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林家铺子》茅盾 |
分类: 文学杂谈 |
谈谈小说的欣赏与创作<五>
小说的体式
按照作品反映生活的涵量和篇幅的长短,一般把小说的体式分为长篇、中篇和短篇三种。
长篇小说的篇幅长,一般在10万字以上,反映生活的容量大,适于表现重大的社会题材和广阔的生活画面。它塑造丰厚多彩的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着力写出性格的发展和成长的历史,次要人物的性格也比较鲜明。它的情节完整而曲折,常常是在几个重大事件之下,又包含许多大大小小的故事情节,盘根错节,环环相扣,场面壮阔,结构恢宏。
短篇小说的篇幅较短,一般在2万字以内,因此它适于集中反映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一个片断、一个侧面,以小见大,举一反三。就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借一斑以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短篇小说的人物比较集中,人物关系也比较单纯。他不要求写出人物性格的成长,而总是抓住最能表现人物的气质、情绪和性格特征的部分,进行画龙点睛式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形象。它的结构一般也比较精巧、凝练。中篇小说篇幅介于长、短篇之间,即2万字至10万字之内,所反映的内容较短篇小说要丰富,但又不像长篇小说那样浩瀚,所描写的人物较短篇性格更完整些,但又不像长篇那样众多。
关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的区别,茅盾先生是这样说的:“长篇和短篇的区别是否在于篇幅的长和短、故事的简单与复杂、以及人物的多寡呢?可以说,区别就在这些方面。短篇小说主要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的、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长篇小说则不同,它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断,而是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短篇小说不一定有性格的发展,长篇小说的人物却大都有性格的发展。”
我们将同一作者反映相同或相近题材的长篇和短篇作品加以比较,对于这两种不同体式的关系和各自的特点,就会看得更明白。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都写于1932年前后,作品的历史背景大致相同,由于采用的体式不同,在选材的范围和角度,刻画人物的手法、以及结构形式等,都有不同的特点。
《子夜》反映的是1930年5月至7月间的社会现实,在作品中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关系,展开主要矛盾。作品围绕吴赵之间的斗争,刻画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的活动和相互联系,反映了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出整个时代的风貌。而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春蚕》,则是集中地选取了这个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个片断,分别反映了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小业主林老板和蚕农老通宝的不幸遭遇。这两个短篇的人物关系比较单纯,故事情节也不复杂,但是,因为它的人物具有明显的时代色彩,同样反映出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而且给人以切实的感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小说创作中,必须根据自己占有题材的情况,量体裁衣,选择恰当的体式。初学者最好从短篇小说开始尝试,一开始就写长篇很难驾驭众多的人物和复杂的场面。很多成名的小说作家就是从短篇、中篇到长篇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迈上成功之路的。
应《网络小说》网刊之约,同时也为了给网络作家圈的朋友们介绍一些小说欣赏与创作的基本常识,我将在我的博客推出《谈谈小说的欣赏与创作》的系列文章,这是第五篇。这些文章是我在参考了相关写作学教科书的基础上,结合我自己的理解编写出来的,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但愿对喜爱小说,或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加载中…