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我们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是父母创造了我们并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我们是怎样长大成人的?是父母抚育我们长大教育我们成人的。父亲和母亲是我们在人世间最亲的亲人。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而博大的,是不讲任何条件的,我有时候把这种爱归结为由动物延续下来的一种本能。
养育孩子是一个非常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所付出的劳动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终于有一天,当孩子长大了,能独立生活了,他们又是怎样回报此时已渐渐年老的父母呢?从《半月谈》上看到的一篇关于“沉重的父爱母爱”的报道让我陷入了沉思。
陕西省合阳县是一个44万人口的贫困县,同时也是一个有名的“大学生县”,每年约有3000名学生升入高校,其中80%是农家子弟。在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无数个农村贫困家庭的艰辛付出。农村父母含辛茹苦供养出的大学生们跳出农门之后,又是如何孝敬父母、回报故土的呢?记者采访得到的结果是喜忧参半:有人竭力尽孝心,有人冷漠对父母。
合阳县甘井镇朝阳村一对农民夫妇解显科、常雪阁说起远在江苏苏州工作的大学生女儿解芸莉,常雪阁眼里满是欣慰和自豪:“芸莉今年春节结婚了,小日子开销也不少,可她没忘了我们老两口,今年上半年还寄回来两次钱,一次5000元,一次4000元”。
从合阳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解芸莉,2003年毕业以来,为了帮家里还上她上学时欠下的债务,每年给家里1万多元,使父母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改观。现在,家里还买了一辆摩托车和农用三轮车。
在合阳当地,类似解芸莉这样对父母知恩图报的事例还有很多。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毕业工作之后面对贫困的父母比较吝啬,有的不仅不给钱,甚至还反过来向父母要钱。甘井镇朝阳村一位做木匠的老人,年过花甲仍坚持做活挣钱,他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西安工作8年,不仅没有给父母一分钱,买房时反而向父母要6万多元。同样是从朝阳村走出的一名大学生,工作后定居美国,由家中的弟弟赡养父母,父母因身体多病每年医药费需上万元,但这名大学毕业生每年寄给父母的钱只有1000多元人民币。在记者调查的农村大学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四五年不回一次家。有位大学毕业生工作地近在陕西宝鸡,毕业10多年没有回过家,也没有给父母寄过钱。还有一位大学生,母亲病重4年多都叫不动他,等母亲去世了,他反而回村大办丧事,以图留个孝顺的美名。
如此“孝顺”,确实令人心寒。“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而“不孝子孙”总是为人所不齿的。工作太忙?生活压力大,自己也不宽裕?这些都不是你冷淡父母的理由。即使在经济上没有能力接济父母,或者父母暂时还不需要你的资助,你也应该“常回家看看”,不能常回家的总可以多打几次电话问候家中寂寞的父母,这也是尽孝的一种形式。
淡忘了含辛茹苦养育你长大的父母,只图自己享乐,是一种极端自私的表现。“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还是直立行走的人呢?不懂得感恩,不孝敬父母,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教育的失败。我们的家长往往只知道让孩子吃好,穿好,督促他们的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给他们责任,培养他们的爱心。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就会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自然也谈不上孝顺父母。他们认为父母给与自己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不知道父母有一天也会老去,不仅不能挣钱了,甚至生活也需要人照顾。
孟郊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庄子说“忘亲易,使亲忘我难”。无论我们怎样报答父母,与父母在我们身上付出的爱心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当有一天,你自己也为人之父,为人之母,开始在你的孩子身上倾注爱心的时候,你可能会忽然理解了父母为了你的成长曾经付出了怎样的辛劳。可是,这时候你的父母已是风烛残年,或者已经离开了人世。“子欲养,而亲不待”将是人生莫大的憾事,那么,趁着你的双亲还健在的时候,就多尽一份儿女的孝心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