG4tQOnCeMALTmk24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40/0B/Cii9EVd32lKIFmi_AC1M2ElxqmAAAG4uACpUtYALUzw197_w700_h0_c0_t0.jpg

围绕关冢放置有多尊石兽,造型古朴,神态生动,不知道是当年旧物,还是今人仿古新作。

 祭拜关林不是为了求财,而是企望忠、义、仁、勇的关公庇佑我中华成功完成民族复兴的大业,永远不再遭受四夷的欺辱!

阅读    收藏 
标签:

承德

避暑山庄

澹泊敬诚

分类: 旅行随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BF/Cii9EFdTk7aILUfEAB8AJoGVmmIAAGZGQDMJFkAHwA-170_w700_h0_c0_t0.jpg

 

最早知道避暑山庄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大约是1977年或是1978年的时候,父亲在省委党校学习期间,去了一趟避暑山庄和周围的几个寺庙,回来后极言“承德离宫”的大气和秀美,而那时避暑山庄正值“文革”后的整修和恢复期,尚未对公众开放。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VdTh3CIRkGQABnjm6rYXosAAGZDQKk2IwAGeOz274_w700_h0_c0_t0.jpg

1994年10月,第一次游览了心驰神往的避暑山庄和普陀宗乘之庙(小布达拉宫)、普宁寺(大佛寺)、普乐寺(圆顶子)和棒锤山。2006年9月,陪叔叔和婶婶第二次游览了避暑山庄。2016年5月1日去避暑山庄是临时起意,做出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甚至就是火车有没有下铺,而非常巧的是,当天通过12306网站查询要坐的那趟车,5月1日恰好只剩一张卧铺,并且是下铺。

    在卧铺上迷糊了半宿,早上6点多钟顺利到达承德。车站广场上就有去避暑山庄的公交车,但首班车还没有发。记得1994年那一次是在火车上过的中秋之夜,火车上人很少,后半夜车厢里非常冷,大清早到承德走出检票口时浑身都在发抖。

    在车站右侧的一家小吃店要了一碗面,味道一般,量大且咸。乘15路公交到“丽正门”时,不到7点,避暑山庄还没有纳客。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2/Cii9EVdTiHOIW-xbABsZd6kwNfwAAGZDgG85_cAGxmP802_w700_h0_c0_t0.jpg

按照手机地图的提示沿着丽正门大街向西走过去不到200米,有一座关帝庙,据说这是全国唯一的皇家关帝庙。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2/Cii9EVdTiJuIR-haACHRBLKxsAMAAGZDgIH67IAIdEc814_w700_h0_c0_t0.jpg

这座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乾隆、道光两朝多次扩建修缮,最终形成现在的规模。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2/Cii9EFdTh-KICHpEABXFrRaCE9EAAGZDgAAAAAAFcXF731_w700_h0_c0_t0.jpg

    避暑山庄又名“热河行宫”,俗称“离宫”,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开工建设,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完成,前后历时89年。避暑山庄占地8000余亩,是颐和园的两倍,为世界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1994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VdTh2eId-uwABu0vBN1FmsAAGZDQKJI7gAG7TU196_w700_h0_c0_t0.jpg


    前两次来避暑山庄,都没注意到丽正门前的照壁,这次时间充裕,围着它转了两圈。这堵大照壁长27米,高6米,装饰不甚华丽,但很有气势。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FdTh3yIPKoyABgH5ye6vQEAAGZDQLY0AQAGAf_467_w700_h0_c0_t0.jpg

丽正门为重台城门,开有三个长方形门洞,上建三开间卷棚歇山顶楼阁,是避暑山庄的正门,始建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是乾隆御题三十六景中的第一景。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2/Cii9EVdTiCCIA-VyABximb3x1GoAAGZDgDBarQAHGKx171_w700_h0_c0_t0.jpg

门额由五种文字书写,从左至右分别为满、藏、汉、维吾尔和蒙文,其中的汉文由乾隆帝亲书。一块匾额用五种文字书写,在中国宫殿建筑中并不多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时期对民族问题的高度重视。“丽正”一词出自《易经·离卦》“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之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FdTh5CIarJTABsip8WAdegAAGZDQNDD24AGyK_104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FdTh4aIGPHNABtG4K5yhnsAAGZDQMHGioAG0b4092_w700_h0_c0_t0.jpg

丽正门前左右各有一尊石狮子,有导游介绍说其是用产自承德当地的鹦鹉石雕刻而成。追问导游这鹦鹉石是否还有别的名字,导游不置可否。向网络求证,竟然也没有任何有关鹦鹉石的信息;估计这个命名公认度不太高,只在很小的范围内为人所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FdTh6WIA4_HAB2_H_5hP0MAAGZDQNilcQAHb8378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9E/Cii9EFdTh3aIV0a6ABWgzrAfk8AAAGZDQK_wJoAFaDm996_w700_h0_c0_t0.jpg

两尊石狮子以远二十几米处,立有两块石碑,也就是俗称的“下马碑”,上书满、汉、藏和蒙四种文字“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据说在下马碑前只有一个人例外,可乘轿入宫,那就是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

    可能是适逢五一假日的缘故,避暑山庄在7点半即开始放人,比常日提前了半个小时。避暑山庄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宫殿区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苑景区又分为山区、湖区、平原区三个部分。进入丽正门,即进入正宫部分,穿过一个小广场,是一座五间卷棚硬山顶门殿,叫“外午门”,也称“大宫门”。门殿中间三间开门,中门门楣上原来悬挂的乾隆帝题写的“避暑山庄”匾额已经不存,取而代之的是启功先生书写的“避暑山庄博物馆”匾额。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2/Cii9EVdTiTiIbMOSACQCpHm_3T4AAGZDgNhjcoAJAK8480_w700_h0_c0_t0.jpg

外午门东、西两侧各有朝房五间,称“外朝房”,是中下级官员等候皇上召见的地方,现在都被辟为了展览场所。不知道是出于安全的考虑,限制了照明设施的安装,还是因为提前放人,相应的工作人员还没到位,在阴天的早晨,这些展室里都黑乎乎地啥也看不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2/Cii9EVdTiUiIK9ksABut8sfx4rcAAGZDgOHEkYAG64K107_w700_h0_c0_t0.jpg

过外午门继续前行,是“内午门”,也叫“阅射门”,俗称“二宫门”。内午门的形制与外午门类似,亦为五间,中间三开门,门额“避暑山庄”为康熙帝御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6/Cii9EVdTiWWIGG_FABgvnNWzrzAAAGZDwAAAAAAGC-0085_w700_h0_c0_t0.jpg

仔细端详匾额上的“避”字会发现其“辛”字部分多了一横,不要以为这是康熙写了个错字,其实在清代“避”字确实有两种写法,都是正字,也就是异体字。如果真要给这四个字挑毛病,我倒觉得那个“避”字向左倾斜,有点不稳。内午门前有一对儿造型优美、铸造精细的铜狮子,是清代铜铸艺术品中的精品。内午门东、西两侧的朝方叫“内朝房”,是三品以上高级官员候旨的地方。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6/Cii9EVdTiZyIVAMiACIb0zbNpmIAAGZDwBaMuMAIhvr275_w700_h0_c0_t0.jpg

进入内午门,是一个植有多排松树的庭院;松树的胸径都不大,应该不是园中的原物。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6/Cii9EFdTigKIT4B4ABxQpiSPlikAAGZDwJ06PUAHFC-356_w700_h0_c0_t0.jpg

走过松林,是正宫建筑群的主殿“澹泊敬诚”殿。澹泊敬诚殿是清帝驻跸承德期间处理政务、接待外国使节、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宗教领袖的地方,在政治地位上等同于北京皇宫中的太和殿,初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十九年(1755年)用金丝楠木进行了改建,所以澹泊敬诚殿又称“楠木殿”。金丝楠木是我国特有的树种,木质坚硬,有特殊香味,防蛀耐腐,是封建时代皇家的专用木材,因此也被称为“国木”。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8/Cii9EVdTiqOIa-9xAB7vwpO8rLQAAGZEABTJi8AHu_a328_w700_h0_c0_t0.jpg

澹泊敬诚殿为单檐歇山卷棚顶,面阔七间,进深三间,周围设廊;整座建筑以楠木原色为色,不施彩绘,尽显古朴中的奢华。据史料记载,修建楠木殿,共计耗费白银7.2万两,用工19万个。按一两白银约和今天的200元人民币计算,修建楠木殿大约耗费了1500万人民币。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6/Cii9EFdTiniIBaGAACV3cdKkb8AAAGZDwNbwpMAJXeJ771_w700_h0_c0_t0.jpg

殿内正中设皇帝御用宝座,宝座背后是一架紫檀木浮雕围屏,画面是《耕织图》,宝座上方悬康熙帝题写的“澹泊敬诚”匾额乾隆三十六年(1771)土尔扈特汗渥巴锡率族人东归后,乾隆帝在这里接见了渥巴锡,对他的东归壮举予以褒扬;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7月,乾隆帝在这里用藏语与专程来承德给乾隆帝祝寿的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华丹益希对话;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乾隆帝在这里接见英国来华的第一位使节马戈尔尼,未能洞察这位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节访华背后的深意,丧失了中国融入世界的最后一次机会。仅仅过去了不到50年,那个曾经被乾隆帝认为是“万里来朝”的英国,就用坚船利炮击碎了大清国的国门。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6/Cii9EFdTibqICIwtAB3Gos_WvqIAAGZDwEtFEgAHca672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6/Cii9EVdTieuIRW7WACND5DfdwYYAAGZDwI8-cEAI0P8418_w700_h0_c0_t0.jpg

澹泊敬诚殿东、西各有五间朝房,是王侯等级的官员候旨听诏的地方。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8/Cii9EVdTiwqIGcPzACLJMsBUprcAAGZEAIsSd8AIslK603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8/Cii9EFdTi2OIEONOACMn9TNX-O8AAGZEANE-eoAIygN938_w700_h0_c0_t0.jpg

绕过澹泊敬诚殿,是面阔五间硬山卷棚顶的“四知书屋”。四知书屋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康熙时名为“依清旷”,乾隆晚年将其改名为“四知书屋”,是皇帝上下朝更衣地方,有时也用于召见近臣和会见贵客。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9/Cii9EFdTi6eIO38qACRbXwalQCoAAGZEQCT0XUAJFt3971_w700_h0_c0_t0.jpg

估计当年和珅何大人一定是这里的常客。“四知”一语出自《易经·系辞》“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集中体现了乾隆帝刚柔相济、恩威并重的国家治理思想。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8/Cii9EFdTivOIR4wlACOocvKKFOYAAGZEAIEB68AI6iK69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8/Cii9EVdTix-IF9vJACQ9_erySBgAAGZEAKDSdEAJD4V276_w700_h0_c0_t0.jpg

四知书屋两侧有长廊与澹泊敬诚殿相通,让来往于两处之间的皇上可以免遭风雨之苦。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8/Cii9EFdTi4mID0hoAB_HbHxmguAAAGZEAOofBQAH8eE072_w700_h0_c0_t0.jpg

四知书屋后面是一长溜儿多达19间的“万岁照房”,俗称“十九间房”,是宫女待班和存放庆典用品的地方。避暑山庄正宫部分以万岁照房为界,南为前朝,北为后寝。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9/Cii9EVdTi8yIY55xACOq1r_-oZEAAGZEQEja9wAI6ru158_w700_h0_c0_t0.jpg

穿过万岁照房,迎面是一座三楹的门殿,进入门殿,即是后寝的第一进院落。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9/Cii9EFdTjFeIFiX5AB0pnZ_fZhgAAGZEQL9WJ4AHSm194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C/Cii9EFdTjZeIJHS5ACkmKmcZAdsAAGZEgNBGbIAKSZC572_w700_h0_c0_t0.jpg

院内的“烟波致爽”殿建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面阔七间,是皇帝在避暑山庄内的寝宫,是康熙御题三十六景的第一景。殿名“烟波致爽”因康熙帝赞誉“四周秀丽,十里平湖,致有爽气”得。但就是这个有“爽气”的地方,却是清朝两位皇帝的归西之所。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9,由北京圆明园经一周时间到达避暑山庄的嘉庆帝突然驾崩在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咸丰十年(1860年)9,英法联军侵北京,咸丰帝携后妃出京至热河避难,在西暖阁批准了丧权辱国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中俄北京条约》,并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次年8月22日,咸丰帝在西暖阁驾崩,终年只有31岁。这是咸丰帝第一次来避暑山庄,也是清帝最后一次在避暑山庄驻跸。随后发生的“辛酉政变”,亦称“北京政变”,也是在烟波致爽殿酝酿并实施的。辛酉政变导致慈禧“垂帘听政”,实际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C/Cii9EFdTjQeIG-EUACEK__dClEEAAGZEgF8y3AAIQsX963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C/Cii9EFdTjI6Ic28JAB3T5UydbLoAAGZEgAAAAAAHdP9945_w700_h0_c0_t0.jpg

“云山胜地”为后寝第二进院落的主要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是一座二层五间歇山卷棚顶楼阁,二层檐下悬有康熙帝手书的“云山胜地”匾额。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9/Cii9EFdTi-eII6tqAB47M20G0w8AAGZEQG1nuYAHjtL833_w700_h0_c0_t0.jpg

在云山胜地和烟波致爽殿之间,叠有两座假山,让本来已经不够宽敞的院落略显局促,但云山胜地的妙处却正在这假山上。原来设计者在云山胜地楼内并未设置楼梯,而是把楼梯隐含在了假山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F9/AE/Cii9EVdTjeSIBuv8ACZoB4kDe20AAGZEwDvLF4AJmgf529_w700_h0_c0_t0.jpg

楼北是一座三开间垂花门,门楣上悬“岫云门”匾额。“岫云”一词源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意境。出岫云门,即进入了山庄的苑景区部分。

阅读    收藏 
(2016-02-02 23:14)
标签:

九江

湖口

石钟山

苏东坡

彭玉麟

分类: 旅行随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VawwZmIKl3vAFSK8YlOTBoAABvSwHVfwsAVIsJ679_w700_h0_c0_t0.jpg

从婺源回九江的路上,导游向我们推荐了行程外的景点“石钟山”。我第一个表示赞成,因为去看看石钟山原本就是在我计划里。导游进一步建议大家来一个“游石钟山加螃蟹宴”套餐,我们这11位游客开始面面相觑。团内一位同样是一个人参团的女士,在午饭时特意坐到我旁边,问我去不去看石钟山。我说,想看石钟山,但对螃蟹宴没有兴趣。我的态度得到了她的认可。导游提议进行“全民公决”,选项有二:只游石钟山;游石钟山加螃蟹宴。轮到我表态时,我的一句“干玩!”,把大家都逗笑了。也难怪,全车13个人只有我一个东北人,“干玩”的说法其他12个人都有点不习惯。“公决”结果,11位游客都选择了“干玩”,导游的“玩加吃”动议被否决。我们这位导游算得上是一位有良好职业操守的导游,对大家的不“配合”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不满意。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VawwYKIOtK1AEoHw5wU8d8AABvSwF76O8ASgfb629_w700_h0_c0_t0.jpg

石钟山位于九江市湖口县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的鄱阳湖南岸。这座面积不到0.1平方公里,海拔只有61.6米的小山丘,因苏东坡那篇著名的《石钟山记》而名闻遐迩,堪称中国最著名的小山。

我们到达石钟山时,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天阴着,丝丝细雨不时落下。石钟山游览包括船游鄱阳湖、远观石钟山和登临两部分内容。游船码头在石钟山的西侧,是个不小的码头,应该不仅仅用于旅游。因需要再凑些游客才能开船,我们只好在趸船上耐心等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VawwaWINwdVACxn972TI0MAABvSwIqChQALGgP882_w700_h0_c0_t0.jpg

透过雾蒙蒙的湖面,可以依稀看到远方的鄱阳湖大桥,两天前由九江去婺源时曾经走过。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VawwWqIWPsAADARjkzA89EAABvSwEvg48AMBGm405_w700_h0_c0_t0.jpg

一位团友赞叹鄱阳湖浩瀚和来往客货船够大的话音还没落,立刻遭到团内几位天津团友的鄙视,极言海船比江船大多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FawwdKIXTrrAEz3qGKT4iYAABvSwNd_SYATPfA782_w700_h0_c0_t0.jpg

游船自西向东贴着石钟山行驶,石钟山的面貌依次展现在眼前。我发现这座小山上亭、台、楼、阁、塔齐备,内容非常丰富。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Vawwb2IdS0JAEs0MVMYbLUAABvSwLd6jsASzRJ681_w700_h0_c0_t0.jpg

其中,一座建筑在紧贴悬崖的砖混构筑物上的圆顶小亭格外引人注目。导游说,那是“清浊亭”,站在上面可以一览湖江两色的壮美奇观。因为正值鄱阳湖的枯水期,石钟山下面苏东坡看到的那些“石穴罅有许多已经露出了水面。实地到过石钟山,你可能会觉得郦道元当年的解释是理所当然的,但遥想那是古人在1500多年前做出的判断,你又不得不由衷地赞叹我们先人的睿智。船上有一位湖口当地的摄影发烧友,兴奋地告诉我们,前几天他曾在这里拍到过江豚。江豚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是全球唯一的江豚淡水亚种,已在地球上生存了约2500万年,被誉为长江生态的活化石水中大熊猫游船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折回的时候,右舷远处曾有水花泛起,据说就是江豚到水面来换气。可惜,不等我在镜头里找到那水花,水花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C/Cii9EFawwV2IURYXAEcVrWW8gJ4AABvSwC-kygARxXF004_w700_h0_c0_t0.jpg

船游的时间只有二十几分钟,弃舟登岸,急忙去登石钟山,因为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了。石钟山景区大门是一座坊式门楼,门额“石钟山”三字,出自郭沫若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FawweiIKebxAFAfEv4BZIMAABvTAAATMsAUB8q482_w700_h0_c0_t0.jpg

大门背面门额“江湖锁钥”点出了石钟山扼江湖咽喉的重要战略地位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VawwgSId-PMAFpDEuloY9YAABvTABQa_UAWkMq424_w700_h0_c0_t0.jpg

入大门右行,是一座苏东坡石像,基座正面刻有苏轼3次来湖口的简况。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FawwhuIFiD-AFddkHZQpNAAABvTAC_wh0AV12o530_w700_h0_c0_t0.jpg

拾级向上,有一座四角单檐攒尖顶石亭,亭额为“石钟亭”,亭内立有“石钟”碑。该亭是为纪念大禹和唐人李渤1984年建。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FawwjOILUA-AFNvhF2SmGsAABvTAEXH8UAU2-c461_w700_h0_c0_t0.jpg

把大禹和石钟山扯上关系,源于清代考据家王在其人文古迹考据专著《江西考古录》中有关“禹开九河遇巨石,石钟山正其疏凿遗迹”的考证李渤在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曾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是苏轼《石钟山记》中石钟山得名另一种说法的解读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VawxDWIXeefAFG_Xr7z5twAABvTgLuNrsAUb92970_w700_h0_c0_t0.jpg

石钟亭再向上,是“太平楼”。该楼为清湖口镇总兵丁义方修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此楼竣工时,逢清军攻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的消息传来时任水军提督、兵部左侍郎彭玉麟亲书“飞捷楼”为该楼命名现存的楼是1978年重建的纪念的对象转向了彭玉麟和丁义方的对手太平军,改名太平楼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VawwkuId25zAFX81Z6A2PIAABvTAF-TSgAVfzt977_w700_h0_c0_t0.jpg

由太平楼西行,有一座圆形攒尖顶小亭,叫“钟亭”。亭内所悬的锡铜钟,取与石钟和鸣之意,名曰:和鸣钟该钟重达2.1吨,在材质上以锡铜为主,含有500克黄金及多种贵重金属。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Vawwl2IPobWAD_hm02VmXYAABvTAK0yCQAP-Gz516_w700_h0_c0_t0.jpg

过钟亭继续向上,是六角单檐攒尖顶的“怀苏亭”,亭内立有苏轼石刻画像碑。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FawwnGIMJEUAEZ1PoUj_RUAABvTANFMkYARnVW189_w700_h0_c0_t0.jpg

该亭原来在石钟山的西北角,早年毁圮。1959年重建,移至现址。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FawwqCIKAUuAFLyy2KJxMUAABvTQAAAAAAUvLj259_w700_h0_c0_t0.jpg

怀苏亭东北有一座砖红色二层重檐建筑,门额为“绀园二字。请教导游,方知这“绀园”是僧寺的别称。相传,佛国土地的颜绀青,故以“绀园”借代僧寺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9F/Cii9EVawwoWIKkN_AE0tVtsLk7AAABvTAOS47MATS1u39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VawwrmIGZibAFfXStpF7RMAABvTQBS8uMAV9di454_w700_h0_c0_t0.jpg

绀园稍北,是一座粉墙黛瓦的八字门坊,门楣上嵌“紫云廊匾额,廊前两棵古樟枝繁叶茂。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5/Cii9EVawxxSIbfCNAEze8WIajI4AABvTwN8NroATN8J338_w700_h0_c0_t0.jpg

紫云廊北行,再折向西,在山巅西南有一座形状的四面厅叫“船厅”船厅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0年至1861年),1979年曾经大修,厅额“湖山一览”为曾任民国北京政府最后一任海军总长杜锡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VawwsqIQL6WAEC_jY5q3_UAABvTQC2t8sAQL-l155_w700_h0_c0_t0.jpg

船厅前有一座六角单檐攒尖顶亭,临湖而立。这座小亭原名“江山一览”亭建于明天顺年间,后毁。清代重建可能是考虑到“江山”一词太大,亦不准确,故改名“江天一览”亭。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VawwvOIGnuMADUw5qtgD-cAABvTQF-tgUANTD-864_w700_h0_c0_t0.jpg

站在亭内俯瞰,可以清晰地看到鄱阳湖湖口北岸的“梅家洲”和江湖交汇处,古人将石钟山誉为“江湖锁钥”,其言不虚。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VawwwiIMTqCAEzyne1KZ-YAABvTQHIvA0ATPK1146_w700_h0_c0_t0.jpg

江天一览亭望向西北,可见一座七级八面砖塔,灰蓝相间,古色古香。其实,这是座建于1980年的新塔,因瀕湖口而立,故称“临湖塔”。一些旅游资料将此塔称之为“临江塔”,显然不准确。该塔在塔刹部分安装有灯光装置,可以为夜航的船舶导航,因此又称“天灯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FawwuOIdIuEAFrcB1JEhwYAABvTQEA2qkAWtwf503_w700_h0_c0_t0.jpg

江天一览亭转向东南,有一段盘桓而下直达湖面的蹬道。蹬道临水处,筑有一石砌拱门,门额上书“泛舟岩”。相传,这就是苏东坡月夜泛舟下水的地方。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FawwxeIBB7FADYv_hdrGnQAABvTQJLGocANjAW613_w700_h0_c0_t0.jpg

从泛舟岩东行,是在游船上已经看到的清浊亭,亭联“江湖两色,石钟千年”为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资深院士、上海工业大学校长钱伟长撰写。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VawwzGIdiWUAFzUMPSmuZwAABvTQKTExoAXNRI458_w700_h0_c0_t0.jpg

清浊亭东南,是自西向东一字排开的“报慈禅林”、“忠烈祠”和“浣香别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Faww0SIP01DAEVSoD2qwXYAABvTQLx5s8ARVK4313_w700_h0_c0_t0.jpg

报慈禅林分上中下三幢,是彭玉麟咸丰年间为超度慈母亡魂,请僧诵经敬佛而建。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5/Cii9EFawxdGIODOOAEJ4pwq4BWoAABvTwJpzy0AQni_938_w700_h0_c0_t0.jpg

忠烈祠又名昭忠祠”,原址曾为太平军的营垒。太平天国失败后,曾国藩、彭玉麟奏请朝廷批准,在此建立昭忠祠,奉在镇压太平天国战斗中阵亡楚军水师将士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Vaww1-IOU-kAFMbGmasCG0AABvTQM-pqYAUxsy257_w700_h0_c0_t0.jpg

浣香别墅始建于清咸丰八年(18581982年重修,当年彭玉麟读书修养待客的地方。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FawxAqIW47fAEMMEOz5rZwAABvTgJmZrMAQwwo63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FawxB2IEzcBAEG9x53j0K8AABvTgKrEzkAQb3f766_w700_h0_c0_t0.jpg

其中的“芸芍斋碑廊集有魏征、苏轼、黄庭坚、郑板桥等名人碑刻,洋洋大观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1/Cii9EFaww3qIe_RAAFL8W9rQnYcAABvTQOY98IAUvxz12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Vaww5SIArpDAF20WnUv2S4AABvTgAAAAAAXbRy26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Faww6uIAUfLAFFNoLTxkOgAABvTgBdtHIAUU24226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Faww8eIcvtVAF0O4Vz5N08AABvTgEln3IAXQ7519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Faww96IIuF1AFk5zpSaHX4AABvTgGr--gAWTnm717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Vaww_eIUHIqAFpaTQ_ns4QAABvTgIMDE4AWlpl669_w700_h0_c0_t0.jpg

由碑廊向南,是一座湖石环绕、池水清幽、石刻密布的小庭院。出小庭院向西,即达石钟山的最高处,上面的建筑叫“梅花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E0/A3/Cii9EFawxEmIfJcJAEkNbl8SXPMAABvTgNGi3UASQ2G773_w700_h0_c0_t0.jpg

环绕梅花厅凿有一条小河,因小河流淌在石钟山之巅,美其名曰:天河。

石钟山既是一座容纳了太多内容的小山,又是一座充满了矛盾的小山。这里既有学术上的各持一说、各持己见,更有战场上的刀兵相见、水火难容。作为后人,我们没有资格有选择的赞颂或者贬损我们的先人,他们都是中华历史的书写者,他们都有资格在中华历史上留下他们的名字。

阅读    收藏 
标签:

苏州

同里

退思园

分类: 旅行随笔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TKIbAJJAHGpHxSQ-L8AAAM0AEGspYAcak3871_w700_h0_c0_t0.jpg

    在苏州自由行了两天,第三天准备去同里古镇。

在来苏州之前,我已经在途牛网预订了同里一日游,集中和出发地点就在我住宾馆东去不到两站地的平齐路莫泰168酒店门前。8点40分,旅游大巴准时出发。大约1小时后,即进入了同里境内。公路两侧水网密布,舟楫往来,一派如画的水乡景色。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FZG4TqIM0SIAATUVHfESRwAAAM1AG5gqwABNRs781_w700_h0_c0_t0.jpg

游览的第一站是同里湖。同里湖在同里古镇的东部,面积只有2.4平方公里。由湖岸码头乘游船,可达湖中的小岛罗星洲。据史书记载,罗星洲在元代即建有寺庙等建筑,后多毁废。至清光绪年间,重建了东部园林和西部寺庙。抗战时期,罗星洲上的建筑及林木被日寇焚毁殆尽。现在罗星洲上的建筑多新建于1996年以后。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h2IZBtnAGOC-3RAl8kAAAMzALjFakAY4MT679_w700_h0_c0_t0.jpg

罗星洲大体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西部主要为寺庙建筑,中部和东部主要为水面。我们登岸的码头在罗星洲的东南角,上岸不远即可看到一池碧水。这池碧水在同里湖的湖中岛上,我们姑且就把它称作“湖中湖”。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7/Cii9EVZG2N6IFR6GAFslrU_HgqMAAAMygL70cMAWyXF231_w700_h0_c0_t0.jpg

湖岸以黄石砌筑,湖中有曲桥将湖面一分为二,东半部分荷叶点点,西半部分碧波荡漾。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7/Cii9EVZG2MKIMxIqAGve0rdwZqsAAAMygKCJq0Aa97q719_w700_h0_c0_t0.jpg

9月中旬,荷花已经凋谢,荷塘里缺少了艳丽的颜色。好在岸边的几株红枫颜色正浓,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仙子不在的缺憾。在湖中湖的东北角有“斗姆阁”,为一两层重檐歇山顶楼阁。“斗姆”为道教尊崇的神,因此这应该是一座道家建筑。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YaILfOeAFjybJTYKRgAAAMywN0ZvAAWPKE645_w700_h0_c0_t0.jpg

斗姆阁西侧是“听雨轩”,这是座结构有点复杂的单檐歇山顶厅堂。历史上,罗星洲以烟雨景观取胜,“罗星听雨”曾列同里二十景之一。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VZG2WyINJNZAFev3g1RMpQAAAMywLsOxkAV6_2371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VGIL72fAElpocqoTSAAAAMywGleScASWm5260_w700_h0_c0_t0.jpg

出听雨轩沿湖岸继续向西,穿过一个月亮门,可见一座四角单檐歇山卷棚顶水榭。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RyILXvXAEGh-6iPUCcAAAMywA_dqgAQaIT547_w700_h0_c0_t0.jpg

由水榭转向西南,就是罗星洲上最高的建筑“文昌殿”。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7/Cii9EVZG2PSIBkOaAEjZDitR0CEAAAMygNgIiwASNkm562_w700_h0_c0_t0.jpg

文昌殿坐东朝西,为重檐歇山顶样式,临水的东面有两层平台。文昌殿二层有观景环廊,登临可以尽览罗星洲景色。文昌殿内供奉的是文昌帝君,也就是民间所说的主管人间“文运”的“文曲星”。江南一带多有供奉文昌帝君的传统,显示了江南人对文化的重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VZG2TyINg2HAGiRwr0JgcQAAAMywCiRYUAaJHa213_w700_h0_c0_t0.jpg

文昌殿西是观音寺,三进院落,规模不小。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VZG2f6IEYePAGHQrIVMKdUAAAMzAJqgawAYdDE69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VZG2eGIQSQ0AGB79LbFhKkAAAMzAG-HNAAYHwM533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cOIZeXaAGBEj1N6lE8AAAMzADRXAsAYESn409_w700_h0_c0_t0.jpg

从文昌殿转回湖中湖的南岸,这里有一片纪念性质的树林,每棵树下都有一个签名标牌,尤勇、陶玉玲、傅彪、宁静、王晓棠……。导游介绍说,这是到同里拍过戏的影视名人在此留下的。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QaIPC7KADeTDTkKiLgAAAMywAAAAAAN5Ml247_w700_h0_c0_t0.jpg

从罗星洲望向西南,一座现代风格的三层舫形建筑矗立在同里湖畔,如巨轮泊岸。这是同里非常有名的同里湖度假村酒店。游览完罗星洲,下一站就是同里古镇。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jaIBrDOAFFcY_yjjJsAAAMzANGmLwAUVx7160_w700_h0_c0_t0.jpg

同里,旧称“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为“铜里”;至宋代,将旧名“富土”两字相叠,上去点,中横断,拆字为“同里”。同里镇四面环水,15条小河将镇区分为7个小岛,而49座小桥又将7个小岛串联成一个整体。

从同里湖到古镇景区有电瓶车接驳,但需要格外付费。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VZG2kyIfz7UAEHaikIZx9MAAAMzAOewDQAQdqi208_w700_h0_c0_t0.jpg

古镇的南门在中川路上,一座四柱三门冲天石牌坊就是镇门,门额上有“古镇同里”四个篆书大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VZG4QiIYL4qAEnJhdbfZyIAAAM1ADcy1kAScmd614_w700_h0_c0_t0.jpg

过了牌坊,就是“中川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VZG4TeIWexoAE-W5vNpVpEAAAM1AFp664AT5b-31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FZG4PSIWSYGAEB6pA8J4ZAAAAM1ACcUJ0AQHq8703_w700_h0_c0_t0.jpg

从中川桥向西看,有一座梯形石板桥,叫“泰来桥”。这是镇中心最高大的一座桥。该桥始建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为木桥;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改建为石桥;2003年,将桥板更换为混凝土桥板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mGIMvbUAEkIMO_mcAQAAAMzQBF_TYASQhI251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VZG2nCIXQPyADJgEAgSlIYAAAMzQCupy0AMmAo501_w700_h0_c0_t0.jpg

从中川桥向东看,河道远处将要拐弯处有一座石板平桥,那是“东新桥”。该桥建于1927年,原为梯形木结构;1948年,改为石梁平桥,沿用至今。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pCIFwIpAG44GVlVKM0AAAMzQEYjbwAbjgx278_w700_h0_c0_t0.jpg

沿中川路继续北行,街路两边可以见到各式店铺。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qqIPtLyAFTiWIYUzj0AAAMzQGnUuUAVOJw088_w700_h0_c0_t0.jpg

转入竹行路不远,是著名的“嘉荫堂”。嘉荫堂始建于1922,主柳炳南是著名诗人柳亚子的叔父因此也叫柳宅。嘉荫堂前门临街,后门傍水,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嘉荫堂正门为青砖石库门,在当时是大户人家的“标配”。这样的大门在同里不少,是判断一户人家祖上家境是否殷实的主要标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r-IMeL5AD8EccAwMDUAAAMzQIXSUUAPwSJ072_w700_h0_c0_t0.jpg

穿过门厅,过一小庭院,就是宅子的正厅。主人柳炳南热衷入仕,却又生不逢时,没赶上科举时代,无法求得功名,于是让工匠把正厅屋梁棹木成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官帽翅式样。这座正厅也因此被戏称为“纱帽厅”。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VZG2tKIKxyOAEGMVG_wo-8AAAMzQJXvwMAQYxs449_w700_h0_c0_t0.jpg

纱帽厅北是一座庭院,院西侧有曲廊与宅子的后半部分相连。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vqIWIkKADttZjHpLQEAAAMzQN47yAAO21-956_w700_h0_c0_t0.jpg

从庭院到后宅要经过一座石门楼,门额为“厚道传家”。门额上的“暗八仙”浅浮雕和门额下的“福禄禧”深浮雕,雕工精美,为难得的雕刻艺术珍品。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uiID-wuADpvxIsFjhYAAAMzQKb6p0AOm_c689_w700_h0_c0_t0.jpg

衍庆楼”是宅子后半部分的主要建筑,全楼五楼五底,楼底的梁头棹木上刻有二十四孝图。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yqIZUVsAECxhDRTPDYAAAMzgBhQKUAQLGc270_w700_h0_c0_t0.jpg

衍庆楼的西北角,临水筑有一座小阁,叫“水秀阁”,小巧玲珑,精巧雅致。出水秀阁转向西南,是嘉荫堂的后门。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9iIUQflAEteq5BgP-cAAAMzgK8fKcAS17D637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0eINnPJAF0KY8f9N6MAAAMzgCh8kEAXQp7128_w700_h0_c0_t0.jpg

从嘉荫堂后门出来,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三桥”景点。所谓“三桥”,是指“太平桥”、“长庆桥”和“吉利桥”。三座桥呈“品”字形,分别横跨“丁”字水路的三个河段,形成环形街路。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_SIZ1-PAFtrt5W9DasAAAMzgMPvX4AW2vP001_w700_h0_c0_t0.jpg

“丁”左半横上的是太平桥。太平桥为梯形石梁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嘉庆、光绪年间两度重修和再修。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VZG2xaIBbJRAGFAjZs8E1YAAAMzgAAAAAAYUCl879_w700_h0_c0_t0.jpg

“丁”字右半横上的是“长庆桥”。该桥为花岗岩单拱石桥,始建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明成化年间(1465年至1488年)改建;现存桥梁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再建的。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VZG272IdsfVAFma9eC06rQAAAMzgJi4ZoAWZsN951_w700_h0_c0_t0.jpg

“丁”字竖弯钩上的是“吉利桥”。该桥也是单拱石桥,初建年代无考,现有桥梁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走三桥”是吴地的旧俗,是说妇女于元宵正月十六夜相出游,历三桥而止,以祛疾。在同里,“走三桥”则是专指走太平、长庆、吉利三座桥,也不限于妇女在元宵夜出游,而是凡有婚嫁寿诞等喜事都要到“三桥”走上一遭,图个吉利,分享快乐。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FZG26GIbGAMAFprsO34qk0AAAMzgIIddIAWmvI403_w700_h0_c0_t0.jpg

向北过长庆桥,面水而建的是又一座大宅子“崇本堂”。现在这座大宅子已经被辟为“江南水乡婚俗馆”。可能是人多太过拥挤加上天气比较热的缘故,我刚走进崇本堂不到十分钟,突然大汗淋漓,并且有晕厥的感觉。不敢大意,我赶紧出来走到大街上透气,并迅速补充液体。在河边小风的吹拂下,半瓶水下去,我感觉舒服了许多,但决定不再进去看这个婚俗馆了。结束在崇本堂的游览,导游即带我们去吃午饭。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9/Cii9EVZG3A6IBg5OAFEUfho-K0UAAAMzgNrKU0AURSW321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EyIPATlAG_odumh-DgAAAMzwBdWVoAb-iO450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C2IDzbCAF1ZQrxUZSQAAAMzwAAAAAAXVla755_w700_h0_c0_t0.jpg

经过“退思广场”的时候,看到在广场的一处地面上,镶嵌着一块块自然形石板,上面镌刻着一些在同里拍摄的电影或电视剧的名字。吃午餐的餐厅在广场的东南角。我们这个“同里一日游”本来是不包括午餐的。但来时在车上,导游“非常诚恳”地引导大家,最好是集中吃团餐,一则不见得比自己吃多花多少钱,二则可以节约时间,便于大家集中。50元的餐费不算太离谱,我们这个团的人多数都捧了导游的场。午餐还过得去,被导游煽乎了一路的“太湖三白”据说都在其中。我这个人吃东西不讲究,对鱼虾之类的尤其不感冒,那“三白”好像只吃了口白虾。

下午的游览安排是“退思园”、“珍珠塔”和“松石悟园”。退思园在退思广场以北不远的地方,是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9座园林中唯一不在苏州城区的园林。

退思园的园主任兰生是同里人,曾任安徽凤(阳)颍(州)六(安)泗(州)兵备道,同时在淮北牙厘局及凤阳钞关兼有职务。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因遭弹劾罢职回乡,斥白银十万两,历时两年建造退思园。园名以《左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得。这“牙厘局”、“钞关”类似今天的税务局、税务所,都是人所共知的“肥差”,这任先生出手就是十万两,可见其遭弹劾并不冤。

退思园的设计者为同里籍画家袁龙,在他的设计中,退思园采用了比较少见的西宅、中庭、东园的横向布局。西部宅第包括外宅和内宅两部分。外宅有门厅、茶厅和正厅三进,坐北朝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VZG3F6ITsk9AEQG4gJP6CIAAAMzwDNQegARAb6908_w700_h0_c0_t0.jpg

茶厅为接待一般客人之所,厅中所悬“退思园”匾额应为后世添加。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HGIGYP3AD3-dbYbeNIAAAMzwERSOIAPf6N215_w700_h0_c0_t0.jpg

正厅称“荫余堂”,是招待贵客和举办家庭典礼活动的地方。外宅的东侧是内宅,是园主人和眷属的起居空间。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IKIE7mCADsaBpVXxMgAAAMzwFPR28AOxoe908_w700_h0_c0_t0.jpg

内宅由南北相对的两楼组成,称“畹芗楼”。园主任兰生字“畹香”,不知道楼命名为“畹芗”和这个“畹香”是不是有关系。两楼之间通过东西两重廊道连接,是典型的走马楼。由畹芗楼向东,是庭院部分,这里是园主宴饮宾客的地方。庭院北为“坐春望月楼”,南为“岁寒居”和“迎宾室”,西侧建有画舫式船厅“旱船”。庭院内筑有湖石花坛,植有四季花卉,更有香樟茂盛、玉兰俊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J-IWCUhAF3-gvGxnMIAAAMzwGKYY0AXf6a993_w700_h0_c0_t0.jpg

相传,旱船北面的这棵广玉兰为园主任兰生手植,其树龄应该在一百二、三十年的样子。旱船南边的是一棵白玉兰,是修复退思园时从别处移栽的。玉兰在早春开放,是春色的代表,坐春望月楼之名当由此而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MeIUVp5ADqSfmL8ck8AAAMzwNskk0AOpKW747_w700_h0_c0_t0.jpg

任兰生遭弹劾的时候,多亏有左宗棠和彭玉麟两位好友力保,才保住了脑袋。因此,任兰生把自己和左、彭比作“岁寒三友”,有患难见真情之意,于是就有了岁寒居。左宗棠彭玉麟与曾国藩并称“大清三杰”,任兰生把自己往左、彭身上靠,有“托大”之嫌。在庭院里游览的时候,同团一位女士带的小男孩不小心从台阶上跌落,摔破了头部,赶紧送往了镇里的医院,让大家好一顿紧张和唏嘘。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VZG3LeIdQ5VAFFjvjDk0JQAAAMzwHoYCcAUWPW259_w700_h0_c0_t0.jpg

穿过“得闲小筑”月洞门,就进入到东部花园。花园以水池为中心,亭、山、廊、轩、榭环池而筑。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VZG3N2IK_EvAErM_NDKa2sAAAM0AAAAAAASs0U336_w700_h0_c0_t0.jpg

“退思草堂”在池水的北面,是全园的主景,为歇山卷棚顶样式,东南西三面有廊,堂前有亲水平台。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Z2IC_vSAFdH2DTZdYoAAAM0AHuzc0AV0fw695_w700_h0_c0_t0.jpg

堂东有“琴台”,当为园主抚琴拨弦之所,依山临水,掩映在花树丛中,幽静清雅。退思草堂和琴台之间的池岸有三曲石桥可达池东的湖石假山。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PmIKtbjAF2SvBO2mRoAAAM0ABKzRQAXZLU036_w700_h0_c0_t0.jpg

假山上筑有歇山卷棚顶四角亭,叫“眠云亭”,亭下为湖石叠出的洞穴。这种上亭下洞的设计,为江南园林所仅见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oiIbrWZAFT9z8vjYAUAAAM0QGZaRoAVP3n556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A/Cii9EFZG3PmIKtbjAF2SvBO2mRoAAAM0ABKzRQAXZLU036_w700_h0_c0_t0.jpg

由眠云亭向南,是“菰雨生凉轩”,取意于彭玉麟题西湖三潭印月联句“凉风生菰叶,细雨落平波”。轩西是一天桥,下为廊,上为桥,临空飞架,被誉为江南园林一绝。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tOIGsRtAElgMaUeRaMAAAM0QKwO00ASWBJ965_w700_h0_c0_t0.jpg

桥北立有一湖石峰,似一驻足老人,名曰:老人峰。桥西建有一座两层方形鸳鸯厅,叫“辛台”,是旧时园主教儿子读书的地方。退思园的第二代主人任传薪可以说是不负父望,在同里籍革命者陈去病等人的影响下,深感兴学是中国富强的必由之路,而女性的教育尤为迫切,遂以退思园为校舍,创办私立丽则女校,开吴江女子教育先河。在任传薪聘请的教师中,就有国学大师、钱钟书的父亲钱基博。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hmISOv0AGcgGiWMPlgAAAM0QAAAAAAZyAy662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kuILtcGAFCsk5Kx2KYAAAM0QDO3BkAUKyr036_w700_h0_c0_t0.jpg

辛台西侧有“桂花厅”,四周遍植桂树,形成一处独立的庭院,门额有“留人”二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FZG3qSID7AJAFhTcvodnLcAAAM0QHuZwEAWFOK463_w700_h0_c0_t0.jpg

出辛台沿长廊向北,有一被湖石托起的石舫,叫“闹红一舸”。水从舫下湖石的孔洞中流过,其声潺潺,如船行水上。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D0/Cii9EVZG6IeIUVrYAFkq_6IlZ2kAAAM2QB4UDoAWSsX717_w700_h0_c0_t0.jpg

由闹红一舸继续向北,可见池水边有一单檐六角歇山卷棚顶敞亭,叫“水香榭”。从水香榭到辛台建有长廊,高低起伏,南北逶迤,名“九曲回廊”。廊壁辟九孔纹饰各异的漏窗,窗心分别镶嵌有“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九个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nCIZCEWAGoYzIaIDmYAAAM0QEfiMQAahjk69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8/Cii9EFZG2QaIPC7KADeTDTkKiLgAAAMywAAAAAAN5Ml247_w700_h0_c0_t0.jpg


在池水的西北角,紧挨着坐春望月楼,有一座全园最高的建筑“揽胜阁”,登临其上,园中景色尽收眼底。快结束在退思园的游览时,看到了那个摔伤的小男孩和他的妈妈,孩子头上缠着纱布,但应该已无大碍。

退思园由于建造较晚,中间少有毁废,其面貌基本保持了最初的设计和规划,给人以构思精妙、布局严谨、一脉相承的感觉。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为自由游览时间,首先疾奔“珍珠塔园”。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FZG3v2Ia3Z4AD73AlWfOvYAAAM0QNzDqAAPvca82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FZG3xmIX_F8AD_myKSFUF0AAAM0QO7SlEAP-bg989_w700_h0_c0_t0.jpg

珍珠塔园,又称“侍御古坊”,是明代南京道监察御史陈王道的故居,也是在江南民间广为流传的“珍珠塔”故事的发源地。珍珠塔的故事讲的是,相国之孙方卿,家道中落,去襄阳向姑母借贷,遭遇白眼表姐陈翠娥赠传世之宝珍珠塔,助他读书。后方卿中状元,扮道士,羞讽姑并与陈翠娥亲。故事中的姑母方朵花是陈王道的续弦,陈翠娥是陈王道的女儿。故事发生在湖北襄阳,但陈王道嫁女的故事却在同里家喻户晓。在同里,现在仅存的只有陈翠娥书楼的部分遗迹,供游览的珍珠塔园为近年新建。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FZG3zqIPXbtADwzm3RXSuMAAAM0gA6NMwAPDOz92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1WIUH_WAFzCm44VHz4AAAM0gCC4t4AXMKz965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yqIEms4ADo0tGgsSz0AAAM0gAAAAAAOjTM865_w700_h0_c0_t0.jpg

珍珠塔园为东宅西园布局。东部自南向北为四进院落,分别为茶厅、“宏略堂”、“兰云堂”和堂楼。因为知道这些建筑都是新建的,加上时间有限,我匆匆走过茶厅和宏略堂,即向西穿过玉兰堂进入了花园部分。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C/Cii9EFZG4FCIPFCmADauuJ5I2ZcAAAM0wGyMxQANq7Q629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C/Cii9EVZG4ECIcPH0AEYvYYB9JxQAAAM0wFsA5sARi95914_w700_h0_c0_t0.jpg

花园又称“锦园”,是一座以水为中心的仿古园林。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C/Cii9EFZG4CmIdswfAE-W_5jXP4cAAAM0wBlrkgAT5cX515_w700_h0_c0_t0.jpg

“清远堂”为园中的主要建筑,是一座歇山顶厅堂,堂前有亲水平台。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FZG4BKISDKdAE5UCHrziG4AAAM0gNb3YgATlQg797_w700_h0_c0_t0.jpg

从清远堂逆时针沿池西行,有一座单檐六角攒尖顶临水小亭,叫“绿秋亭”。在池水的西北角,是“景明轩”,为一座歇山卷棚顶敞轩。景明轩北是一座湖石假山,山顶筑有一座矩形小亭,叫“小兰亭”。小兰亭是全园的最高点,登临可以俯瞰全园景色。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_uIf-VDAEOIXEwxCO4AAAM0gMYVRQAQ4h0728_w700_h0_c0_t0.jpg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FZG3-eIe_KUAFvqMaf0Y-MAAAM0gK8assAW-pJ711_w700_h0_c0_t0.jpg

小兰亭东池水中,建有一座舫形建筑,叫“浮翠舫”。从观感上说,我觉得浮翠舫是园中最漂亮的建筑。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B/Cii9EVZG38yIXPo2AEZ9Hpc3cVAAAAM0gI3PbsARn02007_w700_h0_c0_t0.jpg

浮翠舫东是引水入园的小渠,小渠之上架有一座廊桥。廊桥为三段结构,与拙政园中的小飞虹非常相似,当为小飞虹的山寨版。

客观来讲,锦园的设计、布局、建造都是颇得古典园林神韵的,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历史感。园林不像其他“新文物”那样可以做旧,但赋予新园林以历史内涵还是可以做到的。不论是在锦园里,还是在网上,都很难找到关于锦园各个景观的介绍,包括背景资料。这应该是珍珠塔园运营方的不足。

像赶集一样游览完珍珠塔园,又去看了一眼松石悟园。这是座陈列着一千二百余块松屏石板画精品的展园。这些藏品原为原铁道部工程总公司设计部部长张家忻先生和夫人王月军女士所有,后来捐赠给了同里镇政府。对这种石板画没什么感觉,简单看了看,就转身出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C/Cii9EVZG4GKIN5pGAD1Orwy3TEMAAAM0wHyrRcAPU7H758_w700_h0_c0_t0.jpg

从松石悟园到“三桥”,要走过一条长长的南北走向的小巷。小巷两侧都是粉墙黛瓦的民居,如果不是不时闯入眼帘的空调外挂,还真有穿越回历史的感觉。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C/Cii9EFZG4HyIBG3qAF66KjfnK3QAAAM0wI1YNAAXrpC190_w700_h0_c0_t0.jpg

再次来到吉利桥旁,那里的鱼鹰捕鱼表演正要开始,可惜没时间等了。站在吉利桥上顺河南望,河道两岸密密麻麻排列着各式吃食排挡;夜色降临的时候,这里应该是同里最热闹的地方;远远的,可以看到的是“泰安桥”。这是座在1997年重建的桥,为钢骨混凝土单拱桥,表面有石材贴面,给人以石桥的感觉。同里许多重建或改建的桥都采用了这种工艺,即保证了桥的质量,又保留了“石桥”的乡土味道。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VZG4MyIEg9AAFNX0c49Hs4AAAM1AAAAAAAU1fp210_w700_h0_c0_t0.jpg

泰安桥西,是“鱼行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C/Cii9EVZG4LOIFUZEAErYYulLL9AAAAM0wMngZUASth6817_w700_h0_c0_t0.jpg

在鱼行桥附近,有一个小弄堂,叫“穿心弄”,最狭窄的地方仅可供一人通过。弄堂内石板路下有小河流过,人走在上面会发出清脆的声响,因此又叫“响板弄”。穿心弄因著名导演、摄影师顾长卫拍摄《千年艳遇 情归同里》时曾在这里取景,而成为同里最有名的胡同。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VZG4OCIPVtwAEj4nBnR170AAAM1ABTV-kASPi0166_w700_h0_c0_t0.jpg

从穿心弄东行,半途,在一南北流向的河叉上有一座单拱桥,叫“升平桥”。升平桥初建年代无考,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和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两次重建。20世纪末改为和泰安桥一样的钢骨混凝土石材贴面桥。继续向东,就回到了古镇的南门中川桥。


http://m.tuniucdn.com/fb2/t1/G1/M00/0B/CD/Cii9EFZG4R6IV226AENWoJGZSSIAAAM1AEmlPYAQ1a4406_w700_h0_c0_t0.jpg

在中川桥附近,有一条“明清古街”,其实就是在仿古的店铺里买现代的东西;没有兴趣进去,只在街口看了看。提前二十分钟到达集合地点,同团的团友还没有人回来。

从苏州出发的同里一日游,除去来回和午餐的时间,实际的游览时间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在这有限的四个小时里,别说从容地全面游,就是重点游,也是做不到的。如果想深度游同里,细细品味这座千年古镇,那你至少需要两天时间。

两点钟,旅游大巴从同里返回苏州。之所以这么早就急着往回走,主要是导游的购物安排还没有完成。导游的劝购方法不是威胁、挖苦,而是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从人生的价值和追求说起,最后扣题到人活一世就应该享受,享受就得花钱,花钱就应该买一床蚕丝被,因为拥有了一床蚕丝被才能美梦常做、美梦成真。一顿人生观、价值观的狂轰滥炸之后,导游把我们带进了一家丝绸店,主打商品自然是刚被她大肆渲染过的蚕丝床品,价格从几千块到上万块,琳琅满目。我是那种任凭你百般诱惑,绝不动心,更不动钱的游客,只是耐着性子陪导游熬时间。

在购物店磨叽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等回到宾馆时,华灯已经初上。

阅读    收藏 
标签:

费迪南

坦克世界

穿越火线

反恐精英

战地之王

游戏

分类: 生活记录

以往比较喜欢单机游戏,像什么《极品飞车》系列、《荣誉勋章》系列、《使命召唤》系列、《英雄连》系列都是我的最爱;网络游戏只玩过《反恐精英》、《跑跑卡丁车》、《穿越火线》、《战地之王》等有限的几款。最近突然迷上了《坦克世界》,比之此前玩《反恐精英》、《跑跑卡丁车》、《穿越火线》、《战地之王》迷的都要深。之所以迷上《坦克世界》,主要是被从中强烈涌现的英雄主义所打动。

男孩子都有英雄梦,我自然也不例外,而且还应该属于男孩子中英雄梦比较强烈的一个。《反恐精英》、《穿越火线》、《战地之王》虽然也是模拟战争的,但其显然把战争简单化了,把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更多的归结于技巧,战争中人的激情因素被冲淡了。也就是说,这些游戏中的英雄主义是基于技巧之上的,是被游戏化的英雄主义。《坦克世界》在重现战争激情方面显然比上述几款游戏要成功,游戏中的团队合作和战友之间的生死与共更显真实。在《反恐精英》、《穿越火线》、《战地之王》等游戏中,毙伤敌人、取得胜利获得的仅仅是喜悦和高兴,而在《坦克世界》中,身处绝境的你在获得了来自队友的火力支持后绝处逢生和在队友的协同下敲掉强敌的感觉,不是喜悦,而是激动。记得有一场战斗,我们4辆只有残血的59夹攻1辆满血的“费迪南”,而“费迪南”还有队友远程活力的支援。尽管我们4个都很清楚,只要被“费迪南”的重炮或它的远程火力支援击中1发,肯定就挂了,但我们4个没有一个后退或躲避打伸缩的,而是像车轮一样围着“费迪南”奋力攻击,直至将其完全击毁。自己在《坦克世界》中,为了配合核心重坦和全队的胜利不止一次地舍命向前,尽管结果是让自己提前撤出了战斗,但自己同样会分享全队胜利的荣耀,因为自己知道胜利中有自己的贡献。在自己参加过的近2000场战斗中,一战击毁对方战车6辆的记录只有一次,自己也由此获得了第一枚“勇士”奖章。在自己已经获得的数十枚各式奖章中,自己最看重的就是这一枚,因为它体现了军人最为宝贵的品质——英雄主义。

当然,在《坦克世界》的战斗中,也有过被队友抛弃的遭际,也曾遇到过约定的行动计划队友不坚决执行让自己身陷险境的情况,但这可能正是英雄主义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主义的悲情,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情。

阅读    收藏 
标签:

晰管理

西太平洋大学

谎话

网络时代

唐骏

加州

学历门

杂谈

       唐骏学历门发展到今天,几乎可以断定已经无法挽回了,唐骏遭到的打击应该是毁灭性的。抛开唐骏在此次危机中的是非和道德,单就应对危机方面来说,唐骏及其团队是存在明显失误的。

    对危机缺乏准备。在所有危机中,真正从天而降的微乎其微,绝大多数危机都有其发生的必然原因,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危机都有先兆。拿唐骏的“学历门”来说,从唐骏第一次就自己的学历说谎开始,就已经种下了危机的种子。作为唐骏,当自己的谎话越说越离谱的时候,他就应该意识到,谎话终有被揭穿的那一天。为了“迎接”这一天,唐骏应该就谎话的方方面面进行必要的佐证和心理准备,以图在危机发生时让危机的损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但从事件的发展看,唐骏显然缺少这方面的准备,其谎言下的各种漏洞在危机发生前没能进行任何补救。

    对危机认识不足。方舟子发难后,唐骏在沉默的几天里想必是对危机的危害性进行了一番评估,而其对危机严重性的判断显然是错误的,他轻估了方舟子的战斗力,也轻估了网络时代各种信息的广泛传播力。唐骏应该意识到,方舟子绝对不会无备而来,方舟子一旦选择出手。其手中一定掌握了有力的证据。唐骏还应该意识到,网络时代的信息是面向所有公众的,有关他唐骏的信息只要是公开的,就有可能被包括方舟子在内的所有人所了解、所掌握。如果唐骏诞生在一百年前,也许许多事情他可以蒙混过关,但不幸的是,唐骏生活在了让人无法遁形的网络时代、信息时代。

    对危机应对失当。对危机可能发生缺乏准备和对危机严重性的认识不足,直接导致了唐骏及其团队在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漏洞百出、败招频频。唐骏及其团队尽管是在方舟子发难后五天才出面接招,但其回应仍然缺乏深思熟虑,像否认自己说过自己是加州理工的博士(会上网的中国人都可以在网上搜索到唐骏是加州理工博士的简历)、辩称自己的博士学位来自西太平洋大学(粗通英文的中国人都可以在美国的相关网站上印证这是一所山寨大学)、说此西太平洋大学非彼西太平洋大学(此等说法只能糊弄高小以下的傻子)等等都是非常拙劣的诡辩,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加剧了公众的质疑。

 

 

   首发铁血

阅读    收藏 
个人资料
踏平台海
踏平台海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137
  • 关注人气:9,58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