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妇骂村
泼妇骂村,这个词是我发明的,在修辞手法上属于仿词,仿自“泼妇骂街”。泼妇,指泼辣凶悍的妇人,口齿伶俐无理搅三分的那种。骂村,就是在村里谩骂,以恶毒言辞诅咒对方。
十多年的乡村生活,给我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我也写过不少赞美乡村的文章,追忆村庄的美丽,村人的淳朴,田园生活的温馨与浪漫。然而,美好总是与丑陋相对存在的,泼妇骂村就是一种丑陋的乡村现象。
一个自然村,上百口人,难免会有几个泼辣的妇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隔三差五地在村里展开骂战。据我的观察,参战的妇人通常在30岁以上,以中年妇女居多。大姑娘和小媳妇还是要注意一下形象的,即使有泼辣的年轻妇人,她们的骂功也没有修炼到毒舌的级别。
矛盾的起因,无非是张家的牛吃了李家的庄稼,孩子打架时吃了点亏,谁说了谁的坏话等等。感到吃亏了的一方就会在自家院子里高声叫骂,或指桑骂槐,或指名道姓,这叫挑战。更有甚者,边骂边跺脚、击掌,颇有几分演戏的成分。高分贝的骂声回荡在村子上空,全村人都可以听到。被骂的一方自然不甘示弱,也会站出来回骂,这叫迎战。
交战双方你来我去,言辞粗俗不堪,不便记录。骂的内容也渐渐脱离了事件本身,开始互相揭短,理屈词穷者咒骂对方十八代祖宗,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就会历数对方的“斑斑劣迹”,甚至追溯至其家人,其祖上。总之是胡缠蛮搅,东拉西扯,毫无逻辑性可言,与大学生辩论赛差之千里。偶尔也会有自家男人出来帮腔,但大多数情况下男人们是不屑于骂村这种处理矛盾的方式的。
泼妇骂村,一般不会导致矛盾进一步激化,通常的结局是双方都已声嘶力竭,骂累了,被迫休战,也有可能是一方被家人拉了回去,退出战斗,另一方继续叫骂几句,见好就收,得胜回家。
我当时很难理解泼妇骂村,我相信有理不在声高,互相揭短,家丑示之于众,是很丢人的事情。现在看来,要求那些村里的泼妇有修养是不现实的,她们根本就不懂得如何处理和化解矛盾。叫骂一番,出口怨气,宣泄愤怒,以求得内心的平衡,如此而已。
在城市里就很少遇到泼妇骂街的事情,原因有城乡生活方式的不同,也与城市女性的文化修养较高有关。不过,互联网上的对骂就随处可见,借助匿名的ID或马甲,某些人的骂功比我记忆中的村中泼妇有过之而无不及。当然,这些人已不全是传统意义上的泼妇,也包括部分素质底下的“泼男”。
世间纷争,如何处置?鲁迅先生说“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泼妇骂村,徒增笑尔,网上叫骂,续增笑尔。昔日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